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
(蘇州科文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蘇蘇州 215000)
目前市場上應用于揮發(fā)性有機物 (VOCs)處理的紫外(UV)燈管,是以波長185 nm和254 nm的紫外光為主,其機理主要分為UV直接、間接光解2個方面[1]:
(1)利用UV光產生不同能量的光量子直接轟擊廢氣中有機物質的分子鍵,從而打斷物質分子鍵,破壞分子結構,達到去除的效果。此機理必須滿足光能的能量必須大于分子鍵能。
光能=對應波長的波數×單位波數的能量;1波數 (cm-1)=1.196264×10-2kJ/mol;波數=1/波長;
185 nm 光能=1/(185×10-7)×1.196264×10-2=647 kJ/mol
254 nm 光能=1/(254×10-7)×1.196264×10-2=471 kJ/mol
(2)利用UV光產生不同能量的光量子轟擊廢氣中的水份(H2O)和氧氣(O2)分子,從而將其解離為自由羥基(·OH)、臭氧(O3)等氧化劑,然后再利用氧化劑的強氧化性,間接的氧化分解、破壞廢氣物質的分子結構,直至氧化分解為水(H2O)和二氧化碳(CO2),以達到處理的效果。
查表[2]:
H2O:O-H 鍵長 98 pm(皮米),鍵能 464 kJ/mol;O2:O=O 鍵長 120 pm(皮米),鍵能 498 kJ/mol。
可以看出,185 nm光能可以將廢氣中的水、氧氣光解為自由羥基(·OH)、臭氧(O3),254 nm 光能可以促進臭氧產生活性氧:
自由羥基(·OH)具有極強的氧化性,可以將廢氣中的有機物質氧化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常溫下臭氧極不穩(wěn)定,可分解成氧分子和活性氧,利用活性氧將廢氣中的有機物質氧化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UV光催化氧化是在UV光解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催化劑與UV光的作用,從而高效地、更多地提升系統(tǒng)的強氧化性,使得在同樣的能耗下,達到更高的處理效果[1]。
納米TiO2是迄今為止研究和應用最好的一種光量子載體,在大于其帶隙能(Ebg=3.2 ev),波長387.5 nm光照下,表面發(fā)生電子躍遷,TiO2表面“價電帶電子(e-)”躍遷到“導電帶”上成為活性電子,產生光電流,并使TiO2表面產生缺電子的正電空穴(h+);反應式如下:
通過瞬間產生的(h+)和(e-),從而形成了TiO2的光催特性。
(1)負電電子具有氧化性,正電空穴具有還原性。因而在UV光照之下,利用電子產生的氧化性與TiO2表面的H2O/OH-反應產生具有更強氧化性的自由羥基(·OH):
自由羥基(·OH)具有極強的氧化性,比臭氧等典型氧化劑的氧化能力強,幾乎可以將所有構成有機物分子的化學鍵切斷分解。因此,當自由羥基(·OH)遇到廢氣中有機物質時,會將其氧化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當無有機物存在時,氧化反應將不會進行,自由羥基(·OH)會聚合成為水和氧。
(2)正電空穴則與TiO2表面的氧分子(O2)反應生產超氧離子(·O2-)。超氧離子可與水進一步反應,生成過羥基(·OOH)和雙氧水(H2O2):
超氧離子(O2-)具有較強的氧化能力,當它遇到廢氣中有機物質時,會將其氧化分解水和二氧化碳。
從上可以看出,除了自由羥基氧化外,再加上·O2-、·OOH、H2O2活性氧化類物質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將廢氣中的有機物質氧化為水和二氧化碳。
UV光解主要是以利用光能將廢氣物質的分子鍵斷開,破壞分子結構,并不是把廢氣物質分解為無毒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在除臭方面,臭氣成分的分子鍵一般為C-S鍵272 kJ/mol、C-N 鍵 305 kJ/mol、N-H 鍵 389 kJ/mol等,均小于 254 nm UV光471 kJ/mol的能量,故可以直接利用UV光打斷分子鍵,改變臭氣分子結構,去除臭味。
對于VOCs的治理上,UV光解只是將廢氣中VOCs的分子鍵斷開,變?yōu)樾》肿拥腣OCs,并不能消除VOCs,此時就需要利用UV光與催化劑作用,將廢氣中的水份、氧氣裂解為強氧化劑,通過強氧化劑的作用,間接將廢氣中的VOCs最終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破壞臭氣分子結構,以達到消除臭味的效果。
因此,可以看出UV光解與UV光催化氧化,其應用范圍大致一樣,都可應用于除臭、VOCs治理。只不過UV光解大多應用于臭氣,對低濃度VOCs廢氣處理也有一定功效;而UV光催化氧化是UV光解的加強版,可以利用催化劑的作用產生更多的強氧化劑,以達到更加高效的處理相對較高濃度的VOCs廢氣。
光源的選擇由光源產生光量子的能量大小決定,其至少應滿足以下條件之一:①大于廢氣物質的分子鍵能量,直接利用光能打斷廢氣物質的分子鍵;②大于水分子鍵能464 kJ/mol、氧分子鍵能498 kJ/mol,將水、氧氣解離為氧化劑臭氧和自由羥基,利用其強氧化性分解廢氣物質;③在有TiO2催化劑輔助作用下,大于催化劑的帶隙能(Ebg=3.2 ev,相當于波長387.5 nm的光子能量),利用其表面電子躍遷過程,將廢氣中的水、氧氣解離為自由羥基和超氧離子,利用其強氧化性分解廢氣物質。
一般可見光的波長380~780 nm之間,而紫外光波長在10~380 nm之間,肉眼看不到,其波段光源恰好可以滿足所需光源要求,故光解、光催化氧化的光源基本都是采用紫外光(UV)。
現用于VOCs治理上的紫外燈管,以發(fā)射254 nm和185 nm波長為主。
UV燈管的光照強度主要與發(fā)光源的光照能量和能量轉化效率有關,光照能量的大小則由燈管的功率大小決定。
現市場普遍常用的燈管功率多為150 W/根,依據燈管廠家提供的檢測數據,質量較好的真空紫外燈,其光電轉化效率為:185 nm紫外發(fā)光量為8%,254 nm紫外發(fā)光量為30%。依此可以計算出每根150 W燈管,185 nm、254 nm的紫外燈能量分別為43.2和162 kJ。
后續(xù)可以利用VOCs的濃度、風量、去除效率計算出所需去除的污染物量,即可推算出所需的光照強度。但此光照強度的大小完全是利用光能對VOCs的處理,未考慮光與催化劑作用產生的強化劑效用,其過程比較復雜,測算難度較大,需要進行相關理論計算和大量實驗進行驗證。
使用環(huán)境的溫度升高,直接影響燈管表面溫度,會導致燈管轉換效率直接下降。而使用環(huán)境的濕度越高,水份越多,就越有利于UV光產生更多的自由羥基,從而可以提升VOCs的處理效果;但如果水份過多,也會造成活性自由基與水發(fā)生反應,造成效果降低。
根據相關實驗數據驗證,燈管表面溫度不宜超過100℃,廢氣濕度不宜超過80%。
風速大小決定了廢氣物質在某個截面/點的反應時間,停留時間決定了廢氣物質在某個體積容積里的反應時間。因此,對于光解、催化劑電子躍遷發(fā)生位置為固定點,風速越快,與固定點的接觸時間越短;對于自由羥基、臭氧等氧化劑,是與廢氣物質進行的混合接觸反應,其反應與位置關系不大,只要混合越充分、越均勻,反應效果則越好。
根據對甲苯的實驗數據,停留時間在2~5 s以內,其去除效率大約在40%左右波動,比較穩(wěn)定;停留時間在5~13 s時,去除效率可從45%提升至65%;之后隨時間的延長,甲苯去除效率增加不明顯。
光衰主要存在2個方面:①在空氣中光照隨著距離越遠,其能量也會下降;②隨著光源燈管的使用時間增長,其本身也會衰減。
因此在設備設計時,需考慮燈管之間的布排距離,燈管與催化板之間的距離,以及催化劑載體與光源的接觸面積等;在設備運維時,還要依據燈管的壽命時限,定期更換。
任何一種VOCs廢氣處理工藝都有其局限性,對于UV光解或光催化氧化來說,除了一些上述技術上的影響因素外,其在應用上也是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在能耗上,以甲苯為例,按10 000 m3/h風量,去除濃度50 mg/m3計(即0.5 kg/h的去除量),用電功率需要11 kW左右;在相同風量的情況下,去除的濃度越高,使用的電功率越大,故而導致能耗的增加;在設備功率增加的同時,發(fā)熱量也會增加,導致設備內部溫度過高而影響處理效果。考慮到溫度的影響,大多按每萬風量配置30~50根燈管,為此可以推算出,UV光催化氧化設備大多應用于VOCs去除濃度在35 mg/m3左右的廢氣處理上,適用濃度較低。
其次,針對污染因子方面,設計前應能確定其主要成分的分子結構,否則一是很難準確的設計計算出設備所需的功率大小;二是由于分子鏈長短不一,導致同濃度下,分子鏈長的能耗大于分子鏈短的污染物。
因此,無論使用哪種VOCs處理工藝,都應全面了解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分析選擇工藝的適用性,從技術、經濟角度全面考慮,在達成目標的情況下最經濟可靠,從而為環(huán)境治理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