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嬌
【摘要】鄭毓信教授在《數(shù)學思維之深思》提出:數(shù)學教育應當致力于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思考。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表現(xiàn)出能動性,這一能動性應統(tǒng)一在形式多樣(動腦、動口、動手)的數(shù)學活動中。
【關(guān)鍵字】數(shù)學思維? ?小專題復習課? ?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8-064-02
現(xiàn)在流行的復習課形式基本上是知識清單加題海戰(zhàn)術(shù)。學生不停地動手寫,復習課就是習題課。重復機械的勞動,從應試的角度來看可以提高常規(guī)題的命中率,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學生缺乏時間動腦、動口;缺乏思維碰撞。一者,學生覺得數(shù)學乏味,另者不利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沒有深層次的理解,不會變通,不靈活。小專題復習正是突破常規(guī)復習的形式,走出單純的知識記憶模式,提升學生數(shù)學思維為主要目的一種復習形式。
小專題指的是以一道中等題目為主基調(diào),抽出要學習的主題;通過“以退為進”,讓學生“退”到題目的最基本概念和原理。再在“以小見大”部分解決新的問題,突出核心知識和數(shù)學思想的思維的訓練。小專題著力點在于思維,其學案設計尤為重要。結(jié)合具體的例子談談設計要遵循的3個原則。
《直角三角形中求線段長度》學案
(A版)
一、以退為進
1. 在Rt△ABC中,∠A=90°,
AB=5,AC=12;
(1)求BC的長度.
(2)如圖1,若AE⊥CB于E,
則AE=? ? ? ? ? ;
(B版)
一、以退為進
1. 在Rt△ABC中,∠A=90°,
AB=5,AC=12;
(1)如圖1,若AE⊥CB于E,
則AE=? ? ? ? ? ?;
(2)如圖2,若點O在AC上,
過點O做OE⊥CB,且
OC=8,求OE長。
二、以小見大
2.如圖3,在Rt△ABC中,
∠A=90°, AB=5,AC=12,
點O在AC上,
⊙O切BC于點E,點A在
⊙O上,求⊙O的半徑。
(你能想到幾種方法?)
三、變式遷移
3.拋物線y=-x2-2x+3與x 軸交于A,B兩點(點A 在點B的左側(cè)),與y軸交于點C,頂點為D,連接AD,拋物線的對稱軸與x軸的交點為E.拋物線的對稱軸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點P到AD的距離等于點P到X軸的距離?若存在,請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一、以題點知,學習中心原則,提升學生思維的慎密性。(以退為進)
用簡單的題目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不是干巴巴的概念或定理的填空。學生通過完成題組形式,去喚醒知識點。設計時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心理發(fā)展水平;要了解學情,尊重學生,因人制宜。針對不同的班級,設計的起點、幅度要相應的變化。讓不同程度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的數(shù)學活動中。A版設計適合于學生層次較低的,B版是層次較高的。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適當?shù)耐恕1WC每位學生都有可完成的數(shù)學活動,都有可思考的問題?;貧w到原理或者基本概念的學,追根尋源。教師在學生學的過程中啟發(fā)誘導,把幾個零散的知識點用一條主線(主線可以是一個基本圖形,例如圖2)串聯(lián)起來,形成知識鏈(相似、三角函數(shù)、等面積法、勾股定理)。形成學生良好的認知結(jié)構(gòu),提升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二、簡化經(jīng)典,凸顯知識主干,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以小見大)
中考的壓軸題是命題者精心設置的,思維含量極高。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偏難。教師可以選取某個點,略去其他無關(guān)的部分?;睘楹?,適當?shù)拇钅_手架,降低難度,改編為中檔題。不失為鍛煉學生思維的上好素材。
例如:2016年廣州中考24題:
已知二次函數(shù)y=mx2+(1-2m)x+1-3m與x軸相交于不同的兩點A、B.
(1)求m的取值范圍。
(2)證明拋物線一定經(jīng)過非坐標軸上的一點P,并求點P坐標。
(3)當0.25≤m≤8時,由(2)求出的P點和A、B點構(gòu)成的△ABP的面積是否有最值,若有,求出最值及相對應的m值,若沒有,請說明理由。
我們可以把中考真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改編。若選取面積作為小專題,則可以拋棄恒過定點問題;如果恒過定點問題,則可拋開面積最值。改編后放在以小見大的位置,著重在于解題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煉。通過師生、生生交流,分享而引發(fā)思維碰撞。
第2題是把原題中的直角坐標系去掉,保留核心主干改編題。本題的方法較多,至少有五種方法。學生先是獨立的思考完成,進而交流。不同的解法,收獲不同的思維。教師可以適時提出問題:
1.“以小見大”與“以退為進”的題有什么異同點 ?
2.你是怎樣想到這種解法?不同解法之間的有什么共同點?那些解法是可以推廣的?
3.你可以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或者說這題可以有怎么樣的變式(從動態(tài)的觀點看o點運動,例:o點在線段CA的延長線上)。
學生圍繞著這些問題,又進入新的學習、交流。抓住生成會使課堂大放光彩,讓復習課有新意。不是炒冷飯,從而煥發(fā)生機。這樣精心改編設置的題不僅融合了核心主干知識,還在簡單的題目中培養(yǎng)學生審同辨異同,同中觀異的好思維。學生經(jīng)過思考,交流,再現(xiàn)核心知識,最后通過新問題的討論學習,使理解進入更高層次,是深度的理解。當知識發(fā)生過程成為一個有內(nèi)在需求的,非被動接受的過程時,才能更好的主動建構(gòu)知識體系。教師及時的歸納,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比如轉(zhuǎn)化與化,歸特殊到一般,分類等。學生感悟數(shù)學理性的精神,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這種解題背后的思考,才能把相應的解題行為看作是真正的數(shù)學活動,即由單純的“問題解決”過渡到“數(shù)學思維”。學生才會更深刻的理解知識本質(zhì),題型特征,提升思維,能得心應手的解決一大類問題。就像由一顆樹看到幾顆樹甚至是一片森林,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三、聚焦基本點,題與題之間連貫性原則,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理解,無非就是指新學習的知識與主體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lián)系(包括同化與順應),其程度也完全取決于聯(lián)系的數(shù)目和強度。如果潛在的相關(guān)的各個概念中,心理表征只有一部分建立聯(lián)系或者說聯(lián)系脆弱,這時的理解是有限的。小專題學案在設計上必須圍繞一個主題,以退為進,以小見大,變式遷移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中,題與題之間必須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題量不宜多,4題左右)。體現(xiàn)的均是同一塊核心知識的本質(zhì)屬性。只是呈現(xiàn)形式不一樣罷了。例如第1題僅僅是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第2題添加圓背景,第3題就在直角坐標系下拋物線的背景,并把靜態(tài)問題變?yōu)閯討B(tài)問題。這3個題目是一脈相承的,本質(zhì)特征都是直角三角形中求線段長度,但又有其不同的地方。在特定的背景下,又會有特定的方法。例如直角坐標系可以從函數(shù)角度求線段,思路會更寬更廣。這種注重題與題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對已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較為系統(tǒng)的把握知識間的邏輯。便于比較、鑒別、取舍、融合。能在新背景下較快地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提高了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
數(shù)學新課標指出:思維能力主要指會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歸納、演繹、類比進行推理;合乎邏輯的準確的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小專題在題量少,相互聯(lián)系中,給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表達,對提升數(shù)學思維有積極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劉永東.例談數(shù)學小專題復習的策略和應用[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