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某居民小區(qū)門口是一條東西向的主干道,西側(cè)約40米處是一個十字路口。每天早高峰時,小區(qū)居民的汽車常常被堵在門口,駛上主干道需見縫插針、長久等候。為此,小區(qū)居民打“12345”民生熱線反映情況,請求相關部門急人所難,在小區(qū)門口的主干道上劃一段黃色網(wǎng)格線,留一個通道,方便出行。
訴求提出十幾天后,有關部門電話答復:意見很好,不過辦理有個過程,需要等一段時間。不承想,等了半年仍不見動靜。失去耐心的居民再次反映情況,有關部門再次答復:黃色網(wǎng)格線的事,正在調(diào)研、排查中……如今,又兩個月過去了。
劃一段黃色網(wǎng)格線,不過是一件舉手之勞、馬上可辦的民生小事,又不是什么大工程,真這么難嗎?竟然一拖就是大半年,且解決的時日遙遙無期。
無獨有偶,某部門為了加快推進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復工復產(chǎn),專門下派一撥機關干部走訪中小企業(yè),聽取企業(yè)主的訴求。幾天下來,收集訴求數(shù)十條。其中,要求盡快兌現(xiàn)相關扶持政策的占了多數(shù)。然而,兩個月過去了,數(shù)十條訴求大多原汁原味地躺在表冊臺賬上,真正落實到位的寥寥無幾。對那些沒能解決的訴求,相關部門的答復是,正在走程序。
與上述兩個案例相類似的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群眾對這種“有反映,沒回音”“有答復,沒下文”“有政策,難落地”的做派,既反感不滿,又無可奈何。
“人民至上”“群眾利益無小事”,是我們常掛嘴邊、耳熟能詳?shù)膬删湓?,也是黨和政府執(zhí)政為民的信條初衷。然而,個別政府部門和黨員干部,在對待群眾訴求時,雖然表面上耐心聽、詳細問、認真記,但真到了解決、落實環(huán)節(jié)時,要么推諉扯皮、敷衍了事,要么強調(diào)困難、蒙混過關,即便是一些立馬可辦、并不費力的舉手之勞,也要等一等、放一放,看看情況、走走程序,導致原本很快就能辦結的一些事,最終也落了個“沒有下文”的結局。這樣的事多次、反復出現(xiàn),勢必會讓群眾寒心傷心,心生不滿,從而失去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群眾訴求是檢驗政府部門是否履職擔當、主動作為的“聽診器”,也是考察黨員干部是否心系群眾、為民辦事的“答題卡”。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務必牢記“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初衷,時刻把群眾的關切和冷暖放在心上,堅決克服“怕、慢、假、庸、散”作風,堵塞工作漏洞,心貼心,實打?qū)?,為民解難題、辦好事、做實事。
在面對群眾訴求時,一定要有等不得的急迫感、慢不得的責任感、坐不住的危機感,多想辦法、多找路子,讓群眾既能聽到“好消息”,又能看見“時間表”。能馬上辦理的,立即予以辦理。即使有些訴求過于急切,因解決不及時而出現(xiàn)了群眾言辭過激、情緒失控的狀況,也應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用溫暖消解民怨,用真情拉近距離,用實招解決難題,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員干部為民紓困的誠意;即使有些訴求因政策障礙、條件受限或時機不成熟等原因,一時辦理不了,也要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回復工作,以取得群眾的諒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唯其如此,群眾才會口服心服、真信全信,在心中留下好黨員、好干部的“印痕”。倘若虛頭巴腦,敷衍塞責,“口惠而實不至”,只圖“臉好看”“話好聽”,熱衷“喊口號”“唱高調(diào)”,忙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而忽視了撲下身子、沉于基層,以務實、精細的繡花功夫,切實為基層、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既本末倒置,又嚴重損毀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如此,群眾自然不會滿意,更不會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