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忱
清乾隆年間畫師朱鶴年繪制了《奉使琉球圖卷》,全圖有二十幅,描繪了冊封琉球航海往返的全過程。圖長1256公分,高32.5公分,現(xiàn)收藏在沖繩縣立博物館。
《奉使琉球圖卷》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幅完整描繪中國對周邊國家冊封圖畫,使我們看到與文字描述相對應(yīng)而又不能替代的歷史場景,為我們了解古代中國對外關(guān)系中許多重要的細節(jié)提供了真實生動的畫面,彌足珍貴。本文擬對畫卷的二十幅圖畫,一一解析,以探討其深刻的歷史內(nèi)涵和價值。
向來冊封琉球,去以夏至,乘西南風,歸以冬至,乘東北風。風有信也。登舟之日,使臣們令隨役將奉放詔書的龍彩亭,天妃諸海神坐像,一應(yīng)儀仗所需節(jié)、杖器具、武器、農(nóng)具等搬進冊封舟的中艙。農(nóng)具搬上封舟的目的,是防備封舟遇險漂流荒島自救。一切準備就緒后,使臣到福州南臺出發(fā)地,點驗兵役,嚴格控制隨船攜帶的貨物。福建地方一應(yīng)官員前往送行,出海有一定的儀式,儀式結(jié)束,封舟乘潮起碇,揚帆向大海直駛而去。
圖1 圖2
位于福州出??诘鸟R尾羅星塔歷來是過往船只的航海標識。涉洋過海,淡水彌足珍貴“海水咸,不可食”(1)[明]夏子陽:《使琉球錄》,載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使琉球錄三種》,臺灣文獻從刊第287種,臺北:臺灣銀行,1969年,第235頁。。
因此冊封舟上設(shè)有貯備淡水的水艙。如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記載:“一號船……水艙四、水柜四、水桶十二,共受水七百石?!?2)[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6種,臺北:臺灣銀行,1971年,第4頁。“二號船……水艙二、水柜四、水桶十二,受水六百石?!?3)[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第5—6頁。航海中,即使淡水充足,還是要格外珍惜,不隨意浪費?!吧姿灰曰萑?,多備以防久泊也?!?4)[明]陳侃:《使琉球錄》,載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使琉球錄三種》,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第10頁。平時“舟中僅二使盥漱,余止限給與飲食”(5)[明]夏子陽:《使琉球錄》,第235頁?;颉懊H丁司啟閉,人置名簽,驗簽給水,日二次,涓滴不妄費也”(6)[清]汪楫:《使琉球雜錄》卷1,載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第692頁。,都是懼水盡也。歷次冊封琉球,行至羅星塔,都要舉行取水儀式,即向羅星塔附近的龍?zhí)锻稊S銀兩,焚香拜祭后,將船上的水柜裝滿淡水。嘉慶年使琉球的李鼎元在《使琉球記》記載,“亥刻,起椗。乘潮至羅星塔,投銀龍?zhí)都?,取淡水滿四井止?!?7)[清]李鼎元:《使琉球記》,載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清代琉球紀錄集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92種,臺北:臺灣銀行,1971年,第157頁。
圖3 圖4
通常在冊封琉球出發(fā)之前必須準備好二道諭祭祈報海神文,這一先例是由嘉靖十三年(1534)使琉球的陳侃開創(chuàng)的。陳侃使琉球飽嘗了海上風濤之驚恐,愈感海神庇佑之威德,故向朝廷題奏“為乞祠典以報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寫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報。……伏望圣慈憫念,下之禮部詳議可否!萬一其功當報,令福建布政司與祭一壇,庶天恩浩蕩而幽冥有光矣?!?8)[明]陳侃:《使琉球錄》,第48頁。后禮部議復:“今左給事中陳侃等奏使海外,屢遭風濤之險,卒獲保全,實乃皇上圣德默祐所致;海神效職,不可謂無,是亦捍災(zāi)御患之意也。賜之以祭,禮亦有據(jù)。合無候命之下日,本部行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通,行令福建布政司備辦祭物、香帛,仍委本布政司堂上官致祭一次,以答神休?!?9)[明]陳侃:《使琉球錄》,第49頁。從此,冊封琉球事先需準備祈報海神文,“行令福建布政司于廣石海神廟備祭二壇:一舉于啟行之時而為之祈,一舉于回還之日而為之報。使后來繼今者,永著為例;免致臨時惑亂、事后張皇,而神
之聽之,亦必有和平之慶矣”(10)[明]蕭崇業(yè):《使琉球錄》,載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使琉球錄三種》,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第125頁。。
諭祭祈報海神文通常在確定冊封琉球使人選后,即由禮部移文翰林院撰文。明清兩代的諭祭祈報海神文內(nèi)容大致相同。以下是康熙年間使琉球的諭祭海神文祈、報二道:
維康熙五十八年(歲次己亥)五月,癸酉朔;越祭日癸巳,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致祭于神曰:惟神顯異風濤,效靈瀛海。扶危脫險,每著神功;捍惡御災(zāi),允符祀典。茲因冊封殊域,取道重溟。爰命使臣潔將禋祀,尚其默佑津途,安流利涉;克將成命,惟神之休。謹告。
維康熙五十九年(歲次庚子)二月,戊戌朔;越祭日丁卯,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致祭于海神曰:惟神誕昭靈貺,陰翊昌圖;引使節(jié)以遄征,越洪波而利濟。殊邦往復,成事無愆;克暢國威,實惟神佑。聿申昭報,重薦苾芬;神其鑒歆,永有光烈。謹告。(11)[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第29頁。
福州閩江臨近出??谔幵O(shè)有閩安鎮(zhèn),此乃巡檢司衙門所在地,其作用在于護送封舟出海,以及管理進港的外國船只,主要是琉球國來華的船只。封舟通常在附近的怡山院駐泊,待閩安鎮(zhèn)巡檢司衙門派人出海打探海域安全后,再通知冊封使團放洋。實際上冊封舟到此停泊,通常是等候季風,祭祀天妃,因為怡山院既是冊封使團的駐泊場所,亦是航海祭拜天妃的天后宮所在地。冊封使團在這里,不僅可以觀看閩安鎮(zhèn)將士們操練,同時也嚴明紀律,整飭隊伍。
福州閩江口入海口處,有五座礁石,形如五尊猛虎,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五虎門”。五虎門實際上是中外海上航行的航標,鄭和航海圖就有明確的標識。眾人皆知,出了五虎門,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一個生死未卜的航程開始。
圖5 圖6
中琉航路上,有一條黑水溝,即中琉之間的分界。每到黑水溝,冊封使團即舉行祭海儀式。人們將向黑水溝投下活豬、活羊,奠酒以祭??滴醵?1683)使琉球的冊封使者汪楫在其著述《使琉球雜錄》中記載其過赤尾嶼時對“郊”的表述:“薄暮過郊(或作溝)……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12)[清]汪楫:《使琉球雜錄》卷5,第801頁。福建方言,“郊”與“溝”同音。當時的福建船工明白無誤地回答了汪楫的疑問,琉球海溝乃中外之界。乾隆年間出使琉球的周煌在《琉球國志略》中亦記道:琉球“環(huán)島,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13)[清]周煌:《琉球國志略》卷5,《山川》,清乾隆二十四年刊本,載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中),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第899頁。。
古代航海,完全依靠季風為動力,海流也是影響航海的重要因素。冊封琉球,過了黑水溝后,海潮由臺灣海峽流向日本海。舊時冊封舟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有一日千里的感覺。通常從福州往琉球,行船要十余日,遇到波折要一個月。而順風順水,康熙年間汪楫使團僅用三日就抵達琉球國,真是不可思議。
圖7 圖8
姑米指的是琉球最西南的島嶼,亦稱姑米山,今名久米島。在中琉航海的歷史上,許多文獻都記述到,琉球人一見姑米島就鼓舞于舟,喜達于家。姑米島周邊多暗礁,因此過往船只若在夜晚抵達姑米島也不敢貿(mào)然靠近,非得等到天明才敢開船?!斗钍沽鹎驁D卷》描述的就是乾隆年間全魁、周煌等冊封琉球的過程。據(jù)史料記述,那次冊封舟遇到大風,夜里駛?cè)牍妹讔u,觸礁擱淺,只好請姑米島的琉球人派出許多小船,牽引封舟航行。
封舟過洋常因為風向不對而停泊候風。有時封舟還迷失方向過了琉球,駛向日本方向,這就需要調(diào)整,等候風向的變化再重新駛回琉球。
圖9 圖10
縱觀歷次冊封琉球的航??芍?,中琉間的航路極為險阻,“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風濤洶涌,極目連天”(14)[明]李廷機:《乞罷使琉球疏》,載[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jīng)世文編》卷460,《李文節(jié)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5040頁。。冊封使臣大都有心理準備,他們在封舟上“設(shè)桴翼,造水帶至載棺,而亟銀牌于棺首,書云某使臣棺,令見者收而瘞之”(15)[明]李廷機:《乞罷使琉球疏》,第5040頁。。歷次冊封琉球都在福建造船,招募有經(jīng)驗的航海人員,因此,中琉航路雖然險惡,但每次使團出使琉球都能化險為夷。
冊封使團終于在姑米等來了有利于航行的季風,鼓帆起棹,繼續(xù)前行。
圖11 圖12
封舟抵達琉球國那霸港,傾國人士聚觀于路。琉球世孫率百官前來迎接。冊封使登岸時,琉球官員依次進謁。法司官、王舅、紫巾官、紫金大夫為一班,皆戴紫帽,立而揖答之。耳目官、正議大夫、中議大夫、遏闕理官為一班,皆戴黃綾帽立而拱手答之。那霸官、都通事、長史為一班,皆戴黃綢帽,坐而抗手答之。賓主客套一番,冊封使一行前往天使館安歇。
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認為,“封其生者而又祭其薨者,厚也;所以勸天下之忠也。祭先于封者,尊也;所以勸天下之孝也。忠孝之道行于四夷,胡、越其一家矣。”(16)[明]陳侃:《使琉球錄》,第14—15頁。故中國冊封使團在琉球要先舉行祭禮后再舉行冊封。祭禮一般在寢廟中舉行,而不在遠葬的王墓前舉行。
圖13 圖14
祭禮行畢,又擇日舉行冊封大典。冊封之日,世子一大早就率各官在天使館或去宮城途中的“守禮之邦”坊門下迎候冊封使節(jié),迎至首里王府正殿“行大封拜禮;國王升降、進退、舞蹈、祝呼,肅然如式”(17)[明]陳侃:《使琉球錄》,第16頁。。冊封之日“傾國聚觀,不啻數(shù)萬,歡聲若雷”(18)[清]張學禮:《使琉球記》,載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清代琉球紀錄集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92種,臺灣銀行,1971年,第7頁。?!笆侨站S良,受天子新命與一國正始,群臣但四拜為賀。”(19)[明]陳侃:《使琉球錄》,第16頁。。大殿既竣,戒員役宿館中,候風回舟。
按照慣例,冊封使在琉球逗留期間,必須接受琉球國王的七宴款待,即迎風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和登舟宴。還常常得到琉球國王的邀請,游歷名寺古跡,兩國各界人士還就文化、藝術(shù)、醫(yī)學及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交流?!爸仃柛偠伞币粓D,就是描述琉球國王在重陽節(jié)請冊封使觀賞劃龍舟表演。
圖15 圖16
冊封琉球使臣回國,亦先將天后、尚書諸神像請上封舟,登舟之日,琉球國王亦率百官相送,依依不舍。賓主對拜,揮手話別。
冊封琉球返棹,亦是艱險的航程,有時遇到風浪,吹折了桅桿,飄走了船舵是常有的事,有時還遇到海盜的襲擾。冊封琉球雖然艱險,但由于冊封使者們勇于獻身的精神,從而促進了中琉友好關(guān)系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圖17 圖18
中琉航路十分險惡,雖有準確的針路圖和經(jīng)驗豐富的舟師,理論上而言,在大霧中還是能夠識別航向,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但《奉使琉球圖卷》卻告訴我們,冊封琉球航海遇到大霧時分,為了慎重起見,為了船上幾百號人的性命安危,封舟會降落風帆,停止前進。
圖中所繪是封舟進入閩江口的情景。通常封舟離開那霸港,由于海流的原因,會進入浙江海域。封舟再沿岸南下,入連江定海灣,稍作歇息,在福建水師的護送下,進入閩江口。“返棹進口”一圖,描繪的是封舟抵達福州閩江最窄處,龜、蛇二島,盡收眼中。
圖19 圖20
經(jīng)過了長達半年之久的冊封琉球,冊封使團回到福州。事實上,在冊封使即將返回的日子里,福建水師就派員天天出海打探,一旦得到冊封使團回返的消息,閩安鎮(zhèn)巡檢司就會派兵船迎送,同時將冊封使回到福建的消息報送京城。冊封使們到福州后,稍作休整,即一路風塵趕往京城復命。
《奉使琉球圖卷》真實地描繪了清代中國冊封琉球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幅優(yōu)美的繪畫作品,亦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作者朱鶴年是江蘇泰州人,生于1760年,卒于1830年。雖然他在世期間中國曾有兩次冊封琉球的活動,一次是1800年趙文楷、李鼎元使琉球;一次是1808年齊鯤、費錫章使琉球,但沒有資料表明他曾參加了冊封琉球的活動,或到過琉球。然而在他繪制的《奉使琉球圖卷》中,我們看到,他描繪的使琉球圖畫內(nèi)容與歷史記載是那么的吻合、準確。人們不禁懷疑,甚至認為朱鶴年曾到過琉球。迄今多數(shù)學者認為,朱鶴年所繪制的畫卷內(nèi)容與1756年全魁、周煌使琉球的航海與冊封琉球尚穆王的活動高度一致。但1760年才出生的朱鶴年不可能參與這次冊封琉球,這幅《奉使琉球圖卷》朱鶴年又是如何繪制的呢?這確實令人費解。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眾所周知,歷次冊封琉球使團都有畫師跟隨,這些畫師的速寫資料,為朱鶴年提供了繪畫的基本素材。加上使者們撰寫的《使琉球錄》和《使琉球記》,朱鶴年根據(jù)畫師們的素材,參照使琉球的文字記述,從而繪制了流傳至今的《奉使琉球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