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大遷徙:地球上最偉大的生命旅程》
地球上每時每刻,都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動物處于運動當中。它們在陸地、水域和空中進行著長距離的艱難遷徙。遷徙復雜而又神秘。動物是如何移動這么遠的距離,并保持較高的精準度的呢?它們的最終目的地究竟有什么奇妙的吸引力?本·霍爾是英國自然史專家、倫敦動物學會會員,長期從事野生動物研究。他在《大遷徙:地球上最偉大的生命旅程》(以下簡稱《大遷徙》)這本書中,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動物遷徙的恢弘長卷。
《大遷徙》一書中,作者寫道:灰鹱是一種環(huán)球性遷徙海鳥,它在新西蘭的巢址開始的追蹤記錄顯示,它們遵循巨大的“8”字形路線飛行約6.4萬公里,在整個太平洋上往返遷徙。棱皮龜是水生動物中遷徙時間最長的物種,它們會在水下旅行約21個月。而在南非海岸外被標記的大白鯊,則在不到九個月的時間內(nèi)移動了約20萬公里,從南非到澳大利亞再返回。這些數(shù)據(jù)令人嘆為觀止,動物們的遷徙運動能力,簡直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極限。
動物遷徙是為了種群的生存和繁衍,而人類面對遷徙的動物,該做些什么?世界各地采取不同的方式為野生動物讓路,如北美偏好為野生動物挖“路下通道”,讓蛙、蛇等小型動物走管狀涵洞,馴鹿、野羊等大型動物過橋下涵洞;歐洲則更喜歡為大型動物搭建上跨式的“過街天橋”,并在上面種植草木,模擬自然的山坡地形,歐洲人稱之為“綠橋”。國際上的一些建筑工程,現(xiàn)在不僅關注大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還開始考慮為鳥類、昆蟲等預設專用通道。藏羚羊是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的珍稀動物,每年夏天,成群的藏羚羊都要進行東西方向的遷徙。我國在修建青藏鐵路時,考慮到為藏羚羊等動物遷徙“讓道”。特別是對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護區(qū)的鐵路,盡可能采取繞避的方案。同時,根據(jù)沿線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遷徙規(guī)律等,在相應的地段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遷徙和繁衍。
正如本書書名所言,自然界的動物遷徙,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生命旅程。筆者認為,這更是地球上最令人驚嘆的生命表演。人類在蠻荒時代,也是在大自然中四處遷徙,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開始修建房屋并且定居,過著農(nóng)耕生活。幾千年的時間里,各大洲的人們基本處于“安居”狀態(tài),可進入商品社會之后,世界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頻繁,人類之間也開始了遠距離的遷徙。從本質(zhì)上看,動物遷徙是為了生存,人類的遷徙也同樣如此。當前,人類在朝更高級的文明階段邁進時,卻遠離了動物,疏遠了自然。從動物的角度而言,它們是不希望看到這一點的。本書引發(fā)我們這樣的思考:動物需要人類的關照,人類需要從動物身上尋找生存的啟示。只有當人類和動物和諧相處,整個自然界才會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