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姣,劉李潔,羅寶珠,方紅芳
東莞市厚街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960
妊娠是孕齡婦女正常、自然的生理現象,是一次復雜、巨大的生理變化與生理應激過程,孕婦經歷懷孕、分娩、哺乳、產后恢復等生理過程,可誘發(fā)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1-3]。負性情緒不僅會危害產婦身心健康,并可能影響嬰幼兒智力、情緒、行為的正常發(fā)育,危害家庭與社會[4-5]。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二胎孕婦生育比例明顯增加,其負性情緒的發(fā)生率往往相對于初產婦較高。本研究分析二胎政策下孕婦產后心理狀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旨在為今后產后負性情緒的相關預防工作提供指導,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于東莞市厚街醫(yī)院住院分娩的210 例二胎孕婦為研究對象,年齡21 歲~40 歲,平均年齡(29.34±3.19)歲;孕周37 周~41 周,平均孕周(39.21±0.31)周。納入標準:足月妊娠者;正常分娩者;二胎孕婦;簽署知情同意書者;頭位者。排除標準:雙胎、畸形胎兒、多胎者;認知障礙,閱讀能力不足,無法正常完成問卷調查者;嚴重精神疾病或家族精神疾病史者;肝腎功能異常者;產前抑郁或焦慮者。
1.2.1 心理狀況:使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估護士焦慮、抑郁情況,兩組均為20 個條目,用4 級評分法評估,20 條目得分之和×1.25 獲取的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SAS:以50 分為分界值,分值≥50 分表示存在焦慮,分值越高則焦慮越嚴重。SDS:以53分為分界值,分值≥53分表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則抑郁越嚴重。
1.2.2 一般資料:收集入組孕婦一般資料,如孕期增重、年齡、職業(yè)、家庭收入、有無妊娠合并癥、婆媳關系、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居住條件、早接觸早吸吮、新生兒性別等,分析影響孕婦產后心理狀況的相關影響因素。
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0 份問卷調查表全部收回,有效率為100.00%。210例孕婦SAS 評分為(47.61±6.85)分,其中發(fā)生焦慮者33 例(15.71%),SDS 評分為(52.16±4.34)分,發(fā)生抑郁者38 例(18.10%)。210例孕婦中存在心理狀況異常者52例(24.76%),孕婦SAS評分≥50分或SDS評分≥53分,即判斷為心理狀況異常。
2.2.1 單因素分析:心理狀況異常組孕期增重≥20 kg、有妊娠合并癥、初中及以下文化、家庭月收入<10 000元、婆媳關系差、無職業(yè)、居住條件不滿意、未早接觸早吸吮、新生兒性別女比例高于心理狀況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孕婦產后心理狀況的相關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例(%)
2.2.2 多因素分析:孕期增重≥20 kg、妊娠合并癥、初中及以下文化、家庭月收入<10 000 元、婆媳關系差、無職業(yè)、居住條件不滿意、未早接觸早吸吮是影響孕婦產后心理狀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
妊娠期女性身體機能、激素水平等均會發(fā)生不同程度改變,易出現情緒低落、煩躁、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7]。本研究結果顯示,二胎孕婦心理狀況異常率為24.76%,提示二胎政策下孕婦產后心理異常狀況發(fā)生率較高。究其原因在于二胎孕婦需面臨更多問題,如多數二胎孕婦有照顧孩子與老人的責任,且部分孕婦承擔相應的社會職務;年齡普遍高于初產婦,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自身機體功能、生殖器官功能等處于下降狀態(tài),易出現精力不足現象等[8-10]。各種因素的累積導致孕婦心理負擔加重,加上無法及時有效排解,易出現負性情緒。同時二胎孕婦經歷過分娩痛苦,以往的經歷可能會使心理負擔增加,易出現負性情緒。負性情緒不僅會影響產婦自身健康、家庭與婚姻,還可能會對哺乳、母嬰關系造成不良影響,并會影響嬰兒生長發(fā)育、情緒行為,甚至出現自殺行為或傾向,危害性極大[11-13]。因此,充分掌握影響二胎孕婦心理狀況相關因素,對指導臨床干預意義重大。
表2 影響孕婦產后心理狀況的相關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孕期增重≥20 kg、妊娠合并癥、初中及以下文化、家庭月收入<10 000 元、婆媳關系差、無職業(yè)、居住條件不滿意、未早接觸早吸吮是影響孕婦產后心理狀況的獨立危險因素。孕期增重過多,孕婦可能會擔憂身形變化,產生焦慮情緒;母嬰皮膚早接觸利于母嬰關系的建立,增進母子感情,同時可減少新生兒啼哭次數與時間,促進其睡眠,為孕婦休息提供良好條件,能緩解其身心壓力,降低孕婦負性情緒發(fā)生風險[14-15]。文化程度較高者可經多種途徑了解分娩與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接受定期保健檢查次數多,能主動尋求多渠道的社會支持,且對孕育二胎的準備更為充分、全面,可減少異常情緒的發(fā)生[16-17]。由于當前生活成本及養(yǎng)育孩子的經濟成本相對較高,經濟條件差難以為產婦提供良好的物質支持,加上面對二孩的出生,未來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孕婦需面臨養(yǎng)育二孩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缺乏安全感,易出現負性情緒。無職業(yè)者可能存在社交網絡較為單一、缺乏文化教育等特點,與外界信息交流相對缺乏,無法緩解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18]。而職業(yè)女性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獲取妊娠與分娩知識途徑相對較多,并能夠從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信與尊重,增加心理健康程度,降低負性情緒發(fā)生率。婆媳關系差的產婦會因過度擔心如何“坐月子”、對一胎孩子的照顧精力減少、需承擔獨自帶兩個孩子生活起居的壓力等,會增加心理負擔,易出現負性情緒。居住條件差則會影響產婦的生理與心理,易出現郁悶壓抑現象,影響睡眠質量,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減少精力,進而誘發(fā)焦慮、抑郁等情緒。妊娠合并癥可能會傷害孕婦和新生兒,孕婦會因擔心胎兒健康與生長發(fā)育受到損害、是否會遺傳、是否會影響分娩等出現興趣顧慮重重、多思少眠等現象,甚至出現興趣愛好索然、言語減少等表現,增加負性情緒發(fā)生風險[18-20]。
綜上所述,孕期增重≥20 kg、妊娠合并癥、初中及以下文化、家庭月收入<10 000元、婆媳關系差、無職業(yè)、居住條件不滿意、未早接觸早吸吮是影響孕婦產后心理狀況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需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加強心理干預,以改善孕婦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