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乾陵陪葬墓石槨線刻畫述論

        2020-10-30 11:47:04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5期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這座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譽為“關中唐陵之冠”。目前,乾陵地宮尚未發(fā)掘,但考古工作者從陪葬的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不少精美的石刻線畫。所謂石刻線畫就是用鐫刻技法在石板上繪制的畫作。由于這種畫作主要是用線條在石板上勾勒出來的,因此,人們在習慣上稱之為“線刻畫”或“石刻畫”。這種畫作不同于畫在紙上的繪畫作品,不同于畫在墻上的壁畫,不同于畫在巖上的巖畫,也不同于畫在或刻在木版上的版畫,“是我國藝苑中特有的一種藝術”①王樹村:《中國石刻線畫略史》,刊《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頁。。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的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十分突出。此前已有學者對乾陵陪葬墓的線刻畫進行過一些探究②主要成果有樊英峰《乾陵線刻畫研究》,見《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王曉莉、樊英峰《談乾陵唐墓壁畫線刻畫仕女人物的披帛》,《文博》2011年第4期;李青峰、趙海榮《唐乾陵陪葬墓石槨線刻畫分析——以線刻人物畫為主》,《文博》2017年第1期。。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乾陵陪葬墓線刻畫進行比較全面的論述。

        一、乾陵陪葬墓線刻畫溯源

        乾陪葬墓石刻線畫是唐代石刻線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唐代的石刻線畫則是在前代石刻線畫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唐代陪葬墓石刻線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前代的影響。

        有資料表明,中國石刻線畫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的一些史前時期的巖畫,即帶有石刻線畫的性質。商周時期的石棺石槨上,已經(jīng)有了石刻線畫的痕跡。秦漢時期是中國石刻線畫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石刻線畫的主要形式是畫像磚和畫像石。其形式多為減底淺雕,內容則以鬼神世界和人間生活為主。1980年在山東嘉祥宋山村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就是如此。該畫像石分為四層,上層表現(xiàn)神界鬼蜮,刻繪西王母、仙人和精靈;下層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刻繪官宦人物;中間兩層則刻繪“季杞掛劍”“二桃殺三士”等歷史故事。漢代畫像石棺一般分布于磚室墓或崖墓之中①張孜江:《兩漢時期的畫像石棺石槨藝術》,《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年第8期。。西漢早期的畫像石棺,多刻畫門闕、樹木、人物等,內容相對較簡單。西漢晚期,石槨墓增多,內容也趨于豐富,除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出行、狩獵、樂舞形象外,還出現(xiàn)了伏羲、女媧、西王母等傳說人物和神仙鬼怪的形象。如山東鄒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出土于郭里鎮(zhèn)的石槨,就刻有雷公、雨師、西王母等神仙。到了東漢,畫像石臻于全盛,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山東、河南、陜西、內蒙古等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畫像石,其內容涉及神仙鬼怪、市井生活、歷史故事、裝飾紋樣等諸多方面,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fā)展給石刻線畫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時期,畫像磚、畫像石趨于衰落,佛教造像方興未艾。在一些重要的佛教造像上,往往刻畫有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或佛教故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北魏皇興五年(471)造像分為七層,自上而下,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刻畫佛傳故事。北周史君墓石槨上的線刻畫也是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西域的神話、宗教和人物故事。②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編著、楊軍凱著:《北周史君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36頁。到了隋唐時期,石刻線畫仍保持著發(fā)展的勢頭。這一時期的石刻線畫主要盛行于兩個領域:一是宗教界,一是陵墓中。前者繼魏晉南北朝之余續(xù),因佛教和道教的繁榮而發(fā)展。大雁塔門楣上的“說法圖”和天尊像座上的供養(yǎng)道士圖即是宗教石刻線畫的代表。后者則因石槨墓葬和墓志碑刻的興起而繁榮。③樊英峰、王雙懷:《乾陵石刻畫相關問題研究》,見《乾陵文化研究》(七),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8-15頁。

        唐代墓葬中的石刻線畫主要分布在石門的門楣、門扇和棺槨的內外兩側。有學者認為,這是唐代墓葬圖像系統(tǒng)的“固定格式”,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④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畫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138頁。從考古資料和實際觀察的情況來看,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的載體是石門和石槨。其石料可能采自陜西富平玉鏡山,均經(jīng)過精心打磨加工處理,大小形制根據(jù)石門和石槨的實際需要而定。線畫即鐫刻在石門的門楣、門扇,石槨的內外倚柱和廂板上。乾陵至少有十七座陪葬墓,目前已經(jīng)發(fā)掘了五座,即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李謹行墓和薛元超墓??脊殴ぷ髡咴谶@些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石刻線畫。其中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石槨上的線刻畫最為典型。

        二、陪葬墓石槨線刻畫的基本數(shù)據(jù)

        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都是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至神龍二年修建的。由于下葬的時間大體相同,因而墓葬的制度和規(guī)模頗為相似,但由于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其墓葬形制也存在著一些差異。這種情況在石槨的線刻畫上也有所體現(xiàn)。

        章懷太子李賢是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上元二年(675)六月三日立為太子。調露元年(679)、儀鳳四年(679)年間曾奉命監(jiān)國。撰有《春宮要錄》十卷①《新唐書》卷59《藝文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509頁。、《列藩正論》三十卷、②《新唐書》卷58《藝文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80頁。《修身要錄》十卷③《舊唐書》卷47《經(jīng)籍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026頁。,并曾為《后漢書》作注。永隆元年(680),因李賢私藏皂甲“謀逆”被廢李賢為庶人,開耀元年(681)十一月八日,流放到巴州幽禁。文明元年(684)二月廿七日,在巴州公館自殺,死時年僅31 歲。垂拱元年(685)被武則天追封為“雍王”。神龍二年(706)遷葬陪陵。墓園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43米,面積25,740平方米。封土呈覆斗形,高約18米。1971年至1972年,考古人員對此墓進行了發(fā)掘,出土文物600多件。石槨位于后墓室,由33塊青石板組成,長3.745米,寬2.85米,高1.85米。其內外柱及內外壁均有精美的線刻畫,數(shù)量達40幅之多。

        表1 章懷太子墓石槨線刻畫尺寸統(tǒng)計表 單位:厘米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高宗和武則天之嫡孫、唐中宗與韋皇后之長子。開耀二年(682)生于東宮內殿。永淳元年(682)被立為皇太孫。文明元年(684)因中宗被廢而成為庶人。圣歷初(698)中宗復立為皇太子時被封為邵王。大足元年(701)九月,因與其妹永泰郡主及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竊議張易之兄弟入宮之事,為張易之所讒。武則天讓中宗嚴查,結果被杖殺,年僅19歲,葬于洛陽。中宗復位后,追贈為懿德太子,于神龍二年(706)遷葬,以帝王之禮陪葬乾陵。墓園長256.5米,寬214米,面積54891平方米。封土呈覆斗形,高17.92米。經(jīng)1971年至1972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后墓室之大型石槨。石槨長3.7米,寬2.82米,高1.87米。內外部倚柱及槨壁上有精美線刻畫33幅。

        永泰公主李仙蕙為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女,為唐中宗與韋后所生。久視元年(700)被封為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戶,嫁給魏王武延基。大足元年(701)因竊議張易之等入宮事,被迫自殺,年僅17歲,葬于洛陽。中宗復位后于神龍元年(705)追贈“永泰公主”,令有司備禮改葬。次年遷葬陪陵,與其夫武延基合窆。1960年至1964年,考古工作者對其墓進行了科學發(fā)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石槨長3.77米,寬2.79米,高近兩米,內外柱、壁有精美線刻畫33幅。

        表2 懿德太子墓石槨線刻畫尺寸統(tǒng)計表 單位:厘米

        表3 永泰公主墓石槨線刻畫尺寸統(tǒng)計表 單位:厘米

        上述三座陪葬墓的槨體量都比較大。內外壁每幅石刻線畫面積一般為0.8-1.1平方米之間,內外柱的面積則為0.44平方米左右。廂板畫刻人物(仕女、仆從)、動物(飛鳥、走獸)、植物(花卉、蔓草)和無生物(石頭、建筑、器物等),是石刻線畫的主體;倚柱畫則刻蔓草、折枝、花卉、祥鳥、瑞獸等等,帶有裝飾的性質。

        三、石槨線刻畫的布局及主要內容

        考察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及人物活動的元素是最主要的內容。在這里,我們以章懷太子墓的內外壁石刻線畫為例。章懷太子墓石刻人物畫有14幅,刻畫人物21個,全部為立像,神情姿態(tài)各異。當時奉行“視死如生”的喪葬理念,石刻線畫主要表現(xiàn)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

        石槨內側南壁線刻由西向東算起(圖一),第一幅石刻線畫上有侍女二人左一螺髻,簪釵,右一人鳳釵。二人姿態(tài)一致,抄手佇立。有花三本,中間一株類似梔子花,左右兩側形似扶桑。右下側有拳石。上部有山雀一只,作飛翔狀。邊飾為卷葉。第二幅石刻線畫上有侍女二人,側立,方向一致。前者為螺髻,后者為雙螺髻。二人服飾相同,抄手佇立。中有大理菊類植物一株,高與目齊,枝葉錯落有致。左邊山葵類植物一株,上有雙蝶飛舞。鳥二,一為杜鵑,一為山鷸。邊飾纏枝海石榴。西壁由南至北算起,第一幅石刻線畫上有侍女一人,抄手佇立,身材瘦削。螺髻,披巾,長裙曳地,云頭鞋。左側石柟花類植物一株,高與目齊。右側類似杜若一株,頭上有飛鳥二:一為燕珩,一為杜鵑。左上側有一蜻蜓。邊花為大卷葉,系剔底線刻。第二幅上有侍女二人,左一螺髻,簪珠花,步搖,云頭鞋,面部雍容妍麗,抄手佇立,若有所思。右一人雙髻,圓領花袍,系腰帶荷包,女扮男裝,手捧包袱。中有金盞菊類植物一本,高過人體,花盛開。右側近似紅蓼一本,高與人等。右側形似秋葵,下方太湖石一塊,畫百合花一朵,紫花地丁二株。頭上有白頭翁鳥一對,展翅高飛。第三幅為雙髻侍女,頭簪珠花,圓領衫,長裙曳地,繡鞋,雙手捧盆景,內植山葵一株。上部有蜂蝶、蜻蜓飛舞。錦雀三只,展翅翺翔。右下窠石一塊,黃花(金針花)一朵。左為金盞花一朵。北壁第一幅為一侍女,直立凝思,螺髻,面部端莊,體態(tài)輕盈,雙手抄胸前,繡鞋,頭腳均與邊框線連接,顯得身材修長。左側類似茶花一株,右側山葵一株,一桿直上,葉互生。上部兩側山鷸一對,邊飾大卷葉花紋。第二幅亦為侍女一人,螺髻,抄手佇立,披巾搭于雙手上,長袍曳地,云頭鞋。左有錦葵一本,高齊人目。一桿直上,頂部花二苞。右側萱花一株,一花三蕾。萱花之上,刻茶花一株。右上側刻一鳩飛翔。邊飾大卷葉,系剔底凸面葉瓣。東壁第一幅為侍女一人,雙手托花缽,作花下承露狀。螺髻,雙目凝視一正開花朵。披巾搭于左肩上,衣紋直立下垂。左為芙蓉一株,右為連翹一株。下有礬石,小草一株。上部中間一飛蝶,兩側各有黃雀一只,正凌空飛翔。邊飾卷葉石榴。侍女一,頭戴鳳冠,兩髻側簪有步搖?;ㄉ弦?,披巾,長裙。繡鞋,抄手佇立。背景為花石,左為木槿花一株,花正開,右為白芷花,下為拳石。人物上部兩側,有鴛鴦二只,飛向一致。

        圖一 章懷太子墓石槨內部東側線刻畫

        石槨外側南壁(圖二)第一幅有侍女二人,前右一螺髻,面龐豐滿,花上衣,長披巾,長裙曳地,抄手側立,神態(tài)端莊。后一人螺髻,女扮男裝。翻領長袍,雙手捧一雕花缽。系腰帶,佩刀,較前一人低一頭,似為侍從。中間木芙蓉一本,花正開。左上側飛鳥一,形似鳩。邊飾大葉海石榴。第二幅變有侍女二人。前者蝶形高髻,披巾,長裙曳地,側身俯視,凝目觀花。左手扶桿,右手折花枝。身材修長,體態(tài)綽約。后者女扮男裝,翻領繡袍,幞頭,手執(zhí)一花,側身作嗅花狀,意態(tài)悠閑。下有塊石,花三株,左側一辛夷,高與人等,花盛開。人物身后有錦葵一本,與辛夷齊,有花有蕾,形勢自然。邊飾卷葉海石榴。東側第一幅為廡殿門南窗欞?;y分三部分。上為一對翼馬,相對奔馳,以二株卷葉紋相間。中為直棱窗,有窗稜10根,四周以草葉紋飾。其下為二猛虎相對而立,張牙舞爪,欲作搏斗狀。中以草葉紋相間,下為卷葉紋。第二幅象征殿門,有枋額,門楣,上刻卷葉海石榴紋,舞鳳一對,銜花枝,尾部轉化為海石榴葉,四周邊飾海石榴花紋。雙扇,門上橫飾花泡釘4排,每排7個。門中鋪首銜環(huán)。門前侍衛(wèi)二人。左宦官,右侍女。宦官折腰執(zhí)笏,方臉顴高,戴幞頭,兩下角垂為黨耳。侍女體肥碩,高髻,披巾,云頭鞋,一臂下垂,手持披巾,作欲語之狀。第三幅為殿門右窗。紋飾與左窗同。唯下部飾虎形物一對,頭有角,似為獬豸之屬。北側第一幅一人,女扮男裝,戴花冠,圓領長袍,正面,雙手捧一方形包袱。上部有鳥、蝶。左側為闊葉蜀葵。右為蒼術一本,高度略與人齊。下部太湖石,邊飾大葉卷草。第二幅,二侍女相對而立。左一雙螺髻,圓領袍,手執(zhí)彩繪盆。右一人高螺髻,披巾,一手舉起,一手下垂,長裙,云頭鞋。中間一花一樹?;ㄋ粕讲?,葉似冬青。上棲畫眉鳥一只,上方左右各有一鳥,正飛翔。左為黃鸝,右為青鳥。四周有折枝花四,右為郁金、錦葵,左為山茶、百合。下方勾勒山石,邊飾大卷葉紋。

        圖二 章懷太子墓石槨外部北側線刻畫

        顯然,以章懷太子墓人物畫為代表的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顯示了墓主人煊赫的身份和生前宮闈的華麗,展現(xiàn)了當時宮廷的生活場景,反映了當時宮廷上層社會的生活時尚和審美情趣。①樊英峰:《乾陵線刻畫研究》,見《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73-77頁。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的畫面中,動物和植物也占有較大的比重,飛龍、舞鳳、天馬、麒麟、獅子、鴕鳥、鴛鴦、仙鶴、異獸及各式花草都是相當醒目的。雖然它們在人物畫中主要是起到一種裝飾襯托的作用,但和畫中姿態(tài)各異的人物和諧統(tǒng)一,成為整個畫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石槨線刻畫的表現(xiàn)手法與藝術特征

        唐代石槨人物線刻是“白描”的一種傳譯形式。①李杰:《唐“白畫”辨》,《藝術教育》2011年第1期。其作者分為兩類:一類是線刻樣稿創(chuàng)作者,另一類是依據(jù)樣稿施工的勒石工匠。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的鐫刻方法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線刻,另一種是減地線刻。大體來說,廂板石刻線畫多采用細線陰刻的方法,直接以刀陰刻出線紋。這種線刻具有白描畫或“鐵線描”的風格。減地線刻又稱“剔底線刻”,即沿花紋外廓將石面表層剔去,使花紋部分凸起,然后再于輪廓內以線條陰刻。至于具體的畫刻過程,從章懷墓石槨西壁有所反映。石槨西壁一般地緊貼于后室西墻,因此石槨西壁外的線刻比較潦草、粗糙,有的因緊貼于西墻,因此根本就無法弄清它是否有石刻線畫。如永泰石槨西壁即緊貼于后室西墻,二者之間的距離僅15厘米至20厘米左右。因積土無法清除,也就無從知曉槨外西壁是否有石刻線畫。但是章懷墓石槨西壁與后室西墻之間尚有50厘米左右的距離,可容一人往來??偟膩碚f,槨外西壁本不擬給人觀看,因此,刻的粗獷潦草,簡單,甚至連當時用白堊土涂底的白粉也保留未動,尚有幾處留下了當初加工的痕跡。這種情況印證了《酉陽雜俎》中記載的線刻方法,是研究唐代石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就墓中石刻與同時期的一些墓中的線刻比較,我們可以得知,當時這些精心的雕飾,是先將青石或漢白玉石表面打磨光潔,然后以輕膠拌白堊土,用毛筆蘸著在石面上起樣,用刻刀刻出極輕細的線條作為稿子。稿子確定后,即一次鐫刻而成。從刀痕與筆跡判斷,有些地方是出自一人手筆,也有的是一人畫稿,另一人鐫刻。②樊英峰:《乾陵線刻畫研究》,見《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73-77頁。《酉陽雜俎》卷五載:“平康坊菩提寺中,雕飾奇巧,相傳鄭法士所起樣也”。鄭法士為唐代壁畫高手,與吳道子、盧楞伽齊名。他們?yōu)槭痰耧椘饦?,說明線刻在唐代是很受重視的一種藝術形式。

        圖三 懿德太子墓石槨外部東側線刻畫

        著名藝術史專家王樹村先生認為,以往“繪刻石上的線畫作品,多是出自民間藝人士”。③王樹村:《石刻線畫之發(fā)展及其研究價值》,《美術史研究》2007年第3期。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的作者是誰?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乾陵墓主或為親王,或為公主,身份特殊。從線刻畫的內容來看,畫中的人物大多是以現(xiàn)實人物為原型,人物的胖瘦、大小也是與其身份地位相關聯(lián)的。石刻線畫的作者對墓主人的生活應當有一定的了解,這絕不是等閑之輩所能做到的。因此,畫稿極有可能出自宮廷畫師之手,而刻工也極有可能是雕刻者中的高手。就石刻線畫本身而言,確實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造型生動逼真,線紋流暢柔和,看上去十分美觀。如章懷太子墓槨內的一幅石刻線畫中(圖四),一侍女梳蝶形高髻,身著披巾,長裙曳地,左手扶桿,右手作攀折花枝狀,側身俯視,凝目觀花,體態(tài)綽約;另一侍女女扮男裝,著翻領繡袍,手執(zhí)一花,側身作嗅花狀,儀態(tài)悠閑。又如永泰公主墓石槨內壁北邊一幅“披巾侍女圖”,畫中侍女梳螺髻,簪步搖,上短襦,外半臂,兩襟結于胸前,下著曳地長裙,柳眉鳳眼,櫻桃小口,一副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雙手托起披巾,似欲翩翩而舞,靜止的畫面頗有幾分動感。侍女的服飾也很有特點。有的梳單螺髻,有的梳雙螺髻,還有梳單刀髻,戴幞頭的。有的上短襦,外披巾,下著曳地長裙,腳著云頭高履;有的穿翻領長袍,條紋褲,腳穿線鞋,腰系革帶,并綴有飾品。再如懿德太子墓石槨外東壁石門上的一幅石刻線畫中,兩侍女盛裝打扮,她們頭戴鳳冠,身著宮衣,相向抄手而立,似在為墓主人值夜。侍女周圍亦有植物花卉點綴,門框四周飾以卷葉紋。門楣上是相向而舞的雙鳳,整個畫面看起來富麗美觀。這些石刻線畫都很細致,具有流暢、剛勁、明快的特點。工匠在刻畫時運筆穩(wěn)健,壓力均勻,線條粗細變化很小,顯得含蓄秀勁,流暢自如,達到以線造型、形隨線生、神隨線出的藝術效果。根據(jù)畫面的內容,所描繪的人物性格,或柔媚如絲,或剛勁似鐵,不一而足。在構圖上,按照主次分明、協(xié)調對稱和整齊劃一的原則安排內容,既突出了完整的畫面,也顯示了工整的圖案,使整個畫面清晰嚴整富有生活氣息,而又不顯得復雜累贅。

        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無線者非畫也”。由此可見線條對于繪畫是何等重要。據(jù)研究,唐代畫家在用筆實踐中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高古游絲描”,善于表現(xiàn)含蓄連綿的“鐵線描”和起伏變化的“蘭葉描”,為中國畫筆法的“描法”體系做出了不朽的貢獻。①陳綬祥:《隋唐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第80頁?!拌F線描”畫法在魏晉南北朝之際已經(jīng)產生,主要表現(xiàn)衣裝褶紋,因線條粗細均勻,遒勁有力,狀如“屈鐵盤絲”,故有“鐵線描”之稱。這種畫法在唐代得到很大發(fā)展,代表性的作品有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等。所繪帝王之衣服、胡須皆用鐵線描畫,形象逼真,可謂上乘之作。唐代墓室壁畫,特別是棺槨石刻線畫中,也經(jīng)常使用“鐵線描”。如永泰公主墓石槨上所刻宮女,或執(zhí)紈扇,或捧玉盤,或端妝奩,或抱飯盒,或舉燭臺,舉止嫻靜,儀容溫順,風姿綽約,造型優(yōu)美,所著裙帶,多用鐵線描出,彎如曲鐵,圓如盤絲,飄逸流暢,堪稱石刻仕女畫之杰作。“蘭葉描”的特點是線型呈多種變化,壓力不均,運筆時提高時頓,忽粗忽細,狀如蘭葉,故稱“蘭葉描”。據(jù)說這種畫法是由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創(chuàng)立的。吳道子常用此畫法描摹人物,線條動蕩,自由奔放,有“吳帶當風”之說。

        圖四 永泰公主墓石槨內部北側線刻畫

        作為唐代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是以線條為主的。其表現(xiàn)手法與傳統(tǒng)中國畫的白描手法極為相似,但它是以素凈的線條架構畫面,用線條造型描繪雕刻作品。石刻線畫的特點是以石料為載體,以刀代筆,用線作畫。故帶有繪畫和雕塑的雙重性質。只有熟悉繪畫藝術,又掌握雕刻技巧的人,才能完成這種工作。從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來看,當時的畫家能夠熟練地運用線條表現(xiàn)復雜的內容,而雕刻者亦能在線條與物形的緊密聯(lián)系中表現(xiàn)線條的粗細、輕重、力度、質感、起伏、節(jié)奏、變化,當簡則簡,當繁即繁,以境取線,以意取線,從而達到妙趣橫生,超越自然的境界。

        五、乾陵陪葬墓線刻畫的重要價值

        乾陵陪葬墓線刻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品,同時也是一種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它保存了唐代前期一些著名畫工和雕刻家的真跡,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唐代歷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

        首先,它是我們研究唐代繪畫的重要依據(jù)。唐代是我國繪畫藝術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在唐代289年中,曾出一大批著名的畫家,閻立本兄弟、大小尉遲、大小李將軍、王維、吳道玄等等。他們活躍在唐代的歷史舞臺上,曾創(chuàng)作出許多杰出的繪畫作品。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自然的和人為的破壞,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已經(jīng)消失或殘缺了。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因深埋于高等級的陪葬墓中而幸免于難,并且呈現(xiàn)出完整、清新的品相。更重要的是,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數(shù)量眾多,內容豐富,水平高超??梢院敛豢鋸埖卣f,它是唐代石刻藝術的杰作,是唐代繪畫藝術的瑰寶,是唐人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

        其次,它是我們認識唐代文化的重要資料。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為璀璨的時期之一,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作為唐代石刻藝術的瑰寶,在展現(xiàn)其藝術魅力的同時,也鋪開了唐代社會生活的畫卷,成為研究唐代歷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石刻線畫中侍女畫居多,其服飾有短襦、披帛、長裙、云頭履、線鞋、窄袖圓領長袍、大翻領長袍、條紋褲,發(fā)式有單螺髻、雙螺髻、單刀髻、蝶形髻,頭飾有各種釵、步搖、珠花,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文化最真實、最直接的資料。這些資料不僅使文獻記載更具體直觀,也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漏和不足。同時對研究唐代服飾、裝束的發(fā)展演變也有著積極意義。石刻線畫作為石槨的裝飾,是身份的象征,是榮耀的體現(xiàn),也更多地展示了宮廷生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喪葬制度,這些都為唐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①樊英峰:《乾陵線刻畫研究》,見《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73-77頁。

        再者,它有助于我們對唐代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識。文獻記載,唐人喜愛花鳥。乾陵石刻中的花草、樹木種類繁多,林林總總。樹木即有木槿、石柟、冬青、梔子之類?;ɑ軇t有郁金、百合、杜若、金盞與草菊等。鳥類有鴛鴦、告天子、綬帶、青鳥、百靈子、伯勞、黃鸝、燕珩等十余種。昆蟲中有蜻蜓、蝶、蜂等?;ɑ芙M合,層次分明,構圖巧妙,紋飾布局,點面結合,不一而足。如在章懷太子墓槨內倚柱上刻的紋飾就有纏枝卷葉、纏枝海石榴、卷葉裹荷、卷葉海石榴、大葉海石榴等,其中以纏枝海石榴居多。除此之外,墓室廡殿門南窗欞上部刻有一對相向奔馳的翼馬,以二株卷葉紋相間,中部直棱窗四周以草葉紋為飾,下部二猛虎相對而立,中間仍以草葉紋間隔,下部邊緣則為卷葉紋。槨外象征性的殿門門楣上刻卷葉海石榴紋,一對舞鳳尾部轉化為海石榴葉,四周以海石榴紋裝飾。永泰公主墓石門和石槨上這種線刻紋飾也廣為分布,每一幅石刻線畫周邊都有紋飾鑲邊,使畫幅相對獨立,如石槨外壁東面的“直棱窗圖”,上部以卷云紋為飾,接著是相向而舞的兩鳳,其尾部似也刻畫為海石榴葉,中部窗欞四周以卷葉海石榴紋裝飾,下部兩雄獅相向而立,并以抱合式卷草圖案相隔,底部飾卷葉紋。這些動物和植物,不僅表現(xiàn)了唐人的審美情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前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②樊英峰:《乾陵線刻畫研究》,見《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73-77頁。

        石刻線畫作為石刻藝術的一種,在民族文化的長河中舉足輕重,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有學者認為,“唐代石槨線刻是以繪畫為標準,順應石材特征,以刀代筆,以刻石代勾描而呈現(xiàn)其特有藝術風格。就刻石技法而言,唐代石槨線刻是由漢畫像石中脫胎而出,漢代畫像石采用鑿刻方式,顯然屬于雕塑的技法表現(xiàn)范疇。而石槨線刻的推刻勒石技法則與繪畫中毛筆的行筆方式基本相同,具有明確的繪畫屬性,行刀方式、刀型變化及造型塑造都是追隨繪畫的轉變而變化。其勒石技法的演變基本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延續(xù)魏晉南北朝刻制技法的魏晉遺刀時期(630—689),二為模擬繪畫線形的以刀擬繪時期(706—721),三為注重本體特性的抒發(fā)的以刀代筆時期(724—748)”③李杰:《唐代石槨人物的線刻藝術》,《美術》2011年第11期。。乾陵陪葬墓石刻線畫即處于第二階段,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宋元時期,石刻線畫有式微的傾向,但仍出現(xiàn)過一些重要的作品。如宋代的《水陸齋戒儀神像圖》,分三層刻繪天堂地府眾神十八尊,無不具有修真度世之容。元代的《朝元仙仗圖》《玄宗問法圖》,亦是高水平的宗教類石刻線畫。明清時期,理學臻盛,表現(xiàn)孝行的石刻線畫層出不窮。這些繪畫在內容和技法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唐代石刻線畫的影響。由此可見,唐代石刻線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確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小说| 伊人狠狠色j香婷婷综合| 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免费| 激情人妻另类人妻伦|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风韵丰满妇啪啪区老老熟女杏吧 |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中文乱码字幕精品高清国产|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百度 | 无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全亚洲最大的私人影剧院在线看|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激视频|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欧美v亚洲v日韩v最新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ⅤA麻豆百度| 国产天堂av在线播放资源| 中文字幕乱码熟妇五十中出| 久久免费网国产AⅤ| 最新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99热高清亚洲无码|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97色伦综合在线欧美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97成人精品久久久 | 亚洲精品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