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秦漢聚落“里居”形式的演化及動因

        2020-10-26 02:16:38湯勤福
        人文雜志 2020年10期
        關(guān)鍵詞:后漢書漢簡中華書局

        湯勤福

        學(xué)界對秦漢聚落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成果,考古界也發(fā)掘出不少該時期的聚落遺址,使得我們有可能對秦漢鄉(xiāng)里制度、聚落的規(guī)模與形制、住房、生活設(shè)施、農(nóng)田、交通、生存環(huán)境、防御設(shè)施等問題都有較深入的了解。不過,從鄉(xiāng)里制度角度來考慮聚落問題,其中“里”作為最基層的管理機構(gòu),它是否屬于具體聚落問題,以及里居變遷的動因究竟何在,這似乎都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因此本文擬專從秦漢“里居”形式來加以研討,一孔之見供學(xué)界參考。

        一、秦漢“里居”聚落?

        王毓銓先生撰文指出,秦漢“只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地方行政系統(tǒng)存在的話,那個系統(tǒng)總是‘縣‘鄉(xiāng)‘里,小小的差異和名稱之不同自然是免不了的?!雹芡踟广專骸稘h代“亭”與“鄉(xiāng)”“里”不同性質(zhì)不同行政系統(tǒng)說——“十里一亭……十里一鄉(xiāng)”辨正》,《歷史研究》1954年第2期。道與縣一樣,是少數(shù)民族聚集居住的縣,③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4、13頁?!墩Z書》曰:“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騰謂縣、道嗇夫:古者,民各有鄉(xiāng)俗”。③這里的“道”便是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縣。縣下有鄉(xiāng)、里。王先生又引宋翔鳳《四書釋地辨證》,認為鄉(xiāng)黨即鄉(xiāng)里,④當是。楚漢相爭,陳勝起義于大澤鄉(xiāng),劉邦曾“使人與秦吏行縣鄉(xiāng)邑,告諭之”,《史記》卷8《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362頁。鄉(xiāng)邑即鄉(xiāng)里,可知縣下有鄉(xiāng)里兩級基層管理機構(gòu)?!敦浿沉袀鳌贩Q秦富商“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太史公在評秦二世倒行逆施時,曾提及流寓百姓“各反其鄉(xiāng)里”一事,《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曰”,中華書局,1959年,第284頁。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也稱贊漢高祖時“民咸歸鄉(xiāng)里”,《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華書局,1959年,第878頁??梢娗爻_有鄉(xiāng)里兩級機構(gòu)。但鄉(xiāng)并非都在農(nóng)村,在縣治所在地者稱都鄉(xiāng),“都中當包括都鄉(xiāng),與離鄉(xiāng)(都鄉(xiāng)以外諸鄉(xiāng))相對”,陳偉:《里耶秦簡牘文校釋》第1卷,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30頁。顧炎武稱之為坊廂。參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都鄉(xiāng)蓋即今之坊廂也?!保ㄉ虾9偶霭嫔纾?985年,第1663頁。)進一步說,都鄉(xiāng)根據(jù)實際情況,會分成若干個里,里下還有伍。但伍不是一級管理機構(gòu),而是民眾編排集中居住的方式。

        那么管理機構(gòu)與民眾居住關(guān)系如何?稱鄉(xiāng)、里是地方管理機構(gòu)自然沒有問題,鄉(xiāng)、里機構(gòu)確實各管理一定的區(qū)域,但它們是否被當作居住地方?鄉(xiāng)作為管理區(qū)域,它不是民眾具體定居點(聚落),因為鄉(xiāng)下分為若干里,鄉(xiāng)機構(gòu)所在地會具體落在某一里中,鄉(xiāng)非民眾具體居住之地是明確的。學(xué)者一般認為秦漢時期基層民眾以伍為編排方式組成居住在被稱為廬、劉再聰也認為廬是居住的聚落,參見氏著:《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史學(xué)月刊》2006年第12期。聚、丘之類聚落。朱莉娜與賈俊俠認為:“漢代的百姓主要住在城郭里,城是民眾的普遍居住形態(tài)”,實際上是混淆了鄉(xiāng)村與城市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居住地,有圍墻的居住地不一定都是“城”(氏著:《漢代關(guān)中地區(qū)聚落形態(tài)及其政治經(jīng)濟景觀》,《唐都學(xué)刊》2013年第3期)。章義和《關(guān)于南朝村的淵源問題》概括了學(xué)者對“村”之來源的不同觀點(見《福建論壇》2005年第4期)。

        那么“里”是不是與居住場所完全無關(guān)?里耶秦簡有“【士】五(伍)文召豖”,此“文召”即里名。陳偉:《里耶秦簡牘文校釋》第1卷,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28頁?!斗纱饐枴酚小皵鹧屿芾镩T,當貲一盾;其邑邦門,貲一甲”,“越里中之與它里界者”。⑦⑨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30、137,116,116頁?!袄镩T”即里之間的門;“邦門”即城門;“里界”即里之間界墻;有界墻、城門,顯然“里”是作為居住場所的。也就是說,“里”級管轄機構(gòu)所在之里,可以是民眾的居住區(qū)域,即“里”既是管理機構(gòu)所在地,又是民眾居住地。當然,非里級管理機構(gòu)所在地的聚落,是可以稱之聚、聚落或丘的。但無論哪種居住區(qū)域,都以“伍”的編制方式組合起來,即五戶為一最小編排單位。秦簡稱“可(何)謂‘四鄰?‘四鄰即伍人謂?。ㄒ玻?,⑦《韓非子》稱“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第336頁。即里正是里級機構(gòu)主管,伍老則是五家之長,非一級機構(gòu)主管,平時協(xié)調(diào)五家之事。按照秦的規(guī)定,相鄰居民當互相幫助、共同防御,若有“賊”來而未幫助,則按連坐法規(guī)定處理。秦簡:“賊入甲室,賊傷甲,甲號寇,其四鄰、典、老皆出不存,不聞號寇,問當論不當”。⑨即有賊入室,苦主叫喚不到,即使不在家的鄰居也得受懲罰。《史記集解》引“張晏曰:‘秦法,一人犯罪,舉家及鄰伍坐之”,《史記》卷8《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363頁。也是把鄰伍捆綁在一起。當然,打仗時伍也是軍隊的編制方式。史稱陳涉“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什伯之中……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281頁?!稘h書 》卷31《陳勝傳》作“躡足行伍之間,而免起阡陌之中”(中華書局,1962年,第1824頁),當以《史記》為準。伯即百,什伯是指軍隊中十夫長、百夫長,有學(xué)者認為什、百是從原來聚族而居變遷過來的。李向平認為:“‘卒佰如朋友、‘什伍如親威,實際上是把已被破壞的百人為族的組織中的宗法關(guān)系延續(xù)、保存在什伍制度之中?!保ㄊ现骸对囌撝芮貢r代的什伍制度》,《廣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6年第3期。)“什”就是兩個伍,是兩個相鄰的最小居住單位。換句話說,若地廣人稀,以什伍為聚落自然是可以的,但從管理出發(fā),當然需要相對集中居住。除了地廣人稀原因外,還有由于遷徙、人口增長等原因分戶而出現(xiàn)不足伍、什的居住方式。但地方政府為征收賦稅或征發(fā)徭役,仍會把這些“散戶”編入一定的管理序列之中。

        那么漢代情況究竟如何?有學(xué)者強調(diào)漢代“里”是虛擬的戶籍單位,丘才是居住單位。郭浩:《從漢“里”談長沙走馬樓吳簡中的“里”和“丘”》,《史學(xué)月刊》2008年第6期。也有學(xué)者據(jù)《史記》秦統(tǒng)一之后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252頁。一語,認為“漢代既存在有城郭的縣、邑、鄉(xiāng),也存在無城郭的離鄉(xiāng)和邑聚”,王彥輝:《秦漢時期的鄉(xiāng)里控制與邑、聚變遷》,《史學(xué)月刊》2013年第5期;程嘉芬也指出漢代河?xùn)|郡黃河邊有散居無圍墻之村落(氏著:《聚落視域下漢代河?xùn)|郡南緣黃河北岸通道考》,《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第1期)。此說也似是而非,更未講明“里”究竟是否作為居住區(qū)域。實際上,戰(zhàn)國后期戰(zhàn)爭較多,尤其是關(guān)東六國遭秦軍壓力,許多地方農(nóng)民不得不居住在一些有防御功能的地方,而這些地方不可能全在州郡縣各級別的城市,有些縣也沒有防御性城墻。因此他們完全有可能自行建筑一些簡單的防御工事,如挖濠溝、豎欄柵、筑圍墻之類。秦統(tǒng)一后,始皇毀壞的是六國防御工事,含有不讓他們利用的意思。當然,秦統(tǒng)治時間不長,也不一定全都毀壞。而秦朝關(guān)中地區(qū)原有的防御工事,是不會毀壞的。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19《渭水注》:“《三秦記》曰:麗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大狗來,下有賊則狗吠之,一堡無患,故川得厥目焉。”《三秦記》為東漢時典籍,故可見關(guān)中一帶堡壘并未毀壞(中華書局,2007年,第457頁)。《雜律》稱:“越邑、里、官、市院垣,若故壞決道出入,及盜啟門戶,皆贖黥。其垣壞高不盈五尺者,除”。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雜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2頁。整理者注釋:“邑、里、官、市是設(shè)有院垣的?!钡?63頁?!稇袈伞份d:“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以辨□為信,居處相察,出入相司。有為盜賊及亡者,輒謁吏、典。田典更挾里門鑰,以時開;伏閉門,止行及作田者”。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戶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15頁。《戶律》稱“里”筑有里墻,田典掌門禁。這“里門”不僅是京師、州郡大城內(nèi)之里門,普通小縣邑及鄉(xiāng)村亦有里門,乃至鄉(xiāng)村之里仍有可能集中居住而筑有里墻里門。也就是說,原秦國之地的“里”有里門里墻,它延續(xù)到漢代不應(yīng)該被完全毀壞。

        顯然,“里”設(shè)門是秦管理基層民眾的手段,也是民眾居住的方式之一,當然也有聚落是沒有圍墻、溝渠等防御設(shè)施,如2003年發(fā)現(xiàn)的河南省內(nèi)黃縣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便是修筑規(guī)范而沒有圍墻的聚落。這在漢代能看到相關(guān)記載。如史載漢武帝“乘輿馳至長陵。當小市西入里,里門閉,暴開門,乘輿直入此里,通至金氏門外止,使武騎圍其宅”,《史記》卷49《外戚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981頁。此長陵即高祖陵所在地,漢設(shè)長陵縣,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現(xiàn)長陵旁殘存夯筑的土城,四面闕門痕跡。又,“(龔)勝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門”;《漢書 》卷72《龔勝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085頁。“人嘗置酒請(原)涉,涉入里門,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薄稘h書 》卷92《原涉?zhèn)鳌罚腥A書局,1962年,第3716頁。秦置彭城縣,廉里當在縣城內(nèi)。又,“萬石君徙居陵里……(內(nèi)史)慶及諸子弟入里門,趨至家”?!妒酚洝肪?03《萬石君傳》,《索引》引小顏云:“陵里,里名,在茂陵,非長安之戚里也。”第2766頁。石慶為萬石君石奮幼子。石奮所徙“陵里”在茂陵,茂陵于漢武帝時設(shè)縣,陵里是否為縣城之里尚不可知,但“入里門”明確“里”是有里門的。鄉(xiāng)村也有里。東漢如安帝元初六年詔貞婦“甄表門閭,旌顯厥行”,注曰:“節(jié)謂志操。義謂推讓。甄,明也。旌,章也。里門謂之閭。旌表者,若今樹闕而顯之”。《后漢書》卷5《孝安帝紀》,中華書局,1965年,第230頁。貞婦并非都居于城邑,那么非城居者之鄉(xiāng)村“里”中也應(yīng)當有門,這樣才能旌表門閭。顯然,“里”作為鄉(xiāng)村居住地點是可以被認定的。東漢薛包被父驅(qū)逐,“乃廬于里門,昏晨不廢。積歲余,父母慚而還之?!薄逗鬂h書》卷39《薛包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294頁。薛包分產(chǎn)析戶有“田廬”,當亦非城邑之中,故“廬于里門”亦非為城邑之里門。三國時荀彧之祖荀淑“舊居西豪里,縣令苑康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為高陽里?!薄度龂尽肪?0《荀彧傳》裴引張璠《漢紀》,中華書局,1982年,第307頁。此亦為東漢事。署即題簽,即為其里題簽里名,所題簽之字當懸于里門??梢姟袄铩币辉~,既指一級管理機構(gòu),同時也可指居住區(qū)域。里作為一種居住區(qū)域,并不否定廬、聚、丘在當時作為主要聚落的事實。

        總之,秦漢時期存在鄉(xiāng)里制度,即縣下有鄉(xiāng)里兩級基層管理機構(gòu)。在這一管理體制下,農(nóng)民以伍為單位,相對集中居住于聚、丘、里。因此,里并非是虛擬的戶籍單位,它既是最基層的管理機構(gòu),也是一種封閉式的居住區(qū)域。

        二、兩漢塢堡壘壁“里居”形式?

        僅從“里居”角度難以完整反映兩漢鄉(xiāng)村民眾居住的整體面貌,實際上西漢末年就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史稱京兆長陵人第五倫“少介然有義行。王莽末,盜賊起,宗族閭里爭往附之。倫乃依險固筑營壁”,《后漢書》卷41《第五倫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395頁。這是新莽政權(quán)末年出現(xiàn)了大族集居的帶有軍事防御功能的營壁,是鄉(xiāng)村居住方式的重大變化。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宣帝時的桓寬曾說:“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樹成林,臺榭連閣,集觀增樓。中者祠堂屏合,垣闕罘罳?!蓖趵鳎骸尔}鐵論校注》卷29《散不足》,中華書局,1992年,第353頁。垣為矮墻,闕為城樓,罘罳為設(shè)置在宮闕上的窗欞,桓寬所言雖不能認定是堡壁塢壘之類的防御性建筑,但理解為大族居住在筑有圍墻保護財產(chǎn)的封閉式建筑中則無可非議。《水經(jīng)注》引司馬彪記西漢末年樊重莊園:“廣起廬舍,高樓連閣……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貲至巨萬”。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29《比水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693頁。出土的漢代陶碉樓城堡也可見漢代已有防御功能的莊園。樊重莊園自然不會在郡縣城中,而“閉門成市,兵弩器械”則透露莊園有墻有門、聚眾防衛(wèi)的信息。因此,第五倫只是發(fā)展了這種建筑形式,向帶有軍事防御性質(zhì)的方向發(fā)展罷了。西漢末年赤眉軍橫掃中原,史稱“三輔大饑,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遺人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薄逗鬂h書》卷11《劉盆子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484頁。保即堡,顯然當時許多民眾只得聚集在一些營堡之類防御工事中來避免戰(zhàn)爭之危害,第五倫之營壁僅是其中之一。

        有防御功能的營堡壘壁至少在戰(zhàn)國、秦朝便已存在,最初是指軍隊駐守的軍事工事。楚漢相爭時有大量這樣的建筑,兩漢還有中壘校尉,領(lǐng)北軍營壘之事。此列舉數(shù)條:

        諸侯軍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皆從壁上觀?!稘h書 》卷31《項籍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1804頁。

        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jù)便地壁,且彼未見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阻險而還。”《漢書 》卷34《韓信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1868頁。

        深壁高壘,副以關(guān)城,不如江淮之險?!稘h書 》卷51《枚乘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363頁?!逗鬂h書》卷1上《光武帝紀上》引鄭玄注《周禮》云:“軍壁曰壘?!惫手獕九c營壘、壁壘一樣是軍事防御工事。第6頁。

        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校聯(lián)不絕,便兵弩,飭斗具?!稘h書 》卷69《趙充國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989頁。

        類似史料還很多,從中大致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雙方戰(zhàn)爭時臨時筑成的深壁高壘的駐守工事;二是在邊防上修筑的長期的防御設(shè)施。《漢書》中涉及軍事建筑有壁、壘、保(堡)、塞等,然無塢,也無農(nóng)村聚落之“村”。顯然西漢大部分普通民眾可能仍是沿襲以往傳統(tǒng)的里、丘、聚之類居住方式,到西漢后期才出現(xiàn)類如第五倫之類修筑的壁壘堡等防御工事,這說明西漢鄉(xiāng)村居住方式開始出現(xiàn)了重大改變。

        《后漢書》防御建筑有塢、堡、壘、壁、障、塞、亭等?!皦]”(塢壁、候塢、塢候)是國家設(shè)置的比較長期的軍事防御工事。如光武帝建武十一年,隴西太守馬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后漢書》卷24《馬援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836頁。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備北邊,并領(lǐng)建義大將軍朱祐營。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后漢書》卷22《馬成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779頁。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筑烽候,堡壁稍興,立郡縣十余萬戶,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后漢書》卷113《郡國志五》引應(yīng)劭《漢官》,中華書局,1965年,第3533頁。顯然,在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壓力下,東漢初就開始在沿邊地區(qū)設(shè)置障塞堡壁之類防御工事。塢是小城,《后漢書》卷24《馬援傳》李賢注引《字林》曰:“塢,小障也,一曰小城?!敝腥A書局,1965年,第836頁。障是沿邊預(yù)警、防御工事,太史公說:“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妒酚洝肪?8《蒙恬傳》“太史公曰”,中華書局,1959年,第2570頁?!妒酚浾x》解釋:“障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筑城,置吏士守之,以捍寇盜也?!薄妒酚洝肪?22《張湯傳·正義》,中華書局,1959年,第3141頁。《漢書》也稱:“漢使光祿勛徐自為出五原塞數(shù)百里,遠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盧朐”?!稘h書 》卷94上《匈奴傳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3776頁。出土簡牘中有關(guān)障亭的記載不少,研究成果頗多。也就是說,塢堡壘壁障塞亭名稱、大小雖有不同,但具有的防御性質(zhì)毫無二致。

        東漢政府修筑這類防御工事非常普遍,目的是防御周邊少數(shù)民族?!逗鬂h書》卷87《西羌傳》載安帝永初“五年春,任尚坐無功征免。羌遂入寇河?xùn)|,至河內(nèi),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使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中華書局,1965年,第2887頁)?!逗鬂h書》卷87《西羌傳》載順帝永和“五年夏,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及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機、秉并坐征。于是發(fā)京師近郡及諸州兵討之,拜馬賢為征西將軍,以騎都尉耿叔副,將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諸州郡兵十萬人屯漢陽。又于扶風(fēng)、漢陽、隴道作塢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保ㄖ腥A書局,1965年,第2895頁。)類似資料還有,不贅。這里主要討論內(nèi)地情況。史載安帝曾在“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后漢書》卷87《西羌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887頁。似乎從沿邊延伸到一些腹地了。實際上國都附近也建有塢壁。史載董卓亂長安時,“數(shù)與百官置酒宴會,淫樂縱恣。乃結(jié)壘于長安城東以自居。又筑塢于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積谷為三十年儲?!薄逗鬂h書》卷72《董卓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329頁。注稱“塢舊基高一丈,周回一里一百步?!奔慈f歲塢(郿塢)“舊基”高一丈,“周回一里一百步”確實很小?!逗鬂h書》卷72《董卓傳》稱皇甫嵩攻克郿塢,“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繢縠紈素奇玩,積如丘山?!敝腥A書局,1965年,第2332頁。需要注意的是,董卓是在中原地區(qū)修筑塢堡,聯(lián)系上述京兆長陵人第五倫“依險固筑營壁”,應(yīng)當說除邊境地區(qū)外,腹地也出現(xiàn)具有防御性質(zhì)的堡塢,只不過董卓為金銀等物資儲存建造了郿塢,而第五倫為保障家族的生命財產(chǎn)而建造了堡塢。

        實際上,許多地方的堡塢壘壁是利用前代留下的某些防御性工事,當然也有漢代修筑的。如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扶溝縣有“古扶溝城,在縣東北二十里……新汲故城,漢縣名,今在縣西。”樂史:《太平寰宇記》卷2,中華書局,2007年,第33頁。新汲故城在“漢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許之汲鄉(xiāng)曲洧城,以河內(nèi)有汲縣,故加新也。”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22《陰溝水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522頁。也就是說,漢宣帝之前曲洧城并非為縣城??梢娺@兩個城曾經(jīng)都不是縣治所在地。據(jù)《魏書》記載扶溝縣便有古扶溝城,《魏書》卷106中《地形志中》,中華書局,1974年,第2527頁。沿襲至宋,顯然其防御功能還在?!肮事槌?,漢為麻鄉(xiāng),今故城在縣西北?!睒肥罚骸短藉居钣洝肪?4,中華書局,2007年,第285頁。這故麻城是原名為麻鄉(xiāng)的防御性小城。又如劉秀逐鹿中原時,曾“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后漢書》卷18《陳俊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690頁?!氨!奔幢ぃ磩⑿汶妨罟淌氐谋け谝暺洹皥酝辍迸c否來決定,從中可以推斷西漢末年中原地區(qū)是存在不少堡塢,民眾居住方式確實有了重大改變,可見這些保存至西漢末年或東漢年間的城池,已被許多百姓所利用。原為縣城,后廢為村落的情況在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樂史《太平寰宇記》等地理類書籍中記載極多。

        當然也有軍閥、大族乃至普通民眾為自保而主動修建的堡壁,這在史書上也是有記載的。這也可從下述史料獲得印證:“光武方事山東,未遑西伐。關(guān)中豪杰呂鮪等往往擁眾以萬數(shù),莫知所屬,多往歸述,皆拜為將軍。遂大作營壘,陳車騎,肄習(xí)戰(zhàn)射,會聚兵甲數(shù)十萬人,積糧漢中,筑宮南鄭”,《后漢書》卷13《公孫述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537頁?!肮馕浼次?,拜陽平令。時趙、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趙綱遂于縣界起塢壁,繕甲兵,為在所害。”《后漢書》卷77《李章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492頁。從京兆、關(guān)中、趙、魏等等豪右大族修建堡塢壘壁來分析,新莽末年到東漢初年的戰(zhàn)亂,在各地都有豪強或百姓為自保而建造的防御性能的堡塢壁壘。即使不在戰(zhàn)亂之時,豪強們也會采取相應(yīng)的防御措施。如東漢仲長統(tǒng)說:“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逗鬂h書》卷49《仲長統(tǒng)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648頁。這種集中居住方式不能排除有堡塢壘壁式的防御功能。又如順帝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shù)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徐間,積十余年,朝廷不能討……(張)綱獨請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余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薄逗鬂h書》卷56《張晧傳附張綱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818頁。張嬰為當?shù)睾缽?,其有壘,即居住在防御工事中?/p>

        安帝之后,各地爆發(fā)反政府的武裝斗爭,到“順帝末,揚、徐盜賊群起,磐牙連歲。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亂,屯據(jù)歷陽,為江淮巨患……又陰陵人徐鳳、馬勉等復(fù)寇郡縣,殺略吏人……明年,廣陵賊張嬰等復(fù)聚眾數(shù)千人反,據(jù)廣陵……又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九江,殺郡守?!薄逗鬂h書》卷38《滕撫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279~1280頁。需要注意的是,正是這個張嬰受招撫后,在張綱去世時還率“五百余人制服行喪,送到犍為,負土成墳”?!逗鬂h書》卷56《張晧傳附張綱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819頁。一說三百余人。從張嬰兩次起事并有“壘”“長老”“聚眾”來看,他是廣陵聚族而居的豪強,也就是說當時部分豪強修建過防御性質(zhì)的堡塢?!度龂尽肪?5《張翼傳》裴注引《續(xù)漢書》張綱稱:“鄉(xiāng)郡遠,天子不能朝夕聞也,故民人相聚以避害”。第1074頁。

        黃巾起義釀成全國大亂,防御性質(zhì)的堡塢就更多了。史稱黃巾軍起義“天下繦負歸之”,《后漢書》卷54《楊震傳附楊賜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784頁?!笆嗄觊g,徒眾數(shù)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yīng)”,司馬光:《資治通鑒》卷58,“漢靈帝光和六年”,中華書局,1956年,第1864頁。且黃巾軍攜帶家口轉(zhuǎn)戰(zhàn)天下,如此,原來那種農(nóng)村里居方式難以自保而被大量破壞。到董卓亂京時,獻帝逃至安邑,“河?xùn)|太守王邑奉獻綿帛,悉賦公卿以下。封邑為列侯,拜胡才征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皆假節(jié)、開府。其壘壁群豎,競求拜職,刻印不給,至乃以錐畫之。”《后漢書》卷72《董卓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340頁?!度龂尽肪?《董卓傳》裴注引《魏書》:“又競表拜諸營壁民為部曲,求其禮遺。醫(yī)師、走卒,皆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或不時得也?!钡?87頁。這些“壘壁群豎”是指各地聚民而居的豪強武裝的頭目,“刻印不給,至乃以錐畫之”則顯示出壁堡壘塢眾多!

        那么塢堡壘壁之類聚落屬于什么性質(zhì)的聚落?這些帶有防御功能的塢堡壘壁應(yīng)當是集聚周邊基層聚落(聚、丘、廬)而形成的,成為該區(qū)域的“核心”,不能視它們?yōu)樵取袄铩敝碌幕鶎泳勐?當然也不能等同于原來之“里”,因為原來的里的建制已經(jīng)被打破。在戰(zhàn)爭頻繁、人口減少的局勢下,區(qū)域有限的一“里”之中不太可能產(chǎn)生多個人數(shù)達數(shù)千乃至數(shù)萬的塢堡壘壁式的聚落,即使存在少量在塢堡壘壁周邊的沒有防御功能的聚落,它們之間也不存在隸屬關(guān)系,因此應(yīng)當認定戰(zhàn)爭時期的塢堡壘壁為臨時的民眾“里”級聚落比較合適。因為一旦戰(zhàn)爭結(jié)束,不但百姓愿意回到故鄉(xiāng)生活,而且政府也需要對民眾加強管控,以便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故而會要求他們返回自己家鄉(xiāng)。

        總之,從王莽末年到東漢末,都可見到各地豪強作塢壁堡壘的記載,那么有理由說民眾居住方式已經(jīng)出現(xiàn)改變趨勢,即原來沒有防御功能或防御功能不強的里、廬、聚、丘之類居住形式不適應(yīng)戰(zhàn)爭時期的需要,不少大族開始構(gòu)建帶有軍事防御性質(zhì)的塢堡壘壁,與大量私人武裝集體居住,來保衛(wèi)自己家族的生命財產(chǎn)。當然,他們也會接受朝廷或割據(jù)軍閥賜予的各種將軍之類稱號,以獲取最大利益。必須承認,兩漢在沒涉及戰(zhàn)亂的地區(qū)內(nèi)一定會存在原來那種“里居”形式,但塢壁堡壘居住形式的出現(xiàn),使國家難以對居住塢堡中的民眾進行有效管控,其管控權(quán)移到了大族豪強手中。

        三、漢代西北沿邊民眾烽燧塢堡居住形式?

        沿邊民眾的居住形式是否與中原腹地相一致,或另具特色?大量漢代簡牘的問世,進一步豐富了有關(guān)西北沿邊民眾居住形式的材料,使我們有可能進一步討論西北沿邊民眾的居住形式。

        在漢簡中,鄉(xiāng)里作為行政基層管理機構(gòu)是有記載的。一般說來,宣稱某人為某鄉(xiāng)某里確實是代表其籍貫或居住于某一區(qū)域,但從現(xiàn)存的簡牘資料來看,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即“里”也是具體的居住地點。

        如前所說,漢代民眾居住主要以聚、丘、廬、里為名,漢簡中有“聚”的記載。如居延漢簡有“郡、縣、鄉(xiāng)、聚,移徙吏員戶”“鄉(xiāng)八,聚卌四”“□北第十聚”,此最初為張德芳先生提供資料。資料出處分別是:居延新簡E.P.T40:46,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第9冊,第209頁;居延新簡 E.P.T50:3,第10冊,第23頁;居延新簡E.P.T50:46B,第10冊,第30頁。在此向張先生深表謝意!說明基層民眾一般居住在稱為“聚”的聚落里?!妒酚洝肪?《秦本紀》,《正義》曰:“聚猶村落之類也”,中華書局,1959年,第203頁?!翱?、縣、鄉(xiāng)、聚”中,聚不是基層行政機構(gòu),是具體定居點,鄉(xiāng)與聚之間的“里”才是一級管理基層民眾的機構(gòu),由此才稱其為“鄉(xiāng)里”制度。事實上,沿邊民眾不僅居住在聚、里這樣的聚落,也往往依附于“烽燧塢堡”。如漢簡:

        E. P.T50:171:元始元年九月丙辰朔乙丑,甲渠守候政移過,所遣萬歲隧長王遷為隧載,門、亭、塢、辟、市、里、毋苛留止,如律令。╱掾

        E. P.T50:211:家在河北中部塢不欲徙。

        E. P.T56:113:居延某里王丙,舍在某辟。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第10冊,第46、53頁;第11冊,第35頁。

        辟即壁。第一條隧(燧)與“亭塢辟市里”相提并論,都指具體的地點。此有旁證:“十一月丙戌,宣德將軍張掖大守苞、長史丞旗,告督郵掾□□□□□都尉、官□寫移書到,扁書鄉(xiāng)亭市里顯見處,令民盡知之。商□起察,有毋四時言,如治所書律令?!雹冖釨12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簡16:4A,第44頁、簡15:18,第43頁、簡37:22,第99頁、簡38:2,第103頁。這里要求官方文書張貼在“鄉(xiāng)亭市里顯見處”,這都指具體地點,否則何能張貼?顯然“里”是有人居住的。第二、三兩條非常明確地說明有民眾居住在塢、壁之中。居住塢壁之民與戍卒不是一回事。戍守烽燧的負責(zé)人是燧長,而普通民眾住在塢壁之中的管理人是塢長,漢簡中便有“居延塢長”②一詞,塢戶一詞則在漢簡中出現(xiàn)很多。這些塢筑有塢壁圍墻作為防御手段,它可以是獨立存在,也可以依附于亭障烽燧。居延小方盤城是郡守駐扎地,其他亭障烽燧則均屬“農(nóng)村”,目前發(fā)現(xiàn)不少烽燧附有塢,有圍墻,有些塢長寬達到20余米,有的遺址面積近2000平方米,其中應(yīng)當也有一些屬于附屬于烽燧的居民住處。塢稍小,或是戍守士卒使用的。例如漢簡中載“(虜)攻第十七隧,穿塢西垣,壞上堞,入,關(guān)破,折塢戶蜚橋”,⑥⑦⑧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第12冊,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E. P.F22:490,第112頁、E. P.T68:88,第13頁、E. P.T16:14,第37頁、E. P.T16:37,第39頁。攻十七燧、破塢戶蜚橋,說明烽燧與塢堡兩者是連在一起的。值得注意的是,筆者根據(jù)《中國簡牘集成》統(tǒng)計,居延共有69個里,具體里名如下:利里、莫君里、義成里、千乘里、西道里、受陽里、安君里、累山里、昌里、始至里、長壽里、東利里、臨仁里、平明里、上雒里、宗里、當陽里、市陽里、西望里、孤山里、陽里、廣都里、中宿里、和里、魏華里、陰亭里、當遂里、全稽里、宜旦里、收降里、當里、平里、千秋里、延壽里、益利里、安國里、廣利里、利上里、富貴里、長樂里、通澤里、金城里、肩水里、修武里、關(guān)都里、長成里、始道里、富里、北里、邑□里、安平里、延年里、鳴沙里、沙陰里、常貴里、鳳里、安故里、三泉里、遮虜里、鞮汗里、宿中里、廣郡里、廣地里、萬歲里、鉼庭里、誠里、安樂里、□居里、敬老里。有不少里名與烽燧名稱完全相同,或許其中有一些里便附屬于烽燧。

        即使不與烽燧連接的居住之“里”,也是有里門的,說明是民眾居地之一??赡苓@些“里”沒有塢壁那樣厚實的圍壁,但仍有某些簡單防御的建筑,這樣才使居住者相對安全。事實上,當時少數(shù)民族虜掠邊境人口在漢簡中有不少記載:

        丹騎驛馬一匹馳往逆辟。未到木中隧里所,胡虜四步入從河中出,上岸逐丹。虜二騎從后來,共圍遮、略得丹及所騎驛馬持去。⑥

        匈奴人即入塞,千騎以上,舉,燔二積薪;其攻亭、鄣、塢壁、田舍,舉,燔二積薪,和如品。⑦

        十月廿八日,胡虜犯塞,略得吏士,毋狀。當伏重誅,靡為灰土。叩頭死罪。⑧

        顯然,為了保護自己,邊境民眾不得不在自己居住之里修筑相應(yīng)的防御建筑。張掖漢簡也有類似記載:“觻得富里張公子所,舍在里中二門東入”。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第7冊,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簡282:5,第189頁。觻得為張掖郡下屬縣,也是邊境地區(qū),富里不在縣城之內(nèi),屬鄉(xiāng)村聚落,“舍在里中二門東”即明確張某所居住之里的具體方位,且里有門,顯然里作為聚落有門無疑。又,“居延西道里不更許宗”一條,下有小注:“自有舍,入里一門”。⑩顯然許宗居住在西道里,該里不是居延縣治所在地,因而屬鄉(xiāng)村無疑。上述提及中二門、里一門,均是里中之門?!蹲至帧罚骸伴偅镩T也。閻,里中門也?!薄逗鬂h書》卷40上《班彪傳》注13,中華書局,1965年,第1337頁。有里門,自然有里之圍墻,從而形成聚落。由此可證,“里”既是行政區(qū)域,又可指實際居住之處。

        漢代西北沿邊民眾居住于烽燧塢堡之中,其戶籍登記有一定格式。《中國簡牘集成》在“居延□里公乘王甲,年若干”一條下有注釋:“里前之‘□,當為‘某(據(jù)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范本“式”》,《簡帛研究》第三輯)?!盉12此依據(jù)邢先生的觀點作了解釋,實是錯誤。這一格式不屬于行政文書的格式,而是普通記載的形式,與其他簡沒有什么區(qū)別。陳偉先生曾對里耶秦簡籍貫書寫格式進行歸納,認為“均是身份+縣名+某就+人名”,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釋》第1卷,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25頁。而漢簡中記載士卒籍貫與秦簡稍有不同。據(jù)《中國簡牘集成》所載漢簡。漢簡有幾種形式,完整的格式是:籍貫+某里+身份(爵位、職務(wù))+人名+年齡+長相,這里的籍貫一般寫明郡(國)縣(邑)鄉(xiāng)里,但實際書寫中大多會省略鄉(xiāng),不省略鄉(xiāng)的例證,如居延漢簡334:35:魏郡繁陽北鄉(xiāng)佐左里公乘張世(《中國簡牘集成》第6冊,第271頁)。最常見的是單用郡(國)或縣(邑)+某里+身份+人名,下面舉例籍貫書寫方式或會省略年齡、長相等事項。國邑里:居延漢簡50:15:趙國邯鄲邑中陽陵里士伍趙安世。郡邑里:居延漢簡35:6(《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第92頁):梁國蒙東陽里公乘左咸。蒙是古邑名,西漢改為蒙陰縣,這里稱蒙,即稱古邑名,不是漢代縣名。籍貫部分也有鄉(xiāng)城邑會用某坊(邡),如居延漢簡90:14:昌邑國東邡西安里(《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第260頁)。里來表示,極個別有郡縣亭里(筆者僅查到1處居延漢簡37:42:河?xùn)|襄陵陽門亭長郵里郭強。);其次是身份前移到郡縣前,或插入郡縣和里之間??h鄉(xiāng)(職務(wù))里:居延漢簡77:16:居延傳舍嗇夫始至里公乘薛。嗇夫為鄉(xiāng)級吏,故知傳舍當為鄉(xiāng)。居延漢簡37:42(《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2005年)。烽燧屬地往往省略縣名,如居延縣之里就直接寫里名,省略“居延”兩字。個別也有插入職務(wù)的。居延漢簡10:17(《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第27頁):顯美傳舍斗食嗇夫莫君里公乘謝橫,顯美是縣,傳舍即驛站,斗食嗇夫是職務(wù)。居延漢簡75:23(《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第218頁):千人令史居延廣都里公乘屈并,千人令史是其職務(wù)。大致說來,漢簡書寫籍貫一般年齡不省。少量有省略者,如居延漢簡173:29(《中國簡牘集成》第6冊,第160頁):“戍卒魏郡陰安新所里王益眾小居延候官守士吏?!边@里未記年齡。居延漢簡198:21對李廣宗也未載年齡。居延漢簡225:41(《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第218頁),延年里王況,也未載年齡。而上述王甲一條確實非常特殊,居延縣后里名殘缺,王甲之名是天干之“甲”,“年若干”亦未見其他漢簡,此或是邢先生誤以為公文格式的原因之一吧。實際上,這條記載是正常漢簡形式,它可以補上里名,居延縣單字之里至少有陽里、宗里、平里、昌里,而王甲所居之里有明確記載:“張掖居延甲渠戍卒,居延宗里大夫王甲,年若干。見?!背鯉熧e主編:《中國簡牘集成》第5冊,簡61:2,第173頁。也就是說,宗里是王甲所居之里,年若干是失載年齡,見是見在之意,即戍守甲渠的士卒在籍。由此可見,邢先生將此條作為公文格式,恐怕是錯誤的。

        四、秦漢里居形式變遷的動因?

        在長達400余年的歷史秦漢中,里居形式確實存在變化,那么這種變化的動因究竟是什么?里居形式與變化究竟存在何種密切關(guān)系?

        首先應(yīng)該強調(diào)的是,秦漢里居方式實際是沿襲了商鞅變法時管控民眾的方式。商鞅變法的核心是農(nóng)戰(zhàn),因此他采取的一切變法措施都圍繞著富國強兵而展開。他認為“國待農(nóng)戰(zhàn)而安,主待農(nóng)戰(zhàn)而尊”,強調(diào)“令民歸心于農(nóng)”,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卷1《農(nóng)戰(zhàn)》,中華書局,1986年,第22、25頁。如此就可以達到國富兵強而霸天下。商君著《墾令》《農(nóng)戰(zhàn)》《境內(nèi)》《去強》諸篇,提出“知國十三數(shù)”,即了解境內(nèi)糧倉數(shù)、錢庫數(shù)、壯年男女數(shù)、老弱數(shù)、官吏與士人數(shù)、靠游說為生的人數(shù)、靠謀利為生的人數(shù)、馬牛草及莊稼數(shù)等,他主張嚴格管控百姓,不讓民眾隨意遷徙,使他們致力于農(nóng)戰(zhàn)而強盛國家。因而自秦孝公采納商鞅變法措施來看,秦國民眾已經(jīng)被嚴格“圈住”于一地而不得自由流動。出土的法律秦簡充分說明,商鞅變法采取的集中“圈住”的里居形式已經(jīng)在全國推廣。盡管秦統(tǒng)一之后已經(jīng)無需進行戰(zhàn)爭,但為嚴格管控被征服的六國民眾,防止他們反抗,集中圈住式的里居形式無疑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管控手段。

        其次,里居形式必須符合國家賦稅收入的要求。在秦漢專制主義體制逐步完善下,國家運行的財政支撐是對國內(nèi)民眾征取的各種賦稅,最方便向民眾征取賦稅的管理方式便是讓民眾集中居住。因而,大量秦漢民眾集中居住于名為廬、聚、丘、里的聚落之中,國家對民眾進行封閉式管理是主要形式,因而對民眾日常出入都嚴格進行管控,不允許民眾自由遷徙。國家向各郡縣派遣管理官員,他們負有管轄民眾、檢核人口、按規(guī)定征收賦稅的職責(zé)。國家對這些官員進行考核,人口增加、土地墾殖、賦稅多寡都是重要內(nèi)容,故而地方官員對民眾管控是極為嚴格。在縣之下的鄉(xiāng)里,也選用合適的人擔(dān)任基層的鄉(xiāng)長里正,直接管理民眾。

        然而也應(yīng)當看到,秦在征服六國過程中,處于戰(zhàn)火中的百姓出于求生欲望,自然會修筑一些自衛(wèi)的設(shè)施,如挖濠溝、豎欄柵、筑圍墻或添設(shè)其他防御設(shè)施。自然也有一些百姓放棄原來居住場所而逃亡,脫離了管控他們的里居。秦統(tǒng)一之后,國土面積擴大數(shù)倍,這就需要對新征服的民眾進行有效管控,以便征收賦稅與征發(fā)徭役。秦朝沿襲其原來管控民眾的形式,把六國廣大民眾固定于鄉(xiāng)里,編為什伍,督促他們努力生產(chǎn),以便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秦統(tǒng)一之后進行集中統(tǒng)一管控,基層之“里”既是管理機構(gòu)所在地,又是民眾居住地。當然,為防止新征服的民眾反抗,也需要毀棄他們的防御性設(shè)施,前引“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一語,正反映出秦統(tǒng)一之后對防御性設(shè)施的毀棄措施,也反映出從戰(zhàn)爭時期里居形式向和平時期里居形式的變遷。但秦末陳勝揭竿而起,接著楚漢相爭,民眾里居形式自然遭受破壞,而西漢建立后,又必然會對民眾采用集中居住的方式,以便于管理。西漢末年大亂,三輔地區(qū)城郭皆空,“遺人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后漢書》卷11《劉盆子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484頁。同樣,東漢末年爆發(fā)大規(guī)模軍閥混戰(zhàn),民眾結(jié)寨自保的居住形式也會重新上演。

        顯然,戰(zhàn)爭時期民眾里居形式會出現(xiàn)變化,一些有防御功能(如建有圍墻之類)的城堡塢壘也會變?yōu)轳v軍之所、民眾臨時避難之地,也有民眾逃亡他鄉(xiāng),因而原先的里居形式就會遭受破壞。戰(zhàn)爭破壞了一些城堡塢壘,迫使一些郡縣治所搬遷、駐防壁壘廢棄,而這些被廢棄郡縣治所、駐防壁壘則會被民眾利用為避難場所。如白起臺:“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余里,悉秦、趙故壘,遺壁猶存焉”,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沁水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231~232頁。濁漳水“東北流,屈逕陳馀壘西,俗謂之故壁城。昔在楚、漢,韓信東入,馀拒之于此,不納左車之計,悉眾西戰(zhàn),信遣奇兵自間道出,立幟于其壘,師奔失據(jù),遂死泜上?!边@里的“秦、趙故壘”“故壁城”均是戰(zhàn)爭期間兵民避難的居住場所?!端?jīng)注》中有大量秦漢故城、故壘的記載,便是明證。

        在和平年代中,人口自然增殖,也促使民眾拓展農(nóng)耕范圍,會遷徙它處居住,因而里居形式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據(jù)《后漢書》記載:光武中元二年有4279634戶,21007820人,為整個東漢人戶最少的時期,此當為承戰(zhàn)亂之后的情況?!逗鬂h書》明確記載有人戶及墾田數(shù)者有數(shù)帝,大致計算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和帝時平均每戶擁有土地0.79頃,安帝時072頃,順帝時0.69頃,沖帝時0.70頃,質(zhì)帝時0.74頃,也就是說,大致每戶擁有墾田數(shù)在0.69到0.79頃之間?!逗鬂h書》卷113《郡國志五》,中華書局,1965年,第3534頁。按此推算,東漢光武時墾田數(shù)當不足300萬頃,與東漢最高墾田數(shù)量時的和帝相比,不足其41%。也就是說,人戶增加必然導(dǎo)致拓墾區(qū)域的擴大,人們原先居住的里居自然不適應(yīng)人口增殖和土地墾殖的現(xiàn)狀,故拓展農(nóng)耕范圍,遷移居住之地也成為必然。在和平年代中,民眾居所不需要有嚴密的防御性設(shè)施,開放式的里居開放式里居指沒有嚴密防御性設(shè)施,或許在整個聚落周圍會有些矮墻、溝壑、樹林作為識別。但這些都不屬于防御性設(shè)施。于是就產(chǎn)生了。據(jù)考古發(fā)掘,1955年發(fā)掘的遼寧三道壕西漢聚落遺址,發(fā)現(xiàn)6處居住遺址,屬于單房結(jié)構(gòu),無院落,整個遺址亦無圍墻遺跡。李文信:《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考古學(xué)報》1957年第1期。2003年在河南省內(nèi)黃縣三楊莊發(fā)現(xiàn)的漢代聚落遺址,修筑規(guī)范,住房整齊,單獨成院,屬于院落式住房,這與一些漢代畫像磚上的院落極為相似。如山東諸城縣前涼臺村漢墓畫像石,參見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年,第51頁;崔兆瑞:《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庭院建筑遺址復(fù)原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2013年,第52頁。然而整個聚落也沒有圍墻。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內(nèi)的地層堆積呈典型河床淤泥與淤沙堆積形態(tài),是黃河漫溢泛濫而造成的灘涂。有學(xué)者認為此始建年代應(yīng)在西漢晚期,被黃河淹沒可能在新莽后期或東漢初年。崔兆瑞:《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庭院建筑遺址復(fù)原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2013年,第22頁。也就是說三楊莊本身存在時間不長,且建在土質(zhì)并不肥沃、容易被黃河淹沒的低洼之地,當是人口增殖后新開墾之地。就目前發(fā)掘來看,三楊莊遺址發(fā)現(xiàn)4處庭院,在庭院的兩側(cè)和屋后種植規(guī)模不大的樹木,大多為桑樹,并處于農(nóng)田的包圍之中。楊柳青、楊哲明:《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自然環(huán)境研究》,《城市建筑》2014年第24期。這些聚落遺址當是和平時期出現(xiàn)的民眾居住場所。目前發(fā)掘的兩漢聚落遺址太少,很難證明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開放式聚落。但開放式聚落已經(jīng)出現(xiàn)則是毫無疑問的。

        總而言之,秦漢時期里居形式變遷的動因多端,它既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時管控民眾措施的延續(xù),又是適應(yīng)兩漢時期歷史變化而變遷。

        責(zé)任編輯:黃曉軍

        猜你喜歡
        后漢書漢簡中華書局
        克己奉公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肩水金關(guān)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建筑史話
        王符生平簡述——《后漢書·王符傳》釋讀附拾遺二則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謝沈后漢書》魯迅輯本考略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15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视频|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 久久精品性无码一区二区爱爱| 国产免费三级三级三级| 大香蕉视频在线青青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 羞羞色院99精品全部免|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wy| 国产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网|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站 | 激情综合网缴情五月天| 国产精品髙潮呻吟久久av| 精品国产粉嫩内射白浆内射双马尾 |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野外|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美女熟妇67194免费入口|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1区2区|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久久|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国产绳艺sm调教室论坛|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不卡| 国产网红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亚洲福利网站在线一区不卡| 精品一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