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古物之失:北宋鐘律之累黍法爭議的核心問題①

        2020-11-03 03:03:00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徐 蕊(蘇州科技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宋代鐘律頻改,其中累黍法是鐘律制定過程中爭議頗多的內(nèi)容。累黍法起自于《漢書·律歷志》,書中以累黍之法制作度量衡的方法為后世歷代求得度量衡留下了理論依據(jù)?!稘h書·律歷志》的累黍之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黍排列累加,一黍為一分,九十分為黃鐘之長;另一種是將黍裝入律管,以律管容黍之量而求量與權之標準。[1]966-969由于《漢書·律歷志》所言的度量衡皆與黃鐘律管長度有關,且黃鐘律管長度的計算以黍為單位,因此累黍法便成了漢以后黃鐘音高以及度量衡制定的重要方法。由于樂鐘承載著黃鐘音高,累黍法也成為鐘律制定的重要議題。在宋代,伴隨著黃鐘標準音高的六次改作,累黍法被聚焦于北宋鐘律爭論之中,李照、胡瑗、阮逸、鄧保信、丁度、房庶、范鎮(zhèn)等人均對累黍法提出了各自的解釋,圍繞累黍法展開的如何選黍,如何累黍,選擇黍之長度還是黍之積數(shù)等問題在宋代引發(fā)了大量的討論,楊蔭瀏先生在評價宋代鐘律問題時認為,對黍的不同觀點產(chǎn)生的矛盾“成為他們彼此之間爭論的要點,也成為別人對他們進行非議的理由。”[2]387。本文關注北宋鐘律制定時諸家針對累黍法的不同觀點,探討北宋累黍法爭議的核心問題,呈現(xiàn)宋代鐘律理論的時代特征。

        一、黍的不標準與累黍法的特點

        黍為植物,周代時已見于祭祀之中,《詩經(jīng)·大雅》“生民”中便言:“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彼^的秬,即為黑黍。[3]267據(jù)今人考證,古代的黍為“現(xiàn)在的黍子或糜子”,[4]32在宋代以前,黍為黑黍之論已無爭議,但如何選黍則一直未有定論,如在《文獻通考》“樂考”的“度量衡”內(nèi)容中,馬端臨便同時轉(zhuǎn)載了三國時的孟康與唐代顏師古所不同的“黍”的觀點:

        “孟康曰‘子北方,北方黑,謂黑黍也。’師古曰:‘此說非也。子榖,猶言榖子耳。秬黍即黑黍,無取北方為號也。中者不大不小也。言取黑黍榖子大、小、中者,率為分、寸也?!盵5]96-97

        馬端臨保留了有關黍的兩種不同觀點,一方面孟康認為黍為北方黑黍,另一方面顏師古認為黍雖為黑黍,但并非要北方黑黍,而是選用大小適中的黍。由此來看,“秬黍中者”的“中者”為后世帶來頗多爭議。爬梳古代學者對“中者”的解讀,歸納出兩種主要觀點:一種為“長度中等者”,即不大不小,如上文中顏師古認為取大小中等的黑黍谷子,以此而定分寸。但“中等”是形容詞,并非為絕對長度,而是相對長度,是一個模糊的長度概念;另一種則為“中用者”之意,此為朱載堉的解釋,他認為所謂的“中者”為“中用”之意,且“秬”有“巨”之意,選黍時,“謂頭等大號者為佳?!盵6]798朱載堉對“中者”的解釋未見于宋人的觀點,宋代對于“子谷秬黍中者”的討論多在第一種觀點的范疇之內(nèi),由于所說的“中者”的模糊指向,使得宋代的黍長之爭糾結(jié)于此而眾說紛紜。

        黍為植物,受自然環(huán)境的約制,沒有恒定的長度標準,以黍長為單位會引起長度的不確定,而這種不確定早已引起注意,北魏神龜二年,陳仲儒就曾論:“黍有巨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7]2834指出了黍長的不同將導致尺長的巨大差異。唐代李淳風也注意到黍的標準不能統(tǒng)一的問題,他提出黍有大小之差別,每年根據(jù)收成的不同也會令黍的大小不同,會產(chǎn)生每次校驗都不同的現(xiàn)象,于是他列舉了周至隋以前的十五種尺,并由此來描述不同尺長下的律管長度與容量,[8]402-408如此可以說直接質(zhì)疑了累黍法。至北宋時,房庶注意到《隋書》的質(zhì)疑,他認為,累黍為尺的方法自《隋書》開始就已出現(xiàn)問題,由于“容受不合”而在隋代棄而不用[9]368。所謂的“容受不合”便是《隋書》中所言的牛弘、辛彥之、鄭譯、何妥等人制作黃鐘律管時產(chǎn)生的管中容黍之量的不同,[8]393其側(cè)面反映的也是累黍法所帶來的標準無法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而在唐代,以累黍法制尺并非唯一的方法,與古器物相參照才是核心的準則。以張文收制鐘律來看,其以累黍定尺,后又以尺定嘉量之法,與古玉斗校驗相符,進而達成了律度量衡的校驗而獲認可,[10]3670也并非專以累黍而定“度”的單位長度。

        而專以累黍法定黃鐘律管之長的方式則要追溯到后周時期的王樸制律。唐代后期由于黃巢之亂,鐘律發(fā)展斷裂,雖留存有唐代太常博士商盈孫與處士蕭承訓所制定的唐代樂鐘,但被認為:“雖有樂器之狀,殊無相應之和?!盵11]1938周世宗曾“親臨樂懸”,但史書記載其鐘磬之聲“皆不能對”,因此周世宗詔王樸重新制定鐘律。[11]1923根據(jù)王樸奏疏的自述,其制律之法是先以累黍法定尺長,再取長九寸、空徑三分的管為黃鐘律管,即其所言的“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長九寸,虛徑三分,為黃鐘之管”。[11]1938但其究竟如何累黍則未提及,今可從其他的相關史料部分了解王樸累黍法的一些信息,如聶崇義在《三禮圖》中提到“黍有橫豎,故樞密使王樸亦令定黍尺,取豎黍尺以校管律”,[12]145即王樸的累黍法史采取將黍豎累的方式而求得的。在前代樂鐘失調(diào)、周漢古物缺失、禮樂亟待重制的背景下,王樸的制律法及其所定的音律不僅深受周世宗的認可,其同僚張昭評價其制律為“足洽《簫韶》。”[11]1941足見其所制的禮樂被視為一代典制,成為后周禮樂的象征。至宋時,這種經(jīng)王樸所定的禮樂被視為后周的傳統(tǒng),其制律法對北宋神宗朝以前的制律之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同時累黍法備受當時文人的認同,歐陽修等人所撰的《新唐書》中言:“故始求聲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盵13]459將累黍法視為造律之緣起,此正如鄭榮達所指出的,宋代范鎮(zhèn)、劉幾等人認為王樸的律制之法是無可指責的。[14]2王樸為后世留下了較為完備的禮樂參照,既對北宋前期的鐘律制作的改革起到了樹立典范的作用,但也留下因黍的長度的不穩(wěn)定而帶來的爭議,今從蔡元定的評價中可以觀察到王樸制律的特點。

        蔡元定從制律的角度對王樸制律的評價可歸納為三點[15]3057:其一,他指出晉朝之后,梁、隋之際的鐘律制作多與金石與累黍互相參校,而王樸制律的特點為“專恃累黍”,這也意味著后周王樸制律時單以累黍法為制律之法,缺乏古器物的參校;其二,他提出不論金石器物還是秬黍皆有其缺點,金石器物的缺點是真?zhèn)坞y辨,而秬黍的缺點是有長短小大之別,因此更不能專以累黍法為制律之法,其所言的“毋必之于秬黍”正是此意;其三,他厘正了生律的順序,王樸制律是先定尺再定律,由尺生律,而蔡元定認為就律度量衡而言應是先有黃鐘,再度之以黍而生度量衡,而不是先定黍尺再生律,此說與北宋范鎮(zhèn)所言的唐代以后,“王樸始用尺定律,而聲與器皆失也”[16]191的觀點相同。蔡元定對王樸制律的評價指出了其制律的問題所在,實際上也就指出了北宋鐘律爭議的核心問題,即王樸對累黍法的“專恃”既為后人留下了制律方法的參照,也成為北宋徽宗朝以前鐘律制作思路的囿限所在。

        二、北宋三種選黍之論的核心問題

        出現(xiàn)于朝堂之上的累黍之爭,宋前即有,根據(jù)《魏書》的記載,北魏時期公孫崇、劉芳、元匡三人在制定鐘律時就曾在累黍的問題上有所爭議,出現(xiàn)了“三家紛競,久不能決”的局面,其最終呈現(xiàn)的解決方式是太和19年,由魏高祖下詔將與魏高祖所定之尺相同的劉芳之律來定累黍之法。[7]2659北魏之后,鐘律雖屢次改易,但未出現(xiàn)累黍之說久不能決的場景。至北宋,隨著宋人對王樸制律法的沿襲,對選黍的爭論再次出現(xiàn),并多次易改。梳理宋代制定鐘律過程中有關累黍的爭議,其中對黍的選擇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1.大黍之選,此為李照之法。①李照的制律之法主要見于《宋會要輯稿》“樂一”的記載,本段論述的李照制律的具體內(nèi)容均來自于此處文獻。見[9]341.景祐二年,宋仁宗讓李照考查燕肅等人新呈上的祭祀時所用的樂曲與樂章,李照認為其音高五律,因此言其采用周代的神瞽法來造律。李照所言的神瞽法,實際上是《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的伶?zhèn)愔坡?,其雖言為周法,實際仍是漢代以來的累黍之法。在累黍時,李照言其參照前朝太府寺石刻上所言“官尺每寸十黍”來進行校驗。根據(jù)《唐會要》的記載,唐代開元九年敕格,太府寺在厘定度量衡的標準時便是“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盵17]1154與李照所言的“每寸十黍”相符合。李照根據(jù)太府寺的標準,第一次所選的黍需要十二粒才得一寸,所以他更改選黍的標準,將“秬黍中者”改為“大黑秬黍”相累,才符合了“每寸十黍”。因此,李照選用大黍是為了迎合太府寺的標準,事實上是參照了《漢書·律歷志》的記載與唐代度量衡實踐中的規(guī)約而進行的音律改制。但由于他擇大黍而累,而非黍之“中者”,因此不能說服朝堂上的同僚,受到與其同處一個時期朝堂之上的馮元、宋祁等人的質(zhì)疑,馮元指出,李照是“擇大黍縱累之,檢考長短尺”,[9]355而在宋祁眼中,李照所定的鐘律,僅是將太府寺布帛尺進行了改造而已,由此比王樸尺長二寸。[18]228

        2.中黍之選。選擇中黍而累之的有二者,其一為胡瑗、阮逸的累黍法。此法也是以《漢書·律歷志》為依據(jù),選擇上黨羊頭山所產(chǎn)的中等長度的秬黍,以“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的方法制成長度為十寸的黍尺,并參校了宋太祖時期流傳下來的銅望臬影表尺,與其長度相同,被胡瑗自述為“冥合太祖之圣意”,[19]8再以此尺為長度單位裁出九寸之長而定黃鐘律管之長度。因此就律管長度而言,阮逸、胡瑗所制定的黃鐘律管長度應與宋太祖時期和峴所制的黃鐘律管長度相同。但不同的是,胡瑗、阮逸以九章圜田算法算出律管的空徑為三分四厘六毫,而非傳統(tǒng)的“空徑三分”,因此其音高較和峴律更低,這種更低的音律使得胡瑗、阮逸所制作出來的樂鐘在音響上“鐘聲弇郁震掉,不和滋甚”。[15]2937

        其二是房庶、范鎮(zhèn)的累黍法。與前人所不同的是,房庶的累黍之法所參照的古物為古本的《漢書·律歷志》。房庶在比較《漢書·律歷志》的古本與宋代的存本之后,認為宋代所存的《漢書·律歷志》中所言的“一黍之廣度”這句話缺漏了“之起,積一千二百黍”此八個字,其原文應該為“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而這亦成為房庶定律的核心準則,即以容黍之黃鐘律管長為制律之本。②房庶的觀點引發(fā)了司馬光與范鎮(zhèn)的爭論,丘瓊蓀先生兩者之爭亦有解釋,他引《古今樂錄》之說來解釋“一黍之廣度九十分”,并認為“若使司馬光與范鎮(zhèn)得見,何至爭論至三十年之久哉?”。見丘瓊蓀校釋,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208.根據(jù)這句話,房庶以律管容一千二百黍盡來厘定黃鐘之長,以此長度為九十分,亦為九寸,再加一寸則為一尺,如此尺便由律所生。房庶也指出,前人所言累黍之法的核心問題在于以尺生律而非以律生尺。房庶的觀點深得范鎮(zhèn)的認可,他認為房庶的方法不會產(chǎn)生容黍不合的現(xiàn)象,為“眾論所不及”。[9]368

        3.圓黍之選。此為鄧保信的累黍之法,其用上黨羊頭山烏圓秬黍。鄧保信是宋仁宗指派校驗鐘律的官員,尤其針對李照和胡瑗、阮逸提出的鐘律曾多次反復校驗,其言辭更多的是對當時鐘律之爭的評價之言。鄧保信以蔡邕的銅龠尺為參照物,將一百黍累加為一尺的長度,又取《隋書》中記載的十五等尺,取容黍數(shù)同者,合于蔡邕銅龠尺,以此來證明他用累黍所定之尺的合理性。根據(jù)他的自述,他所制尺,比李照尺短九分,比阮逸、胡瑗用一黍之廣尺長九分五厘。其律管聲比新定大呂相近,比太常舊樂約下一律半。[9]359然而,在景祐三年丁度校驗鄧保信的鐘律時,指出了鄧保信所定黍尺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暴露出的累黍之法的明顯缺陷,即無法經(jīng)得起第二次的校驗。③丁度將鄧保信黃鐘管內(nèi)秬黍二百粒以黍長為分,再累成二尺,比保信所制之尺一個長五黍,一個長七黍,同時他又以黃鐘龠來檢驗,容秬黍一千二百粒,與鄧保信所制之尺比量,分寸略同,但再將實龠秬黍再累者校之,又有不同。出現(xiàn)了每一次校驗都有不同長度的現(xiàn)象。見[15]2960、2961.

        觀察諸家對黍的選擇不盡相同,李照擇大黍而縱累,胡瑗阮逸擇中黍而橫累,房庶擇中黍,鄧保信擇圓黍,就黍的形狀而言,各有不同卻又有著看似合理的解釋,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古物參校的不統(tǒng)一,在每一種累黍法的觀點背后都有一個不同的參照古物:李照參照的是唐代遺留的太府寺石刻,胡瑗阮逸參照的是銅望臬影表尺,并采用九章算術來改變律管空徑的長度,房庶參照的是古本《漢書》,鄧保信參照的是蔡邕銅龠尺,雖然諸家都各有依據(jù),但彼此之間皆不能說服。至景祐三年,宋仁宗又令丁度對當朝所制的鐘律進行檢驗,發(fā)現(xiàn)諸家之說均有缺陷,因此丁度開始尋找新的古物作為參考依據(jù)來定度之尺長,也便是從丁度開始,宋人對宋代鐘律的黃鐘律管長的制定開始尋找累黍法以外的途徑。

        三、跨越累黍法的選擇

        丁度在校驗諸家的鐘律之后,提出要以古錢起度,至此將宋代鐘律的黃鐘音高的制定推入了另一個更為廣闊的范圍,古錢、人聲、人身成了宋人尋繹黃鐘音高的新途徑,這些尋找黃鐘音高的方式可歸為以下幾種:

        (一)以古錢度律

        景祐三年十月,丁度在校驗前人所制的律尺之后,先后以《詳定黍尺鐘律奏》《詳定太府寺并鄧保信阮逸胡瑗所制四尺奏》①丁度的這兩篇奏議見[9]158-163.下文陳述的丁度的觀點均來自此兩篇奏議內(nèi)容,不再另做腳注。兩道奏疏上呈宋仁宗,提出累黍法校驗的不準確性以及新的尋求律尺制定的方法,在這兩篇奏議中,丁度詳細陳述了他以古錢生尺,再以尺生律的詳細步驟。歸納丁度的觀點,其與前人頗有不同之處:其一,丁度指出了前代制作律尺并非僅以累黍為法而造之,而是“必求古雅之器以參校焉”,指出了古物參校之于累黍法的不可或缺的意義;其二,對古物的再度參校。與前人不同的是,丁度對累黍法的參加古物進行了考證,他列出了自漢以來留存的姑洗玉律、小呂玉律、西京銅望臬等七種古物,但不同于前人的是,丁度對古物進行了實物與文獻兩者結(jié)合的考量,他認為,唯有兩者相吻合者皆可作為累黍法的參照物。據(jù)他考訂,滿足此條件的唯有取法于古錢。因此丁度不再是以前朝舊尺為依據(jù),而是對實物與文獻進行雙重驗證之后方選擇參校物,其較李照、阮逸、胡瑗、房庶等人在古物的選擇上更為謹慎。其三是以《漢書·律歷志》為核心選用古錢。宋時留存有各種不同的前朝古錢,但丁度選擇與《漢書·律歷志》相符合的王莽時期的四種錢幣,即大泉、錯刀、貨布、貨泉中作為參校的古物。選擇此四種古錢丁度有兩方面的考量:首先,在時間方面,此四種錢幣與劉歆所鑄制銅斛的時間相去不遠,且王莽改鑄貨幣之后漢代不再有新鑄錢幣問世,因此在時間上更具有合理性;其次,在文獻內(nèi)容方面,此四種貨幣的尺寸與重量的部分數(shù)據(jù)也記載于《漢書·食貨志》中[1]1177,見下表。

        尺寸 重量大錢 徑一寸二分 十二銖錯刀 長二寸 未記貨布 長二寸五分,廣一寸 二十五銖貨泉 徑一寸 五銖

        丁度認為,若明確錢幣的尺寸,則亦可知漢代尺寸的實際單位長度,即他所言的“長廣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則銅之尺從而可知矣?!倍《葘⑺载泿诺某叽缗c律歷中的尺寸相對等。而針對選擇漢代錢幣的理由丁度提道:“況經(jīng)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劉歆術業(yè)之博,祖沖之算數(shù)之妙,荀勖揆較之詳密,校之既合周尺,則最為可法?!币布唇?jīng)過反復校驗的漢代之法最為可信。在制成以漢錢尺之后,他將此尺與宋朝前人的律尺進行了比較,比王樸律尺短長二分有奇,同時他指出了和峴所用的西京銅望臬景表尺的問題,認為其所用的西京銅望臬并非如荀勖所用的西漢舊物,而是唐代所稱的西京實為東都洛陽的唐代舊物,為唐尺,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他認為和峴仍非取法于漢代。然而僅隔數(shù)日之后,丁度的言論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他上奏仁宗建議繼續(xù)用景表舊尺(也即和峴舊尺),認為舊尺略合宋、周、隋之尺,此觀點已與前文其所述的觀點相矛盾,同時他向宋仁宗托辭自己不擅長音律,請宋仁宗另選通曉音律的臣僚來進行鐘律的校訂,委婉地推拒了校定鐘律的事務,自此退出了仁宗朝的鐘律之爭。丁度之后,又有高若訥沿襲了丁度的方法,采用東漢貨泉與《隋書·律歷志》造古尺十五種,但其尺并未進入鐘律的實踐與討論,僅交付于太府寺放置,史書未記高若訥制尺的詳細內(nèi)容,僅留十五種樂尺名及其長度。[15]1610-1611

        (二)以人聲度律

        此法為劉幾、楊杰的觀點。元豐三年五月戊辰(公元1080年5月27日),宋神宗詔劉幾赴詳定禮文所議樂。劉幾時年72歲,其提倡黃鐘音高以人聲為標準,而不以尺度求合。[20]240其依據(jù)來自《尚書·舜典》的“歌永言”,唐代孔穎達對“歌永言”的解釋為:“作詩者直言不足以申意,故長歌之,教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謂聲長續(xù)之?!盵21]80即歌詠是為了延長讀詩的聲音,所以“歌永言”之意針對的是詩,而非鐘律。但劉幾的解釋卻將此句延伸出他意,他認為八音樂器應隨樂章的人聲而演奏,由此而厘定鐘律。劉幾對人聲的關注還體現(xiàn)在他對鐘磬之樂的觀點上,如他認為李照樂所用的十二鐘磬不用四清聲是不和“倡和之禮”,“倡和”來自《詩經(jīng)》中的“叔兮伯兮,倡予和女。”[22]170唐代孔穎達在對《禮記·樂記》中所載的“倡和清濁,迭相為經(jīng)?!钡慕忉尀椋骸跋劝l(fā)聲者為倡,后應聲者為和?!盵23]1293即“倡和”是指唱歌的先后順序與配合,但劉幾卻將其引申為樂器音律的使用,足見劉幾在禮樂的施用上是以人聲作為核心標準。同樣,與劉幾觀點相近的楊杰認為,惟有人能“稟中和之氣而有中和之聲,足以權量八音,使律呂皆以人聲為度,以一聲歌一言?!?,同時他引出先儒的觀點:“依人音而制樂,托樂器以寫音,樂本效人,非人效樂也。”[15]2982將人聲與樂器之間的關系總結(jié)為樂器依人聲而定,將人聲視為樂章演唱中的主導,對鐘律的改制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而展開。

        從整體來看,劉幾、楊杰對黃鐘音高的改變是從郊廟用樂整體改制的角度來審定的,此可從楊杰的奏疏中可略知一二。楊杰以《上言大樂七失》上書宋神宗,分別為:歌不永言、八音不諧、金石奪倫事、舞不象成、樂失節(jié)奏、祭祀享無分樂之序、鄭聲亂雅。[15]2981可以說是對前代留存下來的郊廟樂從樂器演奏到樂章演唱的較為全面的論述。所以楊杰、劉幾的改樂并非僅僅以調(diào)整音高為目的,而是以郊廟樂的改制為主體,這也是宋代以來第一次對皇帝親郊用樂的一次全面的改動,也是楊杰、劉幾改樂與前人改樂的不同之處,而論其對后世的影響,則劉幾、楊杰所倡言的“一聲歌一言”的樂章演唱方式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①見于南宋的《中興禮書》,其樂章的內(nèi)容為典型的“一聲歌一言”的演唱方式,相關研究可參見林萃青先生的研究,見林萃青.音樂遺物與文化現(xiàn)象:南宋宮廷祭祀歌曲研究[M]//洛秦.宋代音樂史論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113.筆者認為南宋雅樂中的“一字一音”的唱法可追溯至劉幾、楊杰的改樂。因此,從這個角度再來看劉幾、楊杰的鐘律制作,或許能理解為何其對樂鐘的改制,并非是重新制定,而是根據(jù)前代留存的樂鐘進行適合的選配,其主導也是以和樂章演唱的配合為主。盡管劉幾、楊杰大幅度改樂,但由于其對教坊樂有所吸收,②有研究表明劉幾以人聲為律的改樂與教坊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見田玉琪、趙樹旺.劉幾與花日新的郊游——兼論北宋中期教坊樂和雅樂之改革[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16.所以對其音樂能力評價并不高,《宋史》評價為“然所學頗雜鄭、衛(wèi)云。”③例如他曾游佛寺聽聞鐘聲澌而悲,認為此鐘不利主,后來該寺主僧果然去世;又有劉幾曾在保州聽聞角聲,言:“宮微而商離,守臣憂之,以秋為應?!焙髞砉坏眉膊 R奫15]9077.而范鎮(zhèn)亦云:“至劉幾用之,與鄭、衛(wèi)無異。”[16]777

        (三)以人身度律

        此法為宋徽宗采用的魏漢津倡議的指律之法。脫脫在《宋史·樂志》的開篇以“荒唐”二字來評價指律:“而身為度之說尤為荒唐?!盵15]2938然而看似“荒唐”的取律之法,亦有其相對客觀的歷史合理性。

        根據(jù)《宋史》記載,魏漢津在徽宗朝提出指律之時,已年過九十,其參與過仁宗朝皇祐年間的論樂,與房庶一起以善樂而被舉薦,彼時“黍律已成,阮逸始非其說,漢津不得伸其所學”。[15]2997毋庸置疑,阮逸所代表的是以累黍法為核心的漢儒之學,其與胡瑗等人的立場一致,而魏漢津的觀點徹底否定了累黍之法,自然與阮逸的觀點相矛盾。魏漢津的取律之法完全跳脫于累黍法之外,[24]145-146來自于三代,以大禹以身為度為典范,這正符合宋徽宗取法三代之理想。大禹的“以身為度”最早見于《孔子家語》中所言的:“聲為律,身為度,以身為法度也亹亹穆穆,為紀為綱”[25]200,后被《史記·夏本紀》援引,值得注意的是后人的解讀,對“聲為律”,唐代的司馬貞解釋為“禹聲音應鐘律”,將大禹的聲音與鐘律相對應;對“身為度”,三國王肅的注釋為:“以身為法度。”[26]51即對大禹以身為度說法的肯定。除此之外,周代布手知寸的方法也見于《孔子家語》:“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盵27]21即以手指、手、肘的長度來規(guī)定長度單位,這一說法在漢代的《說文解字》的“尺”的解釋中仍有留存:“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盵28]401近代學者吳承洛對這種以人身為度的方式給予肯定,他認為:“在周代以前,度名發(fā)生最早者,有寸、咫、尺、丈、尋、常、仞,皆以人體為法。”[29]87由此來看,魏漢津提出的以身度律之法有著其歷史的合理性,不僅如此,從制律的根本上,他認為,周時的以身度律之法由于秦朝的滅亡而斷裂,正是漢代的累黍法導致了后世用律的差誤。[9]372

        事實上在魏漢津之前,以身為度的制尺之法在后周的郊廟祭祀中仍有延用,也即指尺,其圖見于北京聶崇義的《三禮圖》,見后圖。

        聶崇義并非在樂類器物中描述黍尺與指尺,而是將二者歸于祭玉的內(nèi)容之中,[12]279意在說明,此二尺為測量玉器尺寸的標準之物,根據(jù)此圖卷首語與后文的解釋來看,聶崇義對指尺的描述內(nèi)容一方面參考了《禮記·投壺》中“籌,室中五扶”的記載,以及鄭玄與孔穎達的注解④聶崇義參考的內(nèi)容來自《禮記正義》,主要繼承了鄭玄與孔穎達的注疏,見[24]1836頁。,同時又參照了唐代雜令所言的運用黍尺為冕服丈量尺寸的規(guī)約,因而將指尺與黍尺分為兩種不同的功能:指尺用于圭玉的度量,而黍尺用冠冕的度量。此兩種尺后在周顯德六年(959)運用于郊廟祭祀之中。[12]144聶崇義如何制作指尺已不得而知,其觀點后被北宋的陳祥道繼承,但不同的是,陳祥道認為兩種尺實為同一物:“先王制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足以考信而無疑焉,然后尺寸之度起矣,則指尺之與黍尺一也。”[30]151陳祥道的觀點有著客觀的史實依據(jù),王應麟在《玉?!返摹盎实v中黍尺”中提及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工部言及北宋仁宗(天圣年間)時期丈量章獻明肅皇后所用的玉寶的尺便是皇祐二年所用的黍尺,[16]210據(jù)此記載,皇祐時期的黍尺已替代了指尺的功能,所謂的指尺已與黍尺沒有區(qū)別,事實上是指尺在禮制中的弱化。由此來看,以指定尺的形式在后周郊廟的祭器中仍得以存留,但與音律的制作并無關聯(lián),僅用于祭祀用玉尺度的定量。據(jù)此觀之,魏漢津所倡議的布指為尺的方式其在實踐中離宋代并不遙遠,僅留存于后周的禮器度量之中。

        《三禮圖》之黍尺與指尺[12]145

        結(jié) 語

        漢以后以累黍法定鐘律的音高大多需要與古器物參校而定,《漢書·律歷志》所言的黍之“中者”引發(fā)后世制律之爭,累黍法在宋代的施行由北宋初期全盤接受王樸制律之法到仁宗朝開始爭議不斷,從多次校驗到最后以指定律,呈現(xiàn)的是累黍法自身在重復校驗上存在的不穩(wěn)定性,而參校器物的不統(tǒng)一,更凸顯了累黍法在理論上的局限性,直至最終宋徽宗指律的頒行,事實上也從制律理論上規(guī)避了這一對古物校驗的依賴。

        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中文久久久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老女人亚洲av无|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av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真人性做爰一二区| 粉嫩高中生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九色免费视频| 在线日本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亚洲国产成人AⅤ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的天堂av一二三区|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密桃| 免费看又色又爽又黄的国产软件|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网| 国产三级精品和三级男人| 高清偷自拍亚洲精品三区|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伊人| 按摩少妇高潮在线一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亚洲亚洲亚洲亚洲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国产自产自拍高清av|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狠狠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 高清 成人 动漫| 91自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