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玲
摘要:新四軍鐵軍精神凝聚了中國共產黨的黨魂、中華民族魂和人民軍隊的軍魂,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新四軍鐵軍精神的豐富內涵應以新四軍八年抗戰(zhàn)的歷史為研究對象,在八年的抗戰(zhàn)中,新四軍帶領人民形成了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和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的鐵軍精神。
關鍵詞:新四軍;鐵軍精神;深刻內涵
引言:
2018年1月,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1]初心使命是每一名共產黨員的永恒課題,新時期實現(xiàn)初心使命要繼續(xù)弘揚革命精神,鐵軍精神作為抗戰(zhàn)時期形成的寶貴革命精神,不僅是皖南地區(qū)寶貴的革命精神資源,更是中國革命精神鏈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在長期的斗爭實踐當中,新四軍帶領人民群眾形成了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和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的鐵軍精神。
一、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
抗戰(zhàn)時期的新四軍在任何時期都堅定黨的領導。不管是從新四軍的組建,還是指揮部隊挺進華中腹地,從最初堅持敵后抗戰(zhàn)還是在戰(zhàn)略相持階段結束后實施全面反攻,這支部隊一直都是跟隨黨的步伐,從未動搖過鐵的信念。
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國共被迫進行了第二次合作,在多次磋商之下國民黨終于同意將南方八省的游擊隊伍整編為一個軍,但是就軍長人選的設定遲遲不下。后來在陳誠的力薦下,國民黨沒有和中共中央協(xié)商就內定了人選,由葉挺擔任新四軍的軍長,并且將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qū)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針對葉挺任命為新四軍軍長的問題,中共中央對此頗有疑慮,為了打消黨中央的疑慮,葉挺千里迢迢奔赴延安,當即表示:“今后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到底”[2]。黨中央詢問他是否有恢復黨籍的意向時,考慮到日后要和國民黨當局打交道,葉挺保證“表示在黨的組織外,但愿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sub>[3]軍長葉挺雖然不是中國共產黨員,但是從新四軍組建之初擔任軍長、在皖南的指揮作戰(zhàn)、皖南事變后被無理扣押囚禁,始終沒有背叛黨背叛人民,可以說他的行為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應該有的行為。同時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中共中央不僅成立了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建立健全黨的各級組織領導機構。在皖南事變發(fā)生之后重建的新四軍軍部也提出“黨在本軍的領導,就是本軍特質的表現(xiàn)”。[4]正是因為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才能讓敵人聞風喪膽,堅持革命到最后。
二、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
羅伊斯說:“在一定程度上說,意志力是指人們體內一切的精神生活,就是它指引著人們做出了各種行為?!?sub>[5]新四軍戰(zhàn)士們正是在這種意志力的指引下才爆發(fā)無盡的潛能,才能在抗日的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不怕犧牲,才能在監(jiān)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不畏強暴,誓死抗爭,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鐵的意志力是鐵軍精神能夠產生的內生動力。
鐵的意志的形成與新四軍艱險艱難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在新四軍挺進華中之后,一直都是在敵偽頑非常復雜的夾擊中頑強斗爭,雖然在如此艱難危險的環(huán)境中,新四軍仍然靠著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先后對日偽軍作戰(zhàn)2.46萬余次,斃傷日偽軍近30萬余人,反頑作戰(zhàn)3200多次,斃傷頑軍官兵14.3萬余人,新四軍以自身傷亡8.9萬余人代價堅持了華中根據(jù)地,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最英勇的犧牲。其中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為掩護部隊主力、地方黨委和群眾安全轉移,連續(xù)打退具有優(yōu)勢裝備的日偽軍1600余人5次沖鋒,殲滅日偽軍170余人,最終因為彈盡糧絕直至全部壯烈犧牲。像這樣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自我的戰(zhàn)役數(shù)不勝數(shù),可以說,正是新四軍英勇果敢、不怕犧牲的鋼鐵意志,才讓日本帝國主義聞風喪膽,連侵華日軍總參謀長板恒征四郎也不得不承認,共產黨軍隊是“日本敵人中最頑強最危險者”。
三、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
偉大的胸懷從來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品質,特別是在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新四軍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國民黨視為友黨友軍,號召國共兩黨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這個過程中,國民黨政府及軍隊中的頑固派卻對新四軍百般刁難,在新四軍的行軍途中千方百計地進行阻撓、扣留和暗害,經常不間斷地挑起軍事摩擦,但是新四軍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顧全大局,相忍為國,體現(xiàn)出博大的胸懷。即使在皖南事變發(fā)生之后,新四軍仍然是以德報怨,顧全大局,相忍為國,可見新四軍就是這樣一支為了民族和人民利益做到顧全大局的軍隊,正是新四軍這些為國家忍辱、為民族負重的舉動,贏得了人民的信任,社會各界進步人士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擴大了新四軍在社會上的政治影響力。
四、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
新四軍十分強調“團結就是力量”,要求全軍指戰(zhàn)員“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同患難共甘苦,造成鐵一般的戰(zhàn)斗力。”[6]抗戰(zhàn)時期,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國家面臨生死存亡,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人民、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只有筑起堅固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能將抗戰(zhàn)堅持到底。中國共產黨在助力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們黨的真誠和真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行列,以各種方式支持新四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更有甚者,很多人穿越重重障礙冒死參加新四軍,可以說,抗戰(zhàn)的勝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將友黨友軍、各界愛國人士、中間勢力和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去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才取得的勝利。
五、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
作風形容為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態(tài)度或者行為,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受到生活環(huán)境、社會實踐的影響。新四軍形成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更是離不開他們周圍生活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不僅是艱險的更是艱苦的,不僅缺衣少食、彈藥稀缺,就連冬天用來御寒的衣物都沒有。正如項英同志所說,“我們新四軍是不畏任何困難的,只要能戰(zhàn)勝敵人,任何苦都要吃,任何勞都要賴,艱苦奮斗是我們鍛造的偉大傳統(tǒng)精神”。[7]在武器、經費和后勤保障都很困難的情況下,新四軍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辦起了織布廠、蠟燭廠和印刷所,籌建了修械所,修復槍支,制造刺刀和手榴彈、地雷等武器。同時動員老百姓開展大生產運動,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基礎,才能動員人民,組織群眾,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而奪取抗戰(zhàn)的勝利。
六、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
項英指出:“軍隊戰(zhàn)勝敵人,主要的不決定武器的優(yōu)良,而決定于軍隊的英勇犧牲,勇敢善戰(zhàn),團結民眾,上下齊心,尤須有鐵的紀律?!?sub>[8]強調嚴明的紀律是先進政黨的本質所在。1938年6月,新四軍軍部在行軍途中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頒布實施了《新四軍十條軍規(guī)》,并制定了新的“三大紀律、六項要求和十項注意”。新四軍還頒布實施《新四軍擁政愛民十大公約》、《新四軍財經人員十項守則》、《新四軍經濟制度》等制度。新四軍不僅通過制度進行紀律建設,在平時的生活中,新四軍也規(guī)范每一個黨員的行為,每一名黨員即使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寧可自己多吃苦,也決不侵占一點群眾利益。正是這些鐵的紀律,才助力我們黨在殘酷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并且不斷發(fā)展壯大,才保證了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在革命中收獲了民心,在挫折和失敗中重新奮起,直到抗戰(zhàn)的勝利。
抗戰(zhàn)的烽煙早已散盡,但是新四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鑄就的鐵軍精神并沒有過時,依然熠熠生輝,像金子一樣永放光芒。進入新時代,每一名中國共產黨員要繼續(xù)弘揚鐵軍精神,自覺踐行鐵軍精神,以鐵的精神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攻堅克難,奮力拼搏,銳意進取,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偉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1/05/content_5253681.htm.2018-01-05.
[2]中共惠陽地委黨史辦公室編.葉挺研究史料[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4]李發(fā)紅.傳承鐵軍精神自覺踐行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
[EB/OL].http://tiejunmedia.com/article/details/id/861.html.2014-04-01.
[5][美]弗蘭克·錢寧·哈德克.超級意志力訓練手冊[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3.
[6][7]李秋華,莊永菁.從《新四軍軍歌》看鐵軍精神[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7,(6):16-17.
[8]解放軍歷史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新四軍·文獻(1)[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基金項目:2019年安徽省宣城市黨校系統(tǒng)課題“從紅船精神到鐵軍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XCDXKT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