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潔
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tài),擁有海量、及時、交互的信息內容,其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傳播頻率都是革命性的,可以瞬間傳遍校園每個角落。本研究旨在調查我校新媒體受眾的網絡行為,分析師生使用媒介平臺的偏好和習慣,總結出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新媒體建設工作,以提高我校新聞媒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綜合實力,為學校新聞采寫、精準化傳遞資訊、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校園活動等提供依據,滿足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
高校新媒體一般指校園網、APP客戶端、微信公眾號、QQ、官方微博、BBS論壇、博客、人人網、B站、宣傳框架、海報宣傳欄、快手號、抖音號、視頻、網絡直播、今日頭條號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校有黨建微信公眾號51個、社團微信公眾號96個、職能部門微信公眾號13個、官方微博5個、B站1個、學校微信公眾號1個、學校微信企業(yè)號1個,這些新媒體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學院、不同的社團運營。
研究共發(fā)放并回收有效問卷266份。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高校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頻率很高,每天用時1小時以下的僅為6.77%,78.19%的同學每天使用新媒體在2小時以上,這說明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學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然會對他們產生重要影響。
高校學生使用的新媒體形式較多,囊括了大部分媒體形式,意味著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包容性很強。比較而言,高校學生最常使用的新媒體為微信(93.98%),其次刷微博也較多,占比為64.29%。事實上,從隨機調查采訪來看,同學們獲取校園信息的渠道也大多是微信和QQ,其次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
高校學生對校園時事熱點及原創(chuàng)性高、內容新穎的內容最為關注;對推送及時的熱點內容、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學情信息以及清晰的標題也比較在意。目前大多數新媒體平臺推送的資訊會有意識地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排版,這也給高校的政治思想宣傳指出了方向,不能采取單調、生硬的方式宣傳思政內容,而是需要創(chuàng)新視頻、語音、音樂等形式,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新穎別致的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新媒體中心以卡通萌妹子“華小科”為核心新媒體品牌,主要負責維護學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涉及到新聞報道、社交網絡、新聞攝影、新媒體播音、微視頻、美術設計、產品技術等板塊,還有學術研究、信息傳播、企業(yè)項目等方面。新媒體中心建立了新聞組、運營組、播音組、視頻組、項目組等小組,開通了微信迎新,新生只要向微信“華小科”提問,就可以得到報到流程、軍訓安排、生活用品、入學考試等方面的幫助,受到了新生的熱烈歡迎。華中科技大學新媒體中心通過系統(tǒng)化建設,打響了學校品牌,為師生提供貼心的服務。
?
以前,首都體育學院新媒體運營人員僅僅把新媒體認為是傳統(tǒng)媒體的網絡化,大量轉發(fā)或推送政治性強的內容,二級學院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各自為政,結果新媒體運營和傳播的效果不佳。后來根據調查反饋結果,轉為關注國內外時事熱點、師生大情小事,打造校園媒介矩陣,緊跟體育行業(yè)信息,推出特色公開課,逐漸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梢?,貼近校園,貼近師生,高校新媒體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對10萬+推文進行分析,發(fā)現主題集中于校慶、校情、招生、人物事跡、榜單排名等,這方面內容具有較強影響力,而且能夠激發(fā)師生的凝聚力,為此轉變傳播理念,從單向輸出模式改為互動交流模式,并且注重內涵,精準聚焦,從根本上改變內容供給模式。
當前,新的媒體形態(tài)、媒介終端、信息傳播平臺不斷涌現,使得校園師生的網絡基礎數據愈來愈龐雜、豐富。高校師生已經不再滿足于獲取一般信息,例如點選查閱學校官網上紛繁復雜的信息或者官方語言的新聞內容,事實上,他們更傾向于對易得的、符合其內在邏輯的內容作出反應,而高校需要洞悉其思考邏輯和關注要點,可以說只要滿足校園信息傳播需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收獲新聞傳播的深度影響力。為此,高校新媒體工作人員需要找準切入點,加快轉變思維,實現從信息發(fā)布者到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轉變。在新媒體時代,校園內信息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師生既是表演者,又是欣賞者,具有雙重身份。在此情況下,高校官方媒介的信息傳播更應體現出差異性和專業(yè)性,即從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著手,抓取新聞背后的邏輯及主要需求點,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加客觀的新聞視角和更加鮮活的用戶體驗。
1.建立學校新媒體中心:新媒體中心的角色就像中央電視臺,而其他新媒體就像各省電視臺。新媒體中心負責維護和運營學校APP客戶端、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QQ智慧校園號等平臺,內設采編部、攝影部、剪輯部、技術部、播音部、中心辦公室等,新媒體中心需要具備強大的實力,其成員具備高度的政治思想覺悟、敏銳的新聞覺察能力、高超的編輯寫作能力、嫻熟的圖像處理能力、熟練的軟件操作能力、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善于搶占思想高地,推廣校園文化,策劃熱點選題,做好輿論導向,并且與其他校園媒介互通信息,向校外各大媒體發(fā)布宣傳學校的信息,向校內其他媒體推送信息內容。新媒體中心還可以在師生中培養(yǎng)“網絡紅聲音”“網絡評論員”,引導師生互動,積極發(fā)聲,大膽發(fā)聲。
2.打造校內新媒體聯盟:整合校內的新媒體資源,建立校園新媒體協作平臺,上下互通,左右聯動,形成校園新媒體矩陣。聯盟中的各種媒體互相交流,對口支援,就可以克服資源不足的問題。對于學校的重要事務,聯盟成員可以聯動采訪、立體宣傳、滾動傳播、積極轉發(fā),從而多角度、全方面宣傳推廣,形成強大的傳播效應。
大學生關注身邊的、新穎的內容,因此高校新媒體應緊跟校園時事熱點,及時傳播校園師生需要的信息。
首先,應生產優(yōu)質內容,新媒體選題策劃人員和采訪編輯人員需要增強共情意識,從受眾的需求出發(fā),貼近師生,深入挖掘,善于把握焦點、熱點、痛點,推出更加優(yōu)質的內容,讓師生易于接受、樂于傳播。
其次,應加強互動交流,很多學校的新媒體平臺已經實現信息“覆蓋”的功能,現今的工作重點應該在于把握互聯網優(yōu)勢,增強在平臺上的互動性,借助新媒介平臺有效增加校方與師生的互動,提高傳播校園內容信息的效率和效力,實現由“覆蓋”到“影響”的轉變。
此外,應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高質量的線上線下校園活動能夠形成爆炸效應,有效吸引高校師生對新媒體的關注。當前許多媒體采用的點贊送禮品方式太過單一,還需要集思廣益,迸發(fā)頭腦風暴,進一步打通校園新聞傳播鏈的上下游,將傳統(tǒng)的線下傳播內容搬到線上,把熱烈的線上活動延伸到線下,打通關節(jié)、互相輝映,進一步增強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傳播方式的豐富性,為師生提供多方位、多渠道服務。
傳播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責任。高校新媒體工作人員應因時而動,因勢而變,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互動交流、輻射傳播的方式,為廣大師生實時提供貼心、關注、交互的信息內容,改善師生對校內新媒體的體驗,形成獨特的媒體風格和強大的宣傳合力,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凸顯高校育人特色,以滿足“互聯網+”時代高校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提高傳播校園信息內容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