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奕春,陳雪麗,周子杰
(1.汕頭市潮陽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汕頭 515100;2.汕頭市中心血站質控科, 廣東 汕頭 515021;3.汕頭市潮陽區(qū)人民醫(yī)院內三科,廣東 汕頭 515100)
肝硬化屬于常見肝臟疾病,呈慢性發(fā)展,其發(fā)病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長期酗酒、營養(yǎng)障礙、代謝障礙等多種原因,在病因的持續(xù)作用下導致肝臟組織呈彌漫性損傷和壞死[1]。該疾病通常伴隨著嚴重的肝功能損傷,患者可出現(xiàn)乏力、消化道反應、營養(yǎng)不良、貧血、黃疸等癥狀。此外血液系統(tǒng)的改變也是該疾病的重要表現(xiàn),包括纖溶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紅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增加出血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給患者健康帶來嚴重危害[2]。近年來,有相關研究認為肝硬化與凝血功能具有相關性,凝血指標的檢測對于肝硬化病情進展與預后判斷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3]。為探尋評估與觀察肝硬化病情進展情況的有效方式,本文對血漿D-二聚體檢驗在肝硬化患者評估與治療中的臨床價值進行探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88例,入院治療期間均對患者進行D-二聚體檢驗,且患者的檢驗結果與其他臨床資料完整。納入標準:①患者均依據(jù)肝硬化相關診斷標準結合各項檢查確診病情;②患者均處于失代償期;③患者近期未采取抗凝藥物、止血藥物等藥物治療,以免影響凝血功能。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病等可致D-二聚體水平異常的疾病;②存在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③合并其他肝臟器質性病變疾病的患者?;颊咧杏心?0例,女18例;年齡36~73歲,平均(57.82±2.43)歲;其中有27例為酒精性肝硬化,25例為混合性肝硬化;36例為肝炎肝硬化;其中41例存在腹水,47例無腹水;有35例患者存在門靜脈栓,53例患者無門靜脈栓;Child-Pugh分級:30例A級,33例B級,25例C級。此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會審核,患者均為知曉研究并自愿參加。
1.2檢驗方法:入院治療期間,患者均獲得護肝、補充維生素、降壓治療等常規(guī)支持治療與對癥治療,并進行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檢驗D-二聚體時,囑咐患者空腹12 h,于上午抽取1.8 ml靜脈血,置于專用抗凝管中,與0.2 ml枸櫞酸鈉充分混合后送至檢驗科。檢驗需在抽取血液后1 h內完成,以提高檢驗準確性。將靜脈血標本置入離心機中,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20 min,將血漿分離,置于超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檢。檢驗儀器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Dimension Xpand Plus全自動生化分析系統(tǒng),所用試劑盒為儀器配套試劑,同樣購買自西門子公司。由高年資,檢驗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檢驗人員進行D-二聚體檢驗,嚴格依據(jù)試劑盒與分析儀的說明書進行檢驗操作。
1.3觀察指標:觀察處于不同分級階段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體檢驗結果;觀察治療前與治療3月后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觀察有無腹水的患者以及有無門靜脈栓形成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
2.1肝硬化不同分級的D-二聚體水平:88例肝硬化患者均檢測到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異常升高,其平均水平約為(3.11±0.39)mg/L,其中A級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最低為(2.14±0.31)mg/L,與B級、C級的(3.21±0.37)mg/L比較,呈遞增趨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B級、C級患者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A級(t=5.62、8.51),C級患者也顯著高于B級患者(t=3.28),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情況下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在肝硬化患者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中,合并腹水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無腹水患者;治療前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治療后;合并門靜脈栓的患者高于無門靜脈栓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情況下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
有研究顯示,約19%~95%的肝硬化患者可發(fā)生纖溶亢進與凝血異常[4]。而D-二聚體是在纖溶作用下,由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而成,是纖溶與凝血功能異常的敏感指標。肝臟參與著人體的新陳代謝,是合成纖溶與凝血因子的主要臟器,同時也是相關抑制物質的主要合成場所,對于機體凝血與纖溶作用的影響巨大。常規(guī)狀態(tài)下,該物質在人體血液中含量極低,但患者發(fā)生肝硬化后,肝臟組織發(fā)生壞死,肝功能紊亂,肝臟對于t-PA的清除能力下降,進而導致凝血功能激活與纖溶功能亢進,引起血漿D-二聚體水平異常[5]。
由于D-二聚體與血液系統(tǒng)功能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臨床常通過檢驗該物質水平診斷肺栓塞、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6]。隨著醫(yī)療研究地不斷深入,有相關研究報道發(fā)現(xiàn)D-二聚體對肝臟疾病引起的血液系統(tǒng)異常也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可對病情嚴重程度、并發(fā)癥等進行評估,尤其在肝硬化患者失代償期肝功能損傷的判斷中具有優(yōu)勢[7]。本文對88例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體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可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變化,在Child-Pugh分級中,A級、B級、C級之間呈遞增趨勢,且互相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由此可見,D-二聚體可作為肝硬化病情評估與分級的敏感指標,與國內相關研究基本一致[8]。D-二聚體水平越高,則說明患者的血液系統(tǒng)變化越大,凝血與纖溶功能越活躍,可作為判斷纖溶亢進和血液高凝的標志性指標。
D-二聚體對肝臟損害程度較為敏感,其在血漿中的含量也隨著患者的病情改善而減少,可作為療效評估指標。本文結果中顯示,治療前患者的D-二聚體含量明顯高于治療后,可見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肝功能有所恢復,D-二聚體含量隨之降低。此外,D-二聚體也可作為肝硬化相關并發(fā)癥的評估與觀察指標,本文結果中,合并腹水或門靜脈栓的患者的D-二聚體含量高于無腹水或門靜脈栓的患者,可見該指標可反映患者的腹水、門靜脈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該指標在血漿中含量下降,則說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治療有效,若含量升高,則需加強病情觀察與預防。隨著肝硬化病情的發(fā)展,肝組織損傷面積加大,各類并發(fā)癥出現(xiàn),腹水與門靜脈栓是是其中較為常見的類型。腹水對于纖溶亢進具有促進作用,可與血漿之間存在纖溶蛋白互換,腹水進入血液中,加重了異常纖溶的發(fā)生,且腹水可導致腸道菌群移位,加重患者病情,進一步導致D-二聚體的異常升高[8]。而門靜脈栓與門靜脈高壓可引起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是導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凝血功能與抗凝功能紊亂情況下,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D-二聚體含量提升,發(fā)生血栓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幅增加。由此可見,在肝硬化治療時,需注意關注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出現(xiàn)異常升高時應警惕門靜脈栓、腹水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積極采取預防與處理措施,降低治療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D-二聚體的檢驗結果與肝硬化病情變化具有相關性,通過檢驗該指標水平變化,可對患者病情進展、治療效果、并發(fā)癥情況等進行評估與判斷,對治療工作與預后效果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