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宗政
(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6月,245頁)
倭寇問題的研究,歷來是明史、中外關系史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受到中日韓等多國學者的高度關注。作為一股橫行于14—16世紀東亞海域的武裝劫掠與走私群體,倭寇的劫掠行徑不僅對東亞國家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更是向以明朝為核心的封貢體系發(fā)出了挑戰(zhàn),由此,東亞地區(qū)對“倭寇”這一群體的認知與記憶日漸脫離實像,被賦予更多民族與國家的內涵。針對此問題,東北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fā)掘中日韓三國的相關文獻,通過對各類史料的比較與借鑒,從中國的視角出發(fā),更加客觀地對明代東亞秩序下的倭寇問題重新加以解讀,并于2019年6月,由中華書局付梓其研究成果《“倭寇”與明代的東亞秩序》。
《“倭寇”與明代的東亞秩序》一書從東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官方與民間兩個維度的審視與考量,重厘“倭寇”與“國家”“朝貢貿易”及“民間私貿”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全書正文分為上下兩篇,由八個章節(jié)附加一組筆談構成。上篇圍繞著“倭寇”認知與“倭寇”記憶展開,下篇則針對“倭寇”問題及其引發(fā)的東亞交涉鋪陳。文末則收錄東北師范大學東亞史團隊成員關于萬歷“壬辰倭亂”的一組筆談,進一步拓深其對“倭寇”問題的思考趨向。
上篇由四章構成。第一章《明代官方語境中的“倭寇”與“日本”——以〈明實錄〉中的相關語匯為中心》以《明實錄》中的相關語匯為中心,具體考察明代官方語境當中對于“倭寇”的認識及其與“日本”之間的聯(lián)系。此中,作者將相關語匯分為“官方正式外交語境中的語匯”“基于傳統(tǒng)華夷觀念下的語匯”以及“帶有較強的憎蔑色彩的語匯”三類,通過對實錄中三類語匯的計量分析與考察,分析“倭寇”與“日本”內涵關系的演變階段:(1)洪武時期,明朝與日本國家交涉的開始與“倭寇”問題的提出;(2)永樂至正德時期,明朝與日本“封貢”關系的確立與明代官方“日本觀”的演變;(3)嘉靖時期,“大倭寇”背景下明代官方意識領域中日本認知的潛在轉化;(4)萬歷時期,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與明代官方意識形態(tài)中“倭寇”等同于“日本”觀念的轉化。
第二章《嘉靖“倭患”與晚明士人的日本認知——以唐順之及其〈日本刀歌〉為中心》則以晚明士人唐順之及其《日本刀歌》為切入點,通過對唐順之生平經歷的敘述,揭示以唐順之為代表的晚明士大夫群體在嘉靖“大倭寇”背景下對日本的認知轉化。并通過對其《日本刀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歌內容的解讀,還原晚明士人對戰(zhàn)爭實物“日本刀”的觀感,借此體現士人由戰(zhàn)爭體驗推演出對日本的認知,經由器物到精神最終落在精神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反向推演。而伴隨在士人對刀劍情懷的反向推演,正折射出晚明士人經嘉靖“大倭寇”對日本認知的熱情與囿于傳統(tǒng)華夷之辯的矛盾心理。
第三章《倭寇:從“地方經驗”到“共有記憶”——〈虔臺倭纂〉的形成為中心》圍繞著《虔臺倭纂》的形成過程展開,通過對其主要編纂者謝杰生平事跡的考察與該書作者群人物的梳理,進一步分析作為受“倭寇”影響較小的江西等內陸省份,經江西籍官員任職東南沿海的經歷與體驗,最終落于方志并由此形成內陸省份對“倭寇”與“日本”的認知。江西籍官員的抗倭事跡與地方治理政績得到國家與社會的認可,并受到地方志書編纂者的青睞,由此使得江西籍官員對于倭寇的“治理經驗”上升為一種國家的“共有記憶”。其后,作者進一步指出這種由“地方經驗”向“共有記憶”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各區(qū)域間的內在心理關聯(lián),而成為國家與民族共同體建構、維系的一個文化與精神紐帶。
第四章《明末清初“日本乞師”敘事中的“倭寇”記憶——以南明隆武朝周崔芝乞師日本之爭為中心》通過對明清鼎革之際周崔芝乞師日本之爭的歷史敘事,還原包括黃宗羲、朱舜水在內的南明士人在面對乞師時刻意回避“倭寇”這一頗令自身尷尬且又敏感的話題,進而幾乎不約而同的對此選擇了集體性的失憶并同時將日本塑造成一個“為文所化”的禮儀之邦。南明士人在對日“乞師”過程中,為緩解道德緊張感而進行的日本形象重塑,直接或間接地促發(fā)南明士人“華夷觀念”的轉化,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后來的東亞思想界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下篇亦由四章構成。第五章《禁倭與申交:明初對日交涉目的的探析——以洪武初年的對外詔書為中心》圍繞著“申交”與“禁倭”兩方面鋪陳洪武初期的對日交涉,通過將洪武建元對日本與他國所頒宣諭詔書進行文本對比與分析,推論洪武宣諭日本的目的在于“申交朝貢”,而“禁倭”則只是一種次要目的與輔助性手段。隨后,作者運用大量篇幅闡釋洪武三年對日詔書的敘述理路,通過對同時期中國向他國所頒詔書的排比與分析,點明朱元璋海外頒詔在于彰顯其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并借此敦促諸國來朝的一種手段。其后,作者就“日本國王稱臣入貢”展開敘事并對中方文獻中關于“良懷”親王名稱誤寫背后所暗含的朱元璋對日本北朝申交入貢的期待發(fā)出省思。最后,作者進一步指出洪武初期對日交涉的種種行為“正是洪武君臣踐行以‘王道政治’為基礎的新型東亞區(qū)域秩序建構過程中的一個微觀側面”。章末附有其學生年旭關于《〈云門一曲〉中趙秩遣使內容再探討》的短文,通過對《云門一曲》的解讀與分析,進一步探討關于趙秩出使日本的種種問題。
第六章《“寧波之役”的隱情與東亞交涉——以明朝指揮袁琎被擄事件為中心》在稽核中、日、韓三方史料,以明朝指揮使袁琎被擄事件為中心,通過對寧波之役的處置經緯以及由此展開的東亞三國的政治交涉進行深入分析。此中,對于寧波爭貢事件的處置,嘉靖帝前后處理方式的虎頭蛇尾以及張璁、馮恩等官員奏疏中的種種隱情令人心生疑竇。其后,通過爬疏《宋素卿傳》與《北窗瑣語》這兩部文獻中與明代官方記錄迥然分異的內容,進一步推論圍繞“袁琎被擄”而開展的東亞三國交涉,最終導致“袁琎被擄”成為東亞各方共有的一種心照不宣的形象表述。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言:“基于自身利益需求,關涉的事件各方,都有意無意地選擇了對東亞區(qū)域秩序體系的修復與維護。袁琎‘被擄’像的形成,就是這種努力的一個結果?!?/p>
第七章《“服遠”與“治近”:嘉靖二十六年明廷的遣明使處置》將嘉靖二十六年明朝政府處置日本朝貢使節(jié)的問題置于“寧波之役”的延長線上,以浙江地方官員朱紈為中心,通過對嘉靖二十六年策彥使團入明的陳述與嘉靖君臣對“十年一貢”貢期的強化,點明這一舉措的“根源在于對維持日本正常國交關系的重視,而非限制”。隨后,作者圍繞朱紈對“倭寇”與“遣明使”的處理問題以及明朝中央的應對措施,闡述寧波爭貢之后明朝處理對日關系的基本理念。最后,作者針對處于失勢中的朱紈在同閩浙豪族交鋒過程中,將“治近”與“服遠”這一問題復雜交織并作為彼此攻訐的武器,而朱紈最終也在這場交鋒中敗落而亡。由此,作者最后指出“朱紈對策彥周良使團的處置與應對,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外交事件,同時也深刻反映了明朝政府所面臨的諸多內政問題”。
第八章《嘉靖三十七年琉球冊封“密使”吳時來史事抉微》則圍繞琉球冊封使吳時來展開,通過比對明朝官方與民間記錄中關于吳時來出使之際因言獲罪的記載,分析《明實錄》中對于吳時來形象的描繪受到嚴嵩等人言論的影響,而對于吳時來“巧避”行為的背后則另有隱情。作者進一步爬疏明人文集,推論吳時來此番赴琉球冊封兼有聯(lián)合琉球禁絕倭寇的使命。最后,作者通過對時人關于吳時來出使前后的記述,發(fā)掘吳時來冊封使命的終結不排除其將密使之事?lián)P傳于外的可能,這也可能是導致嘉靖帝對其“巧避”罪責格外關注與憤怒異常的根源所在。而伴隨吳時來的被撤換,“密使”一事也告以終結,琉球對密使的種種擔憂也隨之消解。
本書最后附有東北師大三位教授關于壬辰戰(zhàn)爭的一組筆談。其中,劉曉東教授圍繞傳統(tǒng)“扶危字小”的理念論述萬歷出兵朝鮮的動機與緣由,指出朝鮮君臣仿效安南,內附明朝的行為實則正是從這一倫理出發(fā),將明朝捆綁于其自身的利益戰(zhàn)車之上。刁書仁教授則針對于壬亂前夕日本提出的“假道入明”請求與朝鮮的應對策略,點明朝鮮遭逢“壬辰倭亂”,不能不與其“輕敵、隱瞞日本‘假道入明’的內情,以及向明廷‘從輕奏聞’有關”。最后,韓東育教授受日本京都“豐國神社”不遠處的“耳(鼻)?!钡膯l(fā),對此中掩埋的明軍耳鼻進行系列追問,進而從傳統(tǒng)東亞地區(qū)的“宗藩體系”出發(fā),對由耳鼻冢引發(fā)的系列追問做出解答,而正因在此背景下構筑的中朝宗藩關系,使得明朝出兵保全朝鮮,不惜以國運相賭,這也使得日后朝鮮對明朝做出種種追念與感懷的行為。
《“倭寇”與明代的東亞秩序》一書具有很強的概念意識,作者開篇即明確定義倭寇為“由一部分明朝、日本及朝鮮人組成的海上劫掠與走私群體”。劉曉東教授希望借由此書,突破“民族國家”的相對狹隘性,回歸到近代民族國家形成前的東亞社會來重新審視16世紀前后的“倭寇問題”。而對于“倭寇”與“日本”兩者的關系,以往研究受到多方限制,正如韓東育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一是對于明代的對日本對朝鮮交涉過程中缺乏系統(tǒng)的爬疏和細心的檢視,二是對日本和朝鮮內部的分合變化和官民差異缺乏足夠的了解”。無疑,劉教授此書顯然做到了上述兩點。作者在深諳明代典籍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日本、韓國的文獻資料,通過對三國文獻的爬疏、分析與解讀,將相關問題納諸東亞視域中予以解讀,從而使得問題更接近于事實原貌。以本書第六章為例,全章圍繞“寧波爭貢”及其引發(fā)的指揮使袁琎被擄一事為中心,通過對中、日、韓三方文獻的爬疏與檢視,還原袁琎被擄一事的本目原貌及由此引發(fā)的東亞三國交涉,并進一步指明“袁琎被擄”形象的形成源于東亞三國有意無意間對于東亞區(qū)域秩序體系的修復與維護。再者,該書在章節(jié)安排上,精心設置,論證詳實。每一章均以一個具體事例為中心,由點到面,進而發(fā)覆相關事件背后所隱喻的重大問題。例如第二章圍繞明人唐順之及其《日本刀歌》展開論述,進而窺探嘉靖“倭患”后整個晚明士人對于倭寇日本的認知,并借此剖析其認知轉變的緣由在于其對戰(zhàn)爭體驗到感觸與“華夷之辯”的束縛。再如第三章圍繞官員謝杰及《虔臺倭纂》為中心,進一步推論晚明社會內陸省份對于倭寇的認知從一個“地方經驗”上升到“共有記憶”,這其中,內陸省籍官員的外出任職與地方治理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當然本書也存在些許缺陷,例如全書集中從中國視角出發(fā)解讀倭寇與明代的東亞秩序,而鮮少涉及東亞他國諸如朝鮮、琉球的相關問題,而朝鮮因地理因素,不可避免的同倭寇發(fā)生接觸,倭寇中亦有大量朝鮮人混雜其間,因此對朝鮮等東亞秩序中的藩屬國家相關問題的發(fā)掘將更有助于還原整個明代倭寇的歷史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