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安部公房生于1924年,是戰(zhàn)后派代表作家。受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等西方現代派影響,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場面、奇怪的情節(jié)、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圖揭露社會的不合理性,探求解決問題的出路?!渡芭吠昝赖乇磉_了安部公房的存在主義思想,是日本戰(zhàn)后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之一。
安部在作品中設定了“砂穴”這一非現實的封閉空間,男主人公誤入其中,與“砂村”無形的制度不斷斗爭。人類迷失在穴外的世界,不斷地想從日常的束縛中逃離,在誤入新世界后,以前的情景再次出現,如美比烏斯環(huán)一樣不斷循環(huán)。安部以最直接的方式將這種無力感呈現在讀者眼前。男性尚且如此,作為弱者的女性所面臨的的困境更是可想而知。女主人公為了生存,早已順從“集團制度”開始了挖沙工作。該作品自問世以來,男主人公備受關注,而女主人公卻常被忽略。筆者希望探討這個異化空間中的女性形象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1 “砂女”的形象特點
筆者將從砂女對砂村和挖砂工作、男主人公的態(tài)度兩個方面分析女主人公的特點。
挖砂工作可以說是全文的主線,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砂女活著的意義就是挖砂,她對此十分執(zhí)著。當男主人公被砂村人民的勞動精神感動時,她解釋道:“是呵,我們村里提倡‘愛鄉(xiāng)精神哇……”(P.35)愛鄉(xiāng)精神對砂村人民來說如信仰一般,激發(fā)著村民的勞動積極性。正是因為這種共同體意識和歸屬感,當男人覺得挖砂工作過于殘酷勸女人逃亡時,招來對方的不滿。她說:“村子能有今天,都是我們這樣拼命清砂的結果喲……”(P.36)在砂女的意識里,自己的勞動是砂村成立的必要條件,并引以為傲。另外,女人的沉默也令人印象深刻。書中這樣描寫到:“女人的話題,范圍很窄??墒且坏┻M入她自己的生活圈子,馬上就會帶來令人刮目相看的活潑。”(P.33)女人對挖砂之外的事漠不關心。即使村里將劣質砂賣給工地,違反法律,她也無動于衷。面對殘酷的勞動,砂女不僅沉默不反抗,還視其為責任和義務,充滿自豪感。被愛鄉(xiāng)精神侵蝕和被集團意識同化的女人,淪為了砂村的勞動工具,無原則地屈服于現實,可見其被動和主體性喪失的特點。
砂女對男人的態(tài)度和挖砂工作不同,隨情節(jié)展開發(fā)生變化。起初,對男人的到來是喜悅的。因為有新的伙伴可以分擔工作,所以當村里人撤去砂穴中的繩梯時,她默許并成為了共犯。面對男人的質問、憤怒和斥責,她沒有絲毫辯解之意,沉默而順從。在一天的挖砂工作結束后,她也赤裸而睡,毫無防備。每天為了生存而不斷挖砂,女性特質被弱化,在男人面前,她忘了自己是女人的事實。
但在和男人相處的過程中,砂女心中的女性意識逐漸復蘇。她開始對城里的女人產生好奇心:“你說,城里的女人都很干凈吧?”(P.121)男人的到來某種程度上喚醒了女人的女性意識,她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從純粹的勞動工具中解放出來。但砂女這一問卻也把自己置于被動地位,美的標準由男人制定。不過日積月累,女人心中的女性意識也逐漸增強,直至爆發(fā)。在村民們無禮的要求下,砂女的羞恥心被激發(fā),對男人進行了強烈的反抗:
女人早已沒有躲避的心思。似乎有布帛撕裂的聲音響起,與此同時,集中了女人全身憤怒和重量的肩膀,狠命地朝男人的下腹撞了過去。男人一下子抱住膝蓋蹲了下來。女人壓上來,堅硬的拳頭交替砸在男人的臉上,看上去是慢悠悠的動作,但實際上,一拳一拳都帶有砸碎鹽巴似的濕潤的含蓄。(P.209)
從之前的順從、沉默到現在的強烈反抗,證明砂女具有反抗能力,只是缺乏反抗意識。然而即使被男人踐踏了尊嚴,之后又一如既往地生活。砂女的女性意識和主體性雖短暫覺醒,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她的反抗與事后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加突顯出其主體性的喪失。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女主人公順從、沉默、被動、主體性喪失的形象特點。
2 “砂女”的形象特點成因
砂女形象特點的成因與砂村、女主人公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男主人公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砂村”這一意象具有特殊寓意,隱喻當時的日本社會。為了從戰(zhàn)爭的廢墟中脫離,日本全力進行經濟復蘇建設。經濟高度成長,個人的聲音淹沒在社會建設的聲潮中。都市人口劇增、規(guī)模膨脹。現代化的大都市如同沙漠一般,人們迷失在其中,陷入強烈的不安。人宛如沙漠中的一粒沙子,存在感被弱化,成為生產線上整齊劃一的物。砂女正是這樣的一批人,受時代和環(huán)境的影響,個人的聲音消失在社會建設的潮流中,逐漸失去了主體性。在中,村民被“愛鄉(xiāng)精神”侵蝕。所謂“愛鄉(xiāng)精神”,正是日本的“集團主義”?!吧按濉贝砑瘓F的聲音和意志。女性作為弱者,沒有逃離的力量,只能依附其生存,從而形成這樣的形象特點。
砂女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男主人公逃離砂穴不同,女主人公是逃往砂穴。在來到砂村之前,她抱著孩子走了很久的路。在戰(zhàn)爭剛結束的時代,貧窮、饑餓、混亂壓迫著人們,居無定所,為了生存只能一直走下去。作為女性,面對戰(zhàn)后殘酷的環(huán)境,更加渴望安定的生活。一旦找到這樣的地方,便會拼命守護。砂村的工作雖然殘酷,但只要勞動就可以獲取物資,一旦離開這里回到原來的社會將難以生存。另一方面,砂女其實在固守不存在的家。在女人心中,沒有比家更安定的地方。女性對現實的無力感,以及行動上精神上歸屬家庭的局限性,也是造成這樣特點的原因。
男主人公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女人主體性喪失的加害者,另一方面又是喚醒者。砂村中的秩序和現實相同,本質是男權社會。男人在職場中的地位高于女性。為了讓男人心甘情愿挖砂,村里人以砂女為誘餌。面對男人的暴力、威脅、斥責,女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順從沉默。但男人在某種程度上又喚醒了砂女的主體意識。當被侮辱時,她選擇了強烈地反抗。然而,砂女最終還是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因為男人的到來,砂穴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喚起了女人對家庭和男性的依賴心,并淪為其日常生活的附屬品。
3 結語
該作品充分展現了困境中女性無力、被動和妥協的一面。砂女的可悲之處在于,甘于現狀,為了生存無原則的犧牲自己的尊嚴和主體性。作為女性,即使反抗的力量不夠,至少不能無原則的妥協。因為即使像砂女這樣被動的人,也有反抗的時候。
參考文獻:
[1] 安部公房,『砂の女』[M],新潮社,1974.
[2] 安部公房,《砂女》[M],于榮勝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 章明,關于《砂女》中人的存在的考察[D],2010.05.
[4] 鄒潔,論安部公房《砂女》的寓意性[D],吉林大學,2004.05.
[5] 任艷秋,日本文學中的女性形象[J],文化學刊,2015年第12期.
[6] 肖紅妮,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砂女》[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2.01.
[7] 王琰,試析小說《砂女》的空間化情景[J],語文學刊,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