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也爾·木里達西
摘 要: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在古典詩詞和古典舞蹈上也擁有濃厚的底蘊。其中詩詞為靜態(tài),舞蹈為動態(tài),但在意境和情境上卻有相似相通之處,而想要真正的理解并體會兩者的意境,首先則需要對其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古典詩詞的靜為舞蹈動力源,進而實現(xiàn)情感與表現(xiàn)的交融。
關鍵詞:古典詩詞;古典舞蹈;情境交融
首先,中國古典詩詞包含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每一種經(jīng)典的古詩詞都包含了當時的歷史被動、政治文化、作者經(jīng)歷等,而古典舞蹈又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因此想要實現(xiàn)兩者情境上的交融,則需要對相應的歷史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同時把個人的情感帶入其中,體會古典詩詞和古典舞蹈中所描繪的情境。
一、中國古典詩詞與古典舞意境的情境交融的要素
(一)古典詩詞的意境表現(xiàn)
無論是中國古詩詞或其文體,都存在意境這一概念,很多創(chuàng)作者在詩詞之中會不自禁的帶入自己個人的情感和風格,包括對具體物體的描寫和形容等,從中可以體會到創(chuàng)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與思想,其中對具體事物的描寫就是意境的體現(xiàn),而所有意境組合在一起則成了一首古詩詞的情境。這些情境的再現(xiàn)需要人們發(fā)揮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而古典舞蹈則是一種直觀的表現(xiàn),因此古詩詞與古典舞蹈的融合則需要以意境為中心。
首先,意境和情境是中國古典詩詞中較獨特的部分,具有較濃厚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元素,在學習、理解和體會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原文中的內容,然后再結合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的經(jīng)歷、性格、思想和文學修養(yǎng)等方面去體會其中的意境。而怎樣將其意境與古典舞蹈的意境相融合,從而相輔相成,產(chǎn)生獨特的表現(xiàn)則成為了主要問題。從此可以看出,理解和體會中國古詩詞意境是困難的,而與古典舞蹈的融合則是難上加難,這需要一方面擁有較強的賞析古詩詞的能力與古典舞蹈的能力。雖然兩者從意境、情境方面來看有共通之處,但從學習、理解和賞析方面來看則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初期應先以具有代表性的古詩詞為切入點,并且作者不應過多,然后選擇同一時期較盛行的舞蹈,對兩者意境上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相同和不同之處,最后再嘗試逐漸的融合兩者的情境,從而保障融合效果。
其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相同詞牌名的詞字數(shù)和語句是相同的,這就體現(xiàn)了古詩詞的文字美和作者的文筆美。從文字的表現(xiàn)形式上上來看,古詩詞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排列規(guī)矩,例如:“虞美人”,各句的字數(shù)數(shù)分別為7.5. 7.9. 7.5. 7.9,這種排列的方式錯落有致,使內容上更具韻味與美感。而利用此類字數(shù)和排列上的變化規(guī)律,則可與古典舞蹈中的節(jié)奏、音律、動作等規(guī)律相融合。借由發(fā)現(xiàn)此種較明顯的相似之處,則更加便于兩者之間較隱晦的情境融合。
(二)深入挖掘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
每一首經(jīng)典的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都有著極具特色的背景故事,包括:當時的歷史文化、政治背景、作者個人經(jīng)歷等,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古詩詞的風格、內容才會多種多樣,因此想要體會中國古詩詞的意境,并與古典舞蹈相融合,第一步要先去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
以《虞美人》為例子,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任國君,在經(jīng)歷了城破國亡的經(jīng)歷后,其書法、音律都有較高的成就,而文學領域成就最高。李煜的詞作語句清麗,具有花間派詞人的特征,在詩詞中展現(xiàn)了獨特的個人文化,并融合了自己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歷,從而為詩詞的賞析帶來了獨特的意境。在亡國以后,李煜詩詞中的憂愁更加的明顯,具有深遠的意境和極具感染力的情境。如:“問君能有幾多愁”,雖然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愁”,但卻沒有李煜的經(jīng)歷,因此難以體會其感受,因此只能通過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制度,不斷的去嘗試體會落難皇帝的情境。
從藝術角度上來看,很多古詩詞和古典舞蹈都有其核心元素,古詩詞往往是體現(xiàn)在一句話或一個字詞上,如“虞美人”中的“愁”字?!俺睢辈粏慰梢猿蔀樾蕾p這一詞的核心,也可以是古典舞蹈的核心。首先,以“愁”為中心描繪了春花、明月、春水等多種景象,從多個方面創(chuàng)造出凄涼憂苦的情境。其次,詞中又通過使用象征、對比、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這也間接體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和風格。如:詞中第一句采用了設問的手法,最后又引出結尾的憂愁感。之后的“雕欄玉砌”和“朱顏改”則是將現(xiàn)實中作者的滄桑輾轉與自然界的永恒進行對比,表達出詩人悲愁的心理活動。這里需要注意一點,該詞的“愁”是作者的藝術代表。通常亡國會給人帶來“恨”意,而作者卻更多的“愁”,因此在同古典舞蹈的情境融合中,則需要以“綿長”“柔弱”元素為主,避免其中含有過多的“強烈”性元素。
二、通過賞析將中國古詩詞與古典舞意境的情境融合
(一)兩者之間的韻律融合
要想準確的發(fā)現(xiàn)并體會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并將其與古典舞意境相融合需,先要要把古詩詞的音、形、意聯(lián)系在一起,缺少任何一個元素都會賞析過程缺少詩詞原有的神韻,從而為同古典舞蹈意境的融合帶來阻礙。首先,應先翻譯古詩詞的韻律。從文字上賞析,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古詩多數(shù)以七言和五言為主,而經(jīng)典的古詩詞更是在文字上做到了對仗和押韻,字數(shù)方面亦有一定的規(guī)范。其中,詞則有些許差異,其可以換韻,在押韻要求方面較自由和寬松,但也需要以雙行押韻為主。然后,以此韻律為主導,發(fā)掘與其相近的古典舞蹈,再以內容為核心,與家國天下相關的古詩詞則需要配合相應的古典舞蹈,避免古詩詞與古典舞只是節(jié)奏和韻律相同,從而出現(xiàn)情詩詞與家國類舞蹈相融合的錯誤現(xiàn)象。相悖的古詩詞與古典舞蹈,即便會引起相近的情感和心理活動,但因為內容不同,無法真正實現(xiàn)情境上的融合。
中國古典舞蹈的意境美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形態(tài)美,二動態(tài)美,三和諧美。首先,形態(tài)美可分為三類,即:舞蹈體態(tài)、姿態(tài)動作、動作銜接。實際中通過舞蹈過程中的仰身、俯身、翻轉等動作來表現(xiàn),這對于舞蹈表演者的動作、線條和神態(tài)都有較高要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古典舞蹈蘊含著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因此,想要提升古典舞蹈的形態(tài)美,則可融合古詩詞的文化內涵,以此提升美的程度。其次,動態(tài)美。動態(tài)上的美可以強化表演者所塑造的意境與情境,而同古典詩詞的融合則實現(xiàn)了動靜共存。通過形象而優(yōu)美的肢體語言與神情狀態(tài),將古典舞的意境充分發(fā)揮出來,突出古典舞蹈的文化氣息,而與古詩詞融合后,則可真正把舞蹈動作中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展現(xiàn)古典舞的魅力。這就特別需要舞蹈表演者強化舞動動作之間的流暢性,同時有外至內的表現(xiàn)出古詩詞的文化感染力。最后,和諧美。中國古典舞蹈身法中的和諧美是指韻律的流暢,肢體動作的快慢、緩急、強弱和停頓都要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此前提下,想要與古詩詞進行融合,則需要對古詩詞中多描寫的“動態(tài)”場景進行深入的了解,包括:當時古人的言行舉止和風俗習慣,以此保障兩者的融合效果。
(二)利用翻譯融合中國古詩詞與中國古典舞意境
很多中國古典舞都是由古詩詞改編而成,因此在融合兩者時可借由對古詩詞的詳細翻譯,來對照古典舞蹈。例如:《木蘭辭》,詩詞中描繪了一個具體的人物-花木蘭,其中包含了花木蘭的生活狀態(tài)和個人特色,而在與《木蘭歸》舞蹈相融合的過程中,則不能只是把花木蘭當做一個離家多年現(xiàn)在回歸故鄉(xiāng)的故事,還要結合花木蘭本身的人物特征。從開篇可以看出,花木蘭同多數(shù)古典女子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一“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花木蘭對父親年邁的身體無法參軍一事感到憂慮;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熟悉參軍的相關準備工作。而在最后將士并不知曉花木蘭是女兒身,則可以看出其行軍作戰(zhàn)過程中同男子無任何區(qū)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男子,但在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不聞爺娘喚女聲”,又可看出作為女兒身對家人的深沉思念,此種情境與古代多數(shù)女子想不同,因此在于《木蘭歸》一舞的意境融合過程中,則需要先對文中所描寫的花木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利用古詩詞強化古典舞蹈的動態(tài)情境
(一)充分利用古詩詞的動態(tài)元素
表面上來看中國古詩詞屬于靜態(tài),而古典舞蹈屬于動態(tài),但借由古詩詞依然可以強化舞蹈中的動態(tài)性意境。首先,中國古典舞蹈和中國武術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很多古典舞蹈的動作都是由武術和格斗動作演變而來,而縱觀世界,也有很多戰(zhàn)舞與古代的戰(zhàn)爭密不可分。其次,在肢體動作和身體素質上來看,古典舞蹈與武術亦有共同之處,其中欲放先收、欲左先右、動靜相依、剛柔并濟的風格兩者皆有之。在此基礎上,則可與相關內容的古詩詞進行融合,利用人們較熟悉的古詩詞則可以令舞蹈表演更加的具有代入感。
例如:李白的《俠客行》。通常,古典舞蹈的表演展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武術類的古典舞蹈通常讓人難以理解,特別是其中的動作要領,很多人難以體會。舞蹈表演者身體協(xié)調性較好,因此融入武術動作掌握也較容易,在此過程中與古詩《俠客行》相融合,則為舞蹈表演增添了更強更豐富的意境。同時,這首古詩體現(xiàn)了作者李白對俠客的向往與贊揚,古典舞蹈與其的融合在一起程度上也令自身的表演增添了文化氣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中國古詩詞與古典舞蹈的個性化表現(xiàn)
無論是中國的古詩詞或古典舞蹈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化特色。雖然在古詩詞和古典舞蹈領域中,把兩者分為了幾大類別,但不同的作者其詩詞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方式、內容都有角獨特的風格。而中國古典舞蹈,最初是古代的皇親國戚的一種主要娛樂方式,經(jīng)過幾千年的時間,同不同文化融合后演變而成,當中包含了戲曲、武術等相關元素,擁有豐富多樣的內容。中國古典舞蹈在表演過程中,除呼吸的調節(jié),技巧的掌握外,表演者要通過神態(tài)和體態(tài)將東方的剛與柔整體表現(xiàn)而出,但神態(tài)和體態(tài)即便經(jīng)過千錘百煉,但仍然會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在這一點上,古詩詞與古典舞蹈具有相同之處。
人們無論是在接受中國古詩詞和古典舞蹈的教育教學中或自主學習過程中,內容很大程度上都非常相似,而因為個人性格的不同最終的表現(xiàn)和融合效果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差別。因此,在兩者情境融合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個性化元素的運用,避免盲目的復制和模仿。針對這一點,則可個人喜好和特色選擇相符的古詩詞和古典舞蹈,而兩者內容多樣,可全面滿足不同性格特征人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可按照古詩詞和古典舞蹈的難易程度分為有步驟的融合,以由簡至繁、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兩者完美的融合。
(三)“我身”的意境凸顯
古典舞是中國藝術領域的典型,而意境只由表演者的“我身”所體現(xiàn)的對象。通過分析中國古典舞的我身化意境,當“我身”可以同舞蹈情境處于交融的狀態(tài)中,就創(chuàng)造了感染觀眾的藝術環(huán)境。為了塑造“我身”在舞蹈表演中的感染力,則可以借用古詩詞來提高內涵,突出“我身”的舞蹈意境。以唐詩為例子,早中期的唐朝處于強盛階段,因此詩句中往往透露著豪放、豪邁之意,而晚唐則是衰弱的階段,古詩中則更多的是哀傷之意。因此,無論是練習中、編排中或表演中,都應根據(jù)“我身”的需求選擇適合的古詩詞進行融合,包括:舞蹈需求、角色需求和個人能力等。而在舞劇的表演中,則可融入與人物相關的古詩詞來強化“我身”所表達的意境,通過融入人們較熟悉的古詩詞,拉近舞蹈與其之間的距離,把觀眾帶入到舞蹈的情境中。
(四)利用古詩詞突出人物表現(xiàn)力
在中國古典舞蹈中會有很多古代人物,這些古代人物雖然被人們所熟知,但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往往會與之相沖突,這是因為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方式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外在形象和內在都有一定的差異,針對這一點,則可利用古詩詞來強化人物的表現(xiàn)力。例如:由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創(chuàng)作的大型舞劇《銅雀伎》,其中的曹操被眾人所熟知,在這里則可適當融合其所著的古詩詞來加深對觀眾的吸引力。但在運用此類方法時需要注意一點,這些人物所著的古詩詞,往往會因為個人早年、中年和晚年的經(jīng)歷在風格和內容上出現(xiàn)變化,因此在舞蹈中融入此類古詩詞的元素,需要選擇相匹配的內容。其次,則是選擇的古詩詞不需要融入全部,亦可以選擇最為眾人所熟知的幾句,以此凸顯人物的表現(xiàn)力。
四、結語
中國古詩詞與古典舞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在情境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格調一致,避免古詩詞中所贊揚的人物或事跡與古典舞中所批評的人與物相沖突、矛盾,以此保障融合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月怡.淺談將中國古詩詞文化融入舞蹈教學之思考[J].戲劇之家.2018年13期
[2]陳慧仙.淺析古詩詞中的典型意象[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3期
[3]華彧鶴.中國古典舞作品與詩詞意境的文化交流[J].音樂生活.2017年01期
[4]鄧捷.中國古典舞蹈藝術精神探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5]杜慶海.淺談中國古典舞蹈的藝術特征[J].黃河之聲.2017年19期.
*此文章屬于新疆藝術學院2018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專項青年項目《中國古典舞表演形象塑造之詩詞牽引》的成果。項目編號為:2018XYZXQN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