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福
作為年齡奔八十的我,這一輩子的愛好就是業(yè)余寫作,每年都要自費訂上10多種報刊雜志,特別是《雜文月刊》年年必訂。多年來,拜讀過孫貴頌老師的不少雜文大作,看了《雜文月刊》2020年7月原創(chuàng)版上孫老師在“名家新作”專欄的幾篇新文章,除受教益外,感覺他就是我需要尋找的良師益友。
我喜歡孫老師的雜文,首先是他對雜文的定義樸實易懂。無可違言,有的人在說什么是雜文上,不是令人覺得深奧難懂,就是繞來繞去難理頭序。孫老師卻認定雜文就是一種批評的文字,不管是對官場政治、對社會現(xiàn)象,它的任務(wù)就是批判。如果要表揚,不如去寫通訊、消息或報告文學(xué)。同時,他認為寫好雜文在于嚴以自律,即你批評別人時必須以身作則而不是以身作賊。說到底,寫好雜文的最大底氣就是正派做人,故孫老師的經(jīng)歷中雖曾因文惹禍而沒有因文惹罪,實在是令雜文愛好者們肅然起敬。
孫老師行文的特點就是坦真與率真,有話直說,直奔主題,不繞彎子,不兜圈子。就拿開會聽報告來說,他寫的《我為什么不鼓掌?》一文,令人情不自禁地要為孫老師鼓掌。一有掌聲跟著拍,一有吼聲跟著喊,已經(jīng)成了習(xí)空見慣的現(xiàn)象。然而,孫老師遇到報告人觀點不明了、事實有片面性,甚至所舉例子不新鮮,尤其是有錯誤時,他堅決不鼓掌,更不會拍這些人的馬屁。這也是做人的底線之一。在人人有手機、個個有朋友圈的時下,有的人對別人發(fā)來的曬圖與文字,不問出自何處,更不問是否是流言還是謠言,一律點贊叫好并往下傳。即凡事都點贊,禮多人不怪。這些人若有“不鼓掌”的精神,情況就會變兩樣。在《許多人都走在南轅北轍的路上》一文中,孫老師量的舉證說理層層深入,還作了真誠的忠告:“人生還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最好是尊重客觀事實,遵循生命規(guī)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dǎo),做力所能及的事,發(fā)分內(nèi)應(yīng)得之財,別好高騖遠,別得寸進尺,別人心不足蛇吞象?!边@一番話語,無論官與民、老與少,都值得銘記與反省。
最后,就是孫老師雜文的語言樸實無華。他的文章字句,幾乎沒有什么難讀難懂的東西,看他文章里的敘說,就像和你說尋常事或者是講故事,常常是娓娓道來又能一氣呵成,讓人在輕松的氛圍中覺得好讀好看卻又值得玩味。孫老師許多精彩的字句來自坊間,他順手拈來,用得自然貼切。如他此次首篇文章的題目就是《能吃羊肉就不怕膻》,就是點出了他寫雜文就是一種精神追求,對生活中的丑陋和邪惡,該罵則罵,當(dāng)批則批,沒有多少顧慮,表明他是一個真正的戰(zhàn)士。再說孫老師應(yīng)用的俗語、俚語,像“自己屁股里淌血,卻給人醫(yī)治痔瘡”“命里八尺,難求一丈”等,乍一讀就讓人忍俊不禁,但冷靜下來思考方知其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