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使得中國古典詩詞蘊含著飽滿的情感,中國古典詩詞通過煉字、煉句,為人們構建意境,讓讀者感同身受。意象是構成意境基礎條件,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的古典詩詞都離不開意象運用。古典詩詞的作者為了表達自身濃郁的情感,多借助具體的意象,在不同的古典詩詞中,同一個相同的意象被賦予的情感不同,需結合詩詞的上下文聯系,劃分具體意象的所代表的情感?!坝辍笔谴蟛糠止诺湓娫~中都運用的具體意象,在古詩詞中表達詩人的主觀情感,通過對中國古典詩詞中“雨”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分析,能夠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情感走向,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雨”意象;意境;情感
作者簡介:宋燕子(1981-),碩士,講師,武昌職業(yè)學院通識課部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及管理溝通的運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2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雨”意象的運用較多,而且雨是一種自然現象,有不同的形象,不同類型的雨與詩人的情感表達所契合,從而使得“雨”意象成為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常用的自然意象[1]。詩人通過對“雨”意象的描寫,抒發(fā)詩人的主觀情感,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喜雨”和“愁雨”,與不同的意象聯系在一起,“雨”意象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也使得“雨”意象表現出不同的情感,進而營造了多樣化的意境。
一、“雨”意象釋義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人經常運用具體的意象表達自身的情感,例如“竹”意象、“山石”意象、“雨”意象、“月”意象等。中國古典詩詞中,“雨”意象是使用最多的一種自然意象,在自然界中,雨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從雨的大小來看,依次是微雨、細雨、大雨;從雨的季節(jié)來看,分為春雨、秋雨。依據不同形態(tài)的“雨”意象,詩人所賦予的情感不同,例如陸游詩詞《臨安春雨初霽》中,通過對春雨的描述,襯托出詩人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即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在柳永詩詞《雨霖鈴》中,通過對秋雨的描述,使得整個詩詞烘托凄涼的氛圍,與自然界中“秋雨”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氛圍相近。詩人不僅僅通過“雨”意象表達自身的情感,同時也將自身的理想、心態(tài)以及審美等予以表達。由此可知,詩人對于中國古典詩詞中蘊含的“雨”意境十分豐富,通過賞析中國古典詩詞中“雨”意象的釋義,能夠實現對中國古典詩詞更好地賞析[2]。
二、中國古典詩詞中“喜雨”、“愁雨”的意象
(一)“喜雨”意象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對于“喜雨”的描述多在于春季,究其原因,雨對農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春季是播種的季節(jié),人們在春季對雨水的期盼,由此總結了人們的心理情感,即“喜雨”。詩人利用喜雨抒發(fā)自身喜悅的感情,如杜甫《春夜喜雨》,詩詞中“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背浞直磉_了詩人的喜悅之情,“知”字將春雨寫活了,即春雨在知道詩人焦急等待的心情后,在夜里悄然而至,無聲的滋養(yǎng)萬物。在詩詞中,詩人通過“潤物無聲”的描寫,表達了春雨中蘊含的勃勃生機,符合喜雨的意象[3]。
在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一句詩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以“潤如酥”表達春雨的特征,且以“草色遙看近卻無”表達早春美景,將早春景色描寫的細致入微。在此詩詞中,詩人通過“小雨潤如酥”凸顯潤物無聲的境界,并且以“草色遙看近卻無”遙相呼應,將讀者代入詩人所描繪的早春意境。
在張志和《漁歌子》中,一句詩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表達詩人的生活情趣,“青箬笠,綠蓑衣”形象的表示為漁夫,“斜風細雨”描述綿綿細雨,“不須歸”表示漁夫依然垂釣不回家。詩人通過詩詞的表達,表示自身的生活態(tài)度。
(二)“愁雨”意象
通過“雨”意象也可以表達詩人的惆悵心境、愁苦之情,主要體現在壯志難酬、仕途坎坷以及思鄉(xiāng)之情等方面。代表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詞是汪元量的《秋日酬王昭儀》;代表仕途坎坷的詩詞是陸游的《聞雨》;代表環(huán)境艱辛的詩詞是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在詩詞《秋日酬王昭儀》中,一句“萬葉秋風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xiāng)心?!北磉_詩人的思家之情,一個深秋季節(jié),詩人伴隨著孤單的燈光,聽一夜的雨聲,凸顯詩人思鄉(xiāng)之情。在詩詞《聞雨》中,一句“夜闌聞急雨,起坐涕交流。”表達詩人仕途坎坷的愁苦之情,詩人多次遭遇貶黜,心中郁結,夜里聽到急雨的聲音,詩人便涕淚縱橫,感嘆人生,壯志未酬。在詩詞《過零丁洋》中,一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示詩人在國破家亡后,詩人以“浮萍”比喻自身,在雨中受到雨水的打擊,無依無靠的漂泊著,表達詩人的凄苦之情[4]。
三、“雨”的意象群
(一)花雨意象組合
中國唐宋詩詞中,最常用的意象群為花雨意象群,常以杏花、桃花表示瘦弱的少女,因為杏花、桃花不能承受風吹雨打,進而將少女的哀愁,代表的詩詞為溫庭筠《菩薩蠻》[5]。在詩詞《菩薩蠻》中,一句“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在清明時節(jié)的雨水將杏花打落,在空氣中徒留一些香氣,以“杏花”表達少女,以“雨水”表達歲月,經過歲月的流逝,少女感嘆逝去的青春,從而產生了閑愁。另外,表達愁緒的詩詞還有李璟《浣溪沙》。在詩詞中“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痹娙嗽谠娫~中描寫一位女子等不到遠方人的來信緊皺的眉頭,如同丁香花在雨中尚未開放的花蕾,讓人多了一份戀愛,詩人將自身的愁情在詩詞中委婉含蓄的表達。
(二)梧桐雨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常運用以“梧桐雨”表達詩人的離別愁緒,代表詩詞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在詩詞《更漏子·玉爐香》中,一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痹谌鼤r分,閨中少女聽雨落下的聲音,看那梧桐一葉葉的飄落,產生了離別情緒,將閨中女子塑造成為凄婉動人的女性形象。通過將“梧桐”意象和“雨”意象的組合,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情懷,其代表詩人愁苦的心境,且借意象予以表達[6]。
(三)黃梅雨
在江南地區(qū),梅子成熟的時節(jié)為綿綿不斷的陰雨天氣。詩人常常利用黃梅雨表達自身的愁苦情緒,代表的詩詞有李清照的《青玉案》。在詩詞《青玉案》中,一句“如今憔悴,但余雙淚,一似黃梅雨?!蓖ㄟ^黃梅雨表達詩人的愁苦情感,連綿不斷代表詩人的愁緒無窮無盡。
“雨”意象和其他意象形成意象組合群,充分能夠將詩人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們可以從意象群中感悟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且感同身受,促使人們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四、“雨”意象及意象群的藝術作用
(一)烘染氛圍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人利用“雨”意象表達自身的主觀情感。詩人在詩詞中利用“雨”意象營造良好的氛圍?!坝辍币庀蟪尸F多樣化,不同形態(tài)的“雨”可表達詩人的不同情感,連綿不斷的細雨可以渲染悲涼氛圍。詩人常常將自身凄涼愁苦融入細雨中,通過詞、字的提煉,營造意境。代表詩詞有蘇軾所著的《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在詩詞《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中,一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痹谌鼤r分,天公殷勤地下起夜雨,為處于炎熱夏季的詩人帶去一日的清涼。詩詞中利用“雨”意象實現清涼意境的營造,且詩人采用反面烘托的手法,以清涼意境表達自身的哀愁的情感[7]。在詩詞著作期間,詩人被貶,詩人利用詩詞表達自身的悲涼情感,感嘆自身的仕途坎坷。另外,利用“雨”意象烘托悲涼凄苦氛圍的詩詞有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在詩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中,一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痹娙藶槿藗儬I造的意境為樹林間的紅花匆匆忙忙的凋謝,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為早晨的寒雨、晚上的凄風所致,林間紅花的掉落,所營造的意象呈凄涼情況。詩人通過詩詞的著作表達自身的悲哀情緒。
(二)意境的營造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象群的藝術作用是營造意境,詩人通過“雨”意象與客觀事物交融,為人們營造一個美的意境,代表詩詞主要有萬俟詠《長相思·雨》。在詩詞《長相思·雨》中,一句“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痹谌娫~中,未見“雨”字,但是通過形容詞充分表達了“雨”,即利用“一聲聲,一更更”表示雨水既密又久。詩人聽到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使得詩人難以入眠,從而產生愁苦情緒。雨聲不僅僅拍打在芭蕉葉上,也拍打在詩人的心上,詩人借著雨打芭蕉的情景,抒發(fā)自身的愁懷。在詩詞中,詩人利用“雨”意象和“芭蕉”意象的組合營造悲涼的意境,將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淋漓盡致。
結束語:
總而言之,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情感表達方式??陀^事物沒有感情,經過詩人情感的賦予,使得客觀事物充滿了感情,在不同的詩詞中,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在詩詞中,“雨”已經不是單純、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被詩人賦予了自身情感的意象,通過與其他意象的組合,營造了良好的意境,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引得人們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韋正春.論元代祈雨詩[J].黎明職業(yè)大學學報,2020(01):21-30.
[2]唐文.杜甫詠雨詩中的憂愁意識[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4):72-74.
[3]龍珍華,黃芙蓉.論唐代祈雨詩的民俗文化內涵[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3):81-90+127.
[4]張瑜.試論唐代詩詞中的“雨”意象[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9):65-66.
[5]王芙蓉.停留在詩詞中的一場雨——《山雨》教學片段賞析[J].江西教育,2016(02):81-82.
[6]黃旭寶.古詩詞里雨意象例說[J].語文教學之友,2015(12):29.
[7]劉爽.風雨凄迷中的詩性與情感——詩歌中風雨意象的情感人類學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0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