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進行了“水稻健康栽培與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實行科學肥水管理,能發(fā)揮水稻自身健康優(yōu)勢,改善田間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實行燈誘、性誘相結合,能大幅度降低害蟲發(fā)生基數,降低害蟲發(fā)生程度,為農藥減量使用奠定基礎;通過稻鴨共生科學種養(yǎng),能有效控制部分生物災害(如雜草、稻飛虱等),減少農藥化肥投入,提高水稻綜合生產效益;通過準確測報,有針對性地實行有害生物統防統治和關鍵階段病蟲害總體防治,能對有害生物進行精準防控,從而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效果達到87.6-96.1%。試驗示范區(qū),全季用藥次數下降25%,每667m2農藥商品量減少48g,下降23.7%;每667m2農藥純品減少9.9g,下降17.5%;用藥成本下降14.1%。試驗示范區(qū),稻谷增產3.2%;每667m2純增收益91.9元,增效17.1%。稻鴨共生區(qū),每667m2種養(yǎng)效益比非種養(yǎng)區(qū)增收338元,比對照農戶增收429.9元。同時,生態(tài)效益十分顯著。
關鍵詞:水稻;健康;栽培;農藥;減量;控害
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220萬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區(qū)。該地區(qū)處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利于水稻生長,同時,也適宜于多種病蟲草害發(fā)生。為確保水稻安全生產,控制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危害,水稻生產過程中常需要多次、大劑量使用農藥,使得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還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稻米質量安全構成威脅,減少農藥使用量、實現水稻綠色生產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1]。為此,作者進行了“水稻健康栽培與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研究”,通過精心組織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1.試驗示范區(qū)的基本概況
試驗示范區(qū)安排在安徽省肥西縣豐樂鎮(zhèn)生產基地,水稻種植面積213.3hm2。該基地溝渠配套,排灌方便,水稻采取直播和移栽兩種方式。選擇相臨同一生態(tài)類型同品種農戶病蟲草害自行防治水稻田做對照。
試驗示范區(qū)和對照區(qū)主要有害生物的發(fā)生概況:
1.1 稻田雜草
直播田重于移栽田,對照區(qū)發(fā)生程度達4級(中等偏重)。主要雜草種類是稗草、千金子、馬唐、雙穗雀稗、碎米知風草、節(jié)節(jié)菜、丁香蓼、水竹葉、瓜皮草、鴨舌草、水花生、水莧、鱧腸、野慈姑、雨久花、澤瀉、陌上菜、異型莎草、水莎草、螢藺等。
1.2 主要病害
以紋枯病發(fā)生最普遍,對照區(qū)發(fā)生程度達4級,稻曲病、稻瘟病、胡麻葉斑病等零星發(fā)生,病害總體發(fā)生程度達3級(中等)。
1.3 主要害蟲
總體達2-3級(偏輕至中等程度),發(fā)生的主要害蟲是二化螟、大螟、稻薊馬、灰飛虱、“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
2.試驗示范區(qū)開展的主要技術工作
2.1選用抗性優(yōu)質品種
針對當地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和規(guī)律,選用抗性較強、品質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豐兩優(yōu)6號等。
2.2實施健身栽培措施
2.2.1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qū)全面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基肥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的用量由原來的每667m235kg,下調到25 kg;分蘗期追肥由原來的每667m2用尿素15kg,下調到10kg。同時,選擇13.3 hm2使用有機肥全量替代化肥。
2.2.2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
2.2.3科學水漿管理。示范區(qū)根據水稻需水規(guī)律進行水漿管理。實行濕潤灌溉和分蘗末期烤田,發(fā)揮栽培措施的控害(紋枯病、稻飛虱等)作用。示范區(qū)在主害代螟蟲化蛹之前降低田間水位,化蛹高峰期適度灌深水(淹沒羽化孔)一周,以水滅蛹。濕潤封閉除草。
2.3適時開展化學除草
2.3.1直播田化學除草
播后芽前,選用40%芐嘧·丙草胺(直播青),每667m260g,對水30kg噴霧,進行封閉除草。藥后5-7天內保持土壤濕潤。
2.3.2移栽田化學除草
于栽后5-7天,每667m2選用30%乙·芐(野老),每667m220g,拌尿素均勻撒施。
2.4試驗示范區(qū)利用二化螟性誘劑誘殺成蟲
采用的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示范區(qū)共安裝二化螟性誘劑320只。
2.5試驗示范區(qū)使用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害蟲
示范區(qū)按40畝1盞燈的標準,共安裝太陽能殺蟲燈80盞,誘殺二化螟、大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成蟲,降低田間卵量和蟲量。
2.6示范稻鴨共育技術
按每667m2放鴨10只(麻鴨)標準,試驗示范區(qū)示范稻鴨共育治蟲控草技術面積13.3 hm2。雛鴨于分蘗初期下田,水稻灌漿期出田。
2.7科學用藥技術
2.7.1稻田嚴禁使用菊酯類農藥和高毒、高殘留農藥。
2.7.2水稻病蟲防治關口前移,實行藥劑浸種。
2.7.3依據防治指標,推行水稻病蟲害總體防治技術(表1)
試驗示范區(qū)開展2次病蟲害總體用藥防治,第一次以螟蟲、紋枯病、“兩遷”害蟲為主治對象,第二次在破口前5-7天以水稻“三蟲兩病”(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曲?。橹髦螌ο蟆?/p>
2.7.4使用植保無人直升機施藥
試驗示范區(qū)第一次總體防治采用植保無人直升機施藥,實行病蟲害專業(yè)化統防統治,提高施藥效率和防治效益[2]。
3 對照區(qū)采取的主要措施
對照區(qū)為有代表性的農戶習慣性自管區(qū),基肥每667m2用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40kg,追肥每667m2用尿素15kg;田間一直保持水層。實行化學除草;防治病蟲害共用藥3次:第一次每667m2用藥100g,農藥成本32.8元;第二次每667m2用藥70g,農藥成本29.5元;第三次防治稻飛虱每畝用藥20g,農藥成本8元。
4 健康栽培與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實施結果與效益分析
4.1病蟲草害防控效果
4.1.1雜草防除效果(表2)
4.1.1.1直播稻田:防除效果達96.3%。
4.1.1.2稻鴨共育田:雜草防除效果達99.0%。
4.1.1.3移栽稻田:雜草防除效果達90.5%。
4.1.2主要病蟲害防治效果
4.1.2.1誘蟲燈的殺蟲效果
據8月30日收蟲調查,28日和29日平均單燈單晚誘蟲153頭,其中稻縱卷葉螟16頭,稻飛虱29頭,“兩遷”害蟲占 29.4%。
4.1.2.2主要病蟲害各階段防治效果(表3)
4.2稻田天敵發(fā)生種類與數量
農戶自防區(qū)(對照區(qū))同期平均天敵數量2.7-4.7頭/盆。
4.3防治病蟲草害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增減情況(以豐兩優(yōu)6號直播稻為樣本)
試驗示范區(qū),全季共用藥3次,即①6月10-12日進行化學除草,用藥品種為40%芐嘧·丙草胺(直播青),每667m2用量為60g;②7月15-20日第一次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用藥種類如表1,每667m2用量70g;③8月4-9日進行第二次病蟲害綜合防治,用藥種類如表1,每667m2用量70g。與對照(農戶自管田)相比,全季用藥次數減少1次,下降25%;農藥商品量每667m2減少48g,下降23.7%;折合農藥純品每667m2減少9.9 g,下降17.5%;每667m2用藥成本減少11.3元,下降14.1%。
4.4產量與綜合經濟效益分析
經理論測產,項目區(qū)水稻667m2產量為636.6kg,比對照區(qū)(農戶自管田)高19.7kg,增產3.2%;扣除生產費用(用種費、用藥費、用肥費、用水用電費、機收費、人工管理費、土地租金),試驗示范區(qū)每667m2稻谷純收益630.8元,比對照增收91.9元,增效17.1%。
4.5稻鴨共生效益分析
13.3 hm2稻鴨共生區(qū),水稻667m2產量為592.4kg,每667m2水稻純收益548.8元,養(yǎng)鴨效益420元,每667m2種養(yǎng)效益合計968.8元,比非種養(yǎng)區(qū)667m2增收338元,比對照農戶667m2增效429.9元。
5 試驗研究初步結論
5.1本試驗示范研究采取的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配套防控措施切實可行
5.1.1試驗示范區(qū)通過選用抗性品種,實行科學肥水管理,發(fā)揮作物自身優(yōu)勢,改善了田間生育環(huán)境;實行燈誘、性誘相結合,大幅度降低害蟲發(fā)生基數,減輕了害蟲發(fā)生程度,為農藥減量使用奠定了基礎。
5.1.2通過準確測報,有針對性地實行有害生物統防統治和關鍵階段病蟲害總體防治,能對有害生物進行精準防控,在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的同時,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害得到高效控制,防治效果達到87.6-96.1%。
5.1.3試驗示范區(qū)探索的稻鴨共生健康種養(yǎng)模式,能有效控制部分生物災害(如雜草、稻飛虱等),對減少農藥化肥投入,提高水稻綜合生產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5.2農藥減量增效顯著
試驗示范區(qū),全季用藥次數下降25%;每667m2農藥商品量減少48g,下降23.7%;每667m2農藥純品減少9.9 g,下降17.5%;每667m2用藥成本下降14.1%。
試驗示范區(qū),稻谷增產3.2%;每667m2純增收益91.9元,增效17.1%。
稻鴨共生區(qū),每667m2種養(yǎng)效益968.8元,比非種養(yǎng)區(qū)667m2增收338元,比對照農戶667m2增收429.9元。
5.3生態(tài)效益明顯
試驗示范區(qū)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并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稻田天敵種類豐富,種群相對穩(wěn)定,如草間小黑蛛、擬水狼蛛、擬環(huán)紋狼蛛、卵腹肖蛸、八點球腹蛛、三突花蛛、盜蛛、粽管巢蛛、擬步甲、青翅蟻形隱翅蟲等稻田重要天敵在7-8月每盆達6.3-8頭,比農戶自行用藥區(qū)高40-50%,生態(tài)效益明顯。
參考文獻
[1]張益彬,杜永林,蘇祖芳.無公害優(yōu)質稻米生產[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
[2]董雪娟,許中懷,劉慧強.小型植保無人機在水稻全程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4(增刊):47-48.
作者簡介:
李方敏(1981-)男,漢,安徽淮南,職務:副總經理,助理農藝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單位:安徽輝隆瑞美福農化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