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今天要說的是松江有位“桂花王”,原名謝京白,人稱“大白”,早年從事房產(chǎn)開發(fā),后在松江葉榭鎮(zhèn)據(jù)說是“董其昌的外婆家”盤下沃土80余畝,冠名“葉家花園”(董其昌母家姓葉),一不搞珍稀養(yǎng)殖,二不搞有機蔬果,卻大事收集桂花樹,歷年來植桂千余株,其地坐落在張星公路188號,時近中秋,香溢四鄉(xiāng),邑人相告:雖滬上“桂林公園”亦不能及也!
筆者入秋后與大白一晤??鋸堻c說,花期盛時,路人得小心熏得“跌跟頭”。
入園則飛閣流丹,亭榭照水而軒臺臨風(fēng),東樓與南樓都是綠蔭掩映的仿清建筑,向西百步則有仿清大跨院“桂花堂”,青磚履地,假山聳秀,我問大白,桂花千株,是何感受,大白說,千辛萬苦,一言難盡!
都說松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此言不虛呢。
桂花自古就是經(jīng)典名花,分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系,每個品系又有很多品種,如金桂有43種,丹桂有37種……若一一培育真不知要猴年馬月,而散在民間的、沒被收錄為“古樹名木”的真不知有多少!
“大白”便出動人力財力,全國范圍地收集,為此組織了“桂花偵緝隊”,四處打聽,考慮到運輸便利,重點關(guān)注江浙皖贛四地,他們在網(wǎng)上放出消息,也留意綠化部門的網(wǎng)信,可以說哪里有城建動遷,路橋重建,“新農(nóng)村建設(shè)”,那里就有大白的“偵緝隊”的身影,因此無數(shù)的桂花分別來自學(xué)校、工廠、商圈、農(nóng)家,特別是各地老城區(qū)的改造,比如鎮(zhèn)揚、蘇錫常地區(qū),那里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前人當(dāng)年種桂花,都是性情人,專挑嘉種入住,到如今,動輒都是百年老樹,鎮(zhèn)江一市民,動遷前,抱著桂樹痛哭,大白上前一看,種在斷垣殘壁之間,平時沒人理睬,要走了忽然想起是爺爺當(dāng)年手植,希望他能收留,隨便給個價都行,只求別遺棄了它。大白移回家,翌年盛開,一株狀元紅!丹桂中的翹楚,紅珊瑚一般艷麗;太倉有一老太,面臨“農(nóng)改”搬遷,一株老桂眼看要湮沒在瓦礫堆里,白送,沒人要,被“隊員”發(fā)現(xiàn),大白又一次趕到現(xiàn)場,一瞅就是棵名種,給了老太一個公平價,老太臨行給老樹系上了紅綢帶,說,我今年90歲了,這棵樹是我15歲嫁過來的那天,我公公親手種下的,希望家有貴子,如今我放心啦!
翌年怒放,竟然是棵金桂中的“金球桂”!但見花芽密集,盛開時數(shù)十朵小花聚集在同一個葉腋點圍成一個個花球,十分壯觀,它的疊生芽要比其他的金桂多出2--4倍,可見它的盛容了,且伴濃香,送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
“那么,貴園有無自己繁殖的桂花?”我問。也有,他回答,桂花的繁殖基本是扦插和嫁接。扦插的生長期太慢,嫁接的砧木呢,主要用女貞,優(yōu)點是長勢旺,缺點是,花香雖濃但送不遠(yuǎn),好的桂花像幽蘭,身處深山而香溢山外,人稱“王者香”,所以園內(nèi)桂花還是以搜求“原生”為主,“比如它,”他指著園內(nèi)的“桂花王”說,這棵老大,桿徑超過60厘米,是棵銀桂,南通地區(qū)過來的,離村時就讓我賠了5000元,因為體量太大了,把人家的屋角給拉掉了一塊。走公路,也要繞路,也是因為塊頭過大,結(jié)果2小時的路程花了我5個小時,時值盛暑,正是移樹的禁絕期,為使它存活,除了多帶娘土,一到此地我就在它樹冠頂部掛了個“大花灑”,外面還蓋防曬網(wǎng),日夜保濕,總算安然度夏。
談起未來,大白說近來正在研究葉榭鎮(zhèn)志,董其昌既然在此長大,“外婆家的故事”也就很值得挖一挖,都說松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此言不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