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榮
摘要:近來,網劇《都挺好》作為一部家庭倫理劇意外爆紅網絡,其內容集所有原生家庭問題及原生家庭對子女影響問題的大成,如原家庭關系失衡導致子女婚姻對原生家庭的復刻、代際親子傳承的不良影響等。對劇中安排的中式“完美”大結局,部分網民不接受,認為本劇應該將劇名改為“都不好”,更有少數人極端地認為應當將其改為“都得死”。網民的發(fā)聲從側面反映,這部家庭倫理劇折射出來的倫理困境難以走向妥善解決。在本文看來,造成這種倫理困境的根源在于家庭正義的缺失。
關鍵詞:家庭正義;家庭的愛
一、《都挺好》人物形象呈現分析
(一)原生家庭以“家”和“家庭”為質量分界點,作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有“家”的地方不一定有“家庭”?!凹摇保╤ome)主要是一個地理和私有權概念,通常作為“房子”的代名詞而存在。而“家庭”(family)則是一個以夫妻關系為核心構成的人際關系系統(tǒng),是一個基本的倫理實體,“具有直接影響到家庭成員的個體情感表達、行為模式、依戀風格以及親密關系等能力”。[1]有些原生家庭能處在“家庭”的地位,有些卻不能。作為“家庭”意義而存在的原生家庭以“家庭的愛”為維系紐帶,這里“家庭的愛”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原本的血緣和利益主體通過“恩愛”(夫妻關系)、“關愛(父母養(yǎng)育)”、“互愛(子女之間)”和“敬愛(子女贍養(yǎng))”平衡維系。在接下來要討論的《都挺好》一劇中,顯然不具備這般“家庭的愛”。
(二)《都挺好》是一部全面的涵蓋原生家庭對成員自身及其子女產生的影響的電視劇。整部劇以一個在家庭中處在集權地位的關鍵人物---蘇母的離世為起調,蘇母離世后,家庭原有的畸形平衡被改變,家庭成員地位面臨重新分配的尷尬境地。蘇家父親飾演的角色代體現了現實中一部分“啃小族”老人的“無賴”狀態(tài);其二,大兒子及其家庭關系---對原生家庭的當代版復刻。大兒子是重男輕女思想下的家庭利益最大獲得者,也是父母既有生活方式的時代繼承者。從小在母親不斷壓榨其他兄弟姐妹的生存資源供給自己所有需求的狀態(tài)下形成了大家主一般的高人一等的心里默認,這種心理默認直接體現在其之后的新家庭關系中;其三,二兒子及其婚姻關系---啃老族及家庭暴力的延續(xù)者。二兒子是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呵護下的巨嬰,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受益者;其四,小女兒---失衡的犧牲者。她處在家庭地位結構的最底端,一出生就游離在父母寵愛之外,在兄弟姐妹的結構中也從未得到過溫情,兄妹三人靠血緣關系維系著最熟悉的陌生人結構。她是一個“家”的桎梏的叛逃者。
二、產生倫理困境的原因
(一)從始至今,“正義”都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和不竭的理想。本文要論及的正義是休謨倫理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財產權為核心的,以自私為內在動力的人為的德。休謨從人的自私心和同情心以及財富的相對稀缺做論證,認為以財產權為核心的正義規(guī)則產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社會隨時都有土崩瓦解的危險,由是正義便應運而生。從原始的自然觀念出發(fā),正義作為主體道德基礎具有“人為性與脆弱性”[2]。我們將人性中的“自私”與“憐憫”和“人類協(xié)議”兩個方面拎出來看,“自私”作為人類的天性,是正義的原始動機。在休謨的理論體系中,情感是知覺中的反省印象,它在本質上是快樂或痛苦,這就意味著情感在對行為的影響上占據著主導作用。[3]自我的情感受習慣、想象、時間和空間等影響總是偏向自我并且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開放,“同情”作為一種情感紐帶使自我處在一種約束力中與他人進行情感溝通,進而形成社會性道德。但人性中的“同情”是有限的,不能僅憑同情心來約束自己,這時“人類協(xié)議”就很有必要了。由此可以看出“自私”、“同情”和“人類協(xié)議”兩部分在休謨的正義觀中與正義的關系:人性的“自私”是正義存在的前提和基礎,而人性的“同情”則為正義的執(zhí)行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人性中“同情”約束力的有限性,人們又必須根據共同利益感構建“人類協(xié)議”做正義的基礎,這兩部分共同作用保持平衡,發(fā)揮正義在維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作用。本文將適用于社會的正義觀小切口化引入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來分析《都挺好》中的原生家庭倫理困境。
(二)原因:
(1) 家庭正義缺失狀態(tài)下的家庭權力結構失衡。家庭地位結構的內在支撐是家庭權力分配,而家庭權力的平衡分配應該是家庭正義的一部分,這種平衡分配應該處在一種合理的家庭協(xié)議狀態(tài),此協(xié)議在維持家庭共同利益穩(wěn)定的基礎上合理的分布權力占有。此外,權利依托著權力,對權利享有權的剝奪,自然導致家庭內部矛盾沖突不斷。很顯然,在蘇家原生家庭中,作為源家庭權力持有者的蘇父蘇母本身就存在著權力占有結構失衡和權利分配不均的毛病。
(2) 家庭主導思想錯誤。配合蘇母集權式家庭地位的家庭統(tǒng)治思想是“重男輕女”思想。這種思想對家庭男性而言,蘇家是一個以“家庭”形象存在的倫理精神實體,而對女性來說,蘇家則是單純的地理概念。在這種重男輕女思想氛圍下長大的子女,如果后期沒有有效的自救方式獨立自己的人格,那么對原生家庭主導思想的部分繼承性,只會使家庭的倫理困境繼續(xù)維持。
(3) “家庭的愛”缺失。在本文看來,“家庭的愛”應該成為家庭協(xié)議的基礎,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優(yōu)質的原生家庭。前面將“家庭的愛”分為夫妻雙方的“恩愛”、夫妻對子女的“關愛”、子女之間的“互愛”和子女對父母的“敬愛”,首先,我們從電視劇中了解到蘇父蘇母的結合屬于互取所需,并不符合“恩愛”的條件;其次,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不均衡;再者是子女之間的“互愛”,在蘇家子女的“互愛”基礎極為淡薄;最后談及子女對父母的“敬愛”,因為家庭教育的畸形以及新家庭的組建等種種原因,在蘇家,“家庭的愛”基本上是處在缺位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向玉喬.《家庭倫理與家庭道德記憶》[J].載《倫理學研究》2019年第1期。
[2]王琳碧.《休謨正義觀》[J].載《廣角鏡》2016年底25期。
[3]休? 謨.《人性論》下卷[M],鄭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