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珍
摘 要:會計信息造假一直是國內、國際會計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學者們也從多方面、多層次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嘗試著從“復雜經濟人”理論入手,通過構建收益-成本模型,用于從財務人員的角度分析他們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
關鍵詞:會計信息造假? 收益-成本模型? 復雜經濟人
對于會計信息造假問題,國內學者所做的研究已經頗多,但由于當事人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復雜,關系到公司股東、債權人、顧客以及雇員等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對之進行防范和治理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情。本文從“復雜經濟人”理論入手,構建了一款基本的收益-成本數學模型,用于從財務人員的角度分析當事人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次原因。
一、收益-成本模型
(一)復雜經濟人理論
在經濟倫理學中,“經濟人”的觀念最早根源于亞當·斯密,他提出了人的自利性問題。簡森和麥克林引入人的智力因素來分析“經濟人”,他們認為聰明的經濟人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們會在各種追求與偏好之間進行權衡比較,并做出選擇與替代。由此可以看出,簡森和麥克林對于“經濟人”的論述趨向于人的行為選擇的理性和復雜性,簡稱“復雜經濟人”。
(二)基于“復雜經濟人”理論的收益-成本模型
基于前面對于“復雜經濟人”的討論,本文作者假定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只是個別企業(yè)的個別財務人員,并且他們都是理性的“復雜經濟人”,他們在作出任何決定之前會首先衡量自己行為的利弊得失。基于此,本文作者構建了如下一個基本的數學模型,用于分析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所產生的收益和成本:
[I=i=0nEij=0nFJ]? ? ?(1)
公式中的I為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所獲得的收益-成本比,為全部收益和全部成本的比值;[Ei]為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獲得的第i項收益;[Fj]為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所發(fā)生的第j項成本。
很顯然,當I的值小于或者等于1的時候,會計信息造假意味著得不償失,此時,財務人員就不會有進行財務造假的意愿;而當I的值大于1時,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就有可能會得到大于付出的收益,此時,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概率就會變大。很顯然,伴隨著I值的增大,財務人員進行信息造假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
二、財務人員的收益期望與行為選擇
(一)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收益與成本
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財務人員和企業(yè)其他員工一樣實行聘任上崗,只是財務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其他員工不同。而企業(yè)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價值最大化,如果財務人員不參與會計信息造假,他們有可能會失去工作,此時,他的收益為0,其收益-成本比也為0。
相反,如果財務人員聽從企業(yè)負責人的意愿,那么,結果會如何?
第一,工作不會丟,那么財務人員的各項工資、獎金以及各項福利就會得到相應的保障;
第二,由于考慮到會計信息造假的風險,企業(yè)負責人一般會考慮給予參與人員一定的“承諾”,這些承諾有可能是針對財務人員的升職、加薪,也有可能是針對財務人員家人的各種照顧。
當然,文中的第一項和第二項收益是在違法行為沒有被發(fā)現的情況下才會獲得??紤]到目前財務人員在企業(yè)的角色定位問題,即使是違法行為被查處,工作因此而丟掉,社會仍然會給他們再次就業(yè)的機會,這可以看作是財務人員參與違法行為的第三項收益。
此外,財務人員一旦參與了會計信息虛假,他勢必會面臨一定的處罰,同時還有可能找不到和原先同等的工作。
單純文字性的描述不足以具備說服力,本文嘗試把上面的文字分析進行量化
假定:會計信息造假行為被查處的概率為P1;違法行為被查處后再找到一份工作的概率為P2,財務人員正常的工資、獎金以及福利收入為A1;企業(yè)負責人可能給予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財務人員的額外“承諾”為A2;財務人員會計信息造假被查處后再次找到工作的收益為A3;違法行為被查處,財務人員接受的處罰為B?;谏鲜龇治觯梢缘玫截攧杖藛T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的各項量化分析:
首先,財務人員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的收益有:
E1:財務人員正常工資、獎金以及福利收入,如果被查處就沒了,故E1=A1(1-P1)? (2)
E2:假定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行為沒有被查處,企業(yè)負責人有可能會給予財務人員額外的“承諾”為:E2=A2(1-P1)? (3)
E3: 假定財務人員違法行為被查處,失去當前的工作后能夠再次找到另一份工作,此項收益為:E3=A3P2P1 (4)
其次,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成本有:
F1: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行為被查處,他會失去正常的工資、獎金以及福利,故:F1=A1P1? (5)
F2: 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行為被查處,他還會面臨一定的處罰,故:F2=BP1? (6)
把式(2)-式(6)帶入式(1),可得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收益-成本比為:
[I=i=0nEij=0nFj=A11-P1+A21-P1+A3P2P1A1P1+BP1] (7)
將上式分子和分母同除以P1并合并同類項后得到下式:
[I=1/P1-1A1+A2+A3P2A1+B](8)
(二)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收益—成本分析
就目前的現狀來看,要想降低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概率,唯有通過降低財務人員參與造假行為的收益或者增加其成本來改善,也就是減少式(8)中的分子或者增加式(8)中的分母來實現。通過觀察式(8)我們可以發(fā)現,式(8)的分子上有一個因子(1/P1-1),
它在無形中對分子起著放大的作用,也就是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查處率越低,這個因子就越大,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我們的目標之一是降低分子而不是增大分子。
式(8)中的P2,即財務人員參與違法行為被查處后再找到一份工作的概率越大,其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大,I就越大;此外,分母中的的B,即財務人員因參與會計信息造假行為可能受到的處罰越大,其所獲得的收益就越小,I就越小。 但現實生活中,我國會計信息造假行為被查處的概率還不足1%,換句話說,由于過低的查處和曝光率,式(8)中的P2對于I值的發(fā)大倍數竟然高達99倍,因此,即使企業(yè)領導不給財務人員額外的“承諾”,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收益-成本比也會大于1。況且,現實生活中,個別企業(yè)的領導為求得安心,通常會給予財務人員一定的額外“承諾”。例如,在2014年聞名全國的“××公司”事件中,對××公司總會計師處以警告處分和60萬元罰款,而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的責任審計師則是分別處以10萬元的罰款。就以本次事件中會計師事務所的責任審計師××為例,通過為××公司提供會計信息造假業(yè)務,該會計師事務所收到322.44萬元的服務費,而負責該業(yè)務的首席審計師也收到了3%的業(yè)務提成,即9.7萬元。此次事件曝光之后,責任審計師僅被警告處分,并未失去工作。另根據獵聘網的資料,此類會計師的平均月薪約為8000元/月。以事發(fā)當年的收入代表其正常收入,將上述數據代入式(8)得:A1為0.8ⅹ12=9.6萬;A2為9.7萬;P1取1%;A3取同等崗位一年的收入為0.8ⅹ12=9.6萬;P2取1;B取10萬;故:[I=1/P1-1A1+A2+A3P2A1+B=1/0.01-19.6+9.7+9.69.6+10=97.97](9)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財務人員遵守職業(yè)道德將會丟掉工作,在目前極低的查處率以及不高的處罰力度之下,違背職業(yè)道德將會獲得上百倍的利益,在如此高利潤驅使之下,“理性經濟人”的選擇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反,如果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加大查處力度,即提高P1的值到50%,同時財務人員再難找到相關工作,即P2=0,那么式(8)結果將會和上面的計算值具有天壤之別。計算過程如下:
[I=1/P1-1A1+A2+A3P2A1+B=1/0.5-19.6+9.7+9.69.6+10=0.98]
(10)
此時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收益-成本比大幅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財務人員哪怕面臨著被解雇的風險也不會選擇會計信息造假,這也就和我們國家法律的目的是引導人而不是懲罰人的初衷不謀而合。
三、結束語
本文基于“復雜經濟人”的假設建立了一個基本的收益—成本數學模型,用于定量分析財務人員參與會計信息造假的收益和成本。通過模型和實際案例的結合分析,本文認為,由于現有的查處概率太低,而查處后處罰的力度又不夠,導致個別財務人員理所當然的選擇會計信息造假。
參考文獻
[1]陳菲.論道義與功利對西方價值觀的影響[D].武漢大學,2006.
[2]陳平澤.會計造假的收益成本分析[J].審計月刊,2005.
[3]李花國.“欣泰電氣”財務舞弊案例研究[J].財會通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