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玉雷
語音聊天、視頻通話、轉發(fā)分享、點贊收藏……在社交軟件上,年輕人信手拈來的操作,對家里的老年人而言可能會非常復雜。不久前,浙江杭州一個女孩為外婆手繪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字跡工整、內容詳細、圖文并茂,打動了很多網友,也將老年人如何更好適應數字生活的話題,再次帶進公眾視野。
數字時代,不能落下那些年邁的身影。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在超過9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人群占比為10.3%。讓老年人口更好分享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紅利,需要以更多的耐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更加順暢地擁抱智能生活。如果說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從父母一代到子女一代的知識傳遞,那么在信息化社會,面對老年人的“數字困境”,需要年輕人來幫助父母和祖父母輩,進行“文化反哺”。
對一些互聯網平臺來說,要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替代選擇,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老齡社會新形態(tài)。有專家建議,除了在技術開發(fā)中更加注重老年人需求和習慣外,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務方面,也要給老年人提供多元選擇和替代方案?,F實中,不少地方多措并舉,幫助老年人融入移動互聯網世界。在上海,有醫(yī)院調大門診標示、診間字體,改善在線預約系統布局,致力優(yōu)化老年就醫(yī)環(huán)境,打造“老年友好界面”;在浙江杭州,市民卡和健康碼深度融合,老年人刷一下卡就能看病就醫(yī)、公交出行。可以說,給老年人在風馳電掣的“快時代”留個“慢選項”,才能填補代際間的數字溝壑,讓老年人享受到數字時代的饋贈。
給予老年人更到位的關懷、更周全的考慮,老年人的數字生活不僅是美好愿景,也必將成為全面小康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