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炘
“第二屆江蘇萬名兒童創(chuàng)意美術雙年展”的主題是“世界是紙做的”,而特別巧的是在我們幼兒園美工室里就有這么一間紙藝室,于是我們和孩子一起開始了和“紙”的一段奇妙旅程。
一、“紙”的初探
在搜集自己身邊的紙、體驗不同紙的不同特點等一系列活動中,孩子們盡情地體驗、了解著紙,老師們找尋著孩子的興趣點。令人意外的是孩子們被紙藝室中的一面墻所吸引住,紛紛來問:“老師,這是什么紙?”“這個紙板好厚呀?!笨吹胶⒆尤绱烁信d趣,蜂窩板的探究便開始了。
根據(jù)幼兒的興趣確定好材料后,第一個難題出現(xiàn)了:蜂窩板這個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老師接觸得很少,要怎么帶孩子往下開展活動呢?于是,我們沒有立即就帶著孩子們進行探索,而是召集了全體老師教研。在園長和保教主任的帶領下,老師們圍繞著“了解蜂窩板。如何有效支持孩子的探索?蜂窩板可以怎么玩?”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通過教研中實際的操作,老師對蜂窩板這種材料有了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幼兒活動中給予有效的指導。
二、幼兒探索蜂窩板的特點
幼兒通過實際動手去探索蜂窩板的特點。
幼兒發(fā)現(xiàn)了蜂窩板的特點:
1. 硬。
2. 敲起來“咚咚咚”。
3. 三層結構。
4. 有多種厚度。
三、玩轉(zhuǎn)蜂窩板
在了解了蜂窩板的特性后,那蜂窩板可以怎么玩呢?于是我們帶孩子們來到紙藝室中,提供他們豐富的蜂窩板(多種厚度)和工具,讓他們盡情創(chuàng)作。
在初次嘗試中,不論是中班還是大班的孩子都會很快遷移已有經(jīng)驗,有的將一塊塊蜂窩板作為積木進行組合、拼搭。
大班的很多孩子在初次嘗試中都搭出了不同的造型,在活動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踴躍地向同伴、老師表達自己拼了一個什么樣的造型、他是什么心情。根據(jù)孩子們的表達,老師很快接收到本班幼兒的興趣點:人的造型。于是接下來的活動中,老師通過拍攝幼兒活動中的照片引導幼兒觀察人的不同形態(tài),人有幾條腿?手只能是直著的嗎?人會做些什么事情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再次開展活動。
到了活動的中期,部分孩子開始對活動感到疲乏、不愿意繼續(xù)參與,這時候老師再次思考:孩子在現(xiàn)在的活動中還能得到哪些發(fā)展?如何提高孩子再次參與的興趣點呢?我園大班老師就結合孩子們在班級中經(jīng)常討論的“變形金剛”話題再次激發(fā)了孩子的興趣。在人的造型建構的基礎上再次拓寬思維、激發(fā)想象力,讓孩子設計、制作自己的“未來機器人”。
小年齡階段的孩子的認知、想法還比較稚嫩,這時候老師的引導、激發(fā)幼兒思考就是非常重要的。在中班,當孩子們滿足于戳洞時,老師捕捉到興趣點,但下一步如何繼續(xù)支持他們呢?
我們想到通過大師的作品、孩子身邊的物品等去讓孩子感知、感受藝術的美,激發(fā)他們更多的創(chuàng)作。中班的“蜂窩板的洞洞畫中”就帶領孩子走進意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的世界,去感受大師的藝術作品。并且我們也十分注重孩子的表達,在每次孩子完成他們的作品后,我們都會鼓勵孩子說說他的作品,將孩子的語言記錄下來。
而實際的活動開展中常常也會發(fā)生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我們在第二次購買材料時為了蜂窩板厚度的豐富性更換了一家店進行購買,材料一到幼兒園我們就立即投放進了班級給孩子操作。結果孩子用了新材料操作后發(fā)現(xiàn)原來好撕的蜂窩板表皮變得不好撕了,用手怎么撕也撕不下。面對這樣的突發(fā)情況,老師沒有著急也沒有急于給孩子答案,而是當場問孩子:“光用手撕不下來,那你可以想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撕呢?”這既是讓孩子去思考,也給了我們老師應對這一情況思考的時間。
孩子們就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在美工室里找尋材料想到了許多便捷的撕紙方法。
看,孩子們多么聰明呀,老師們要大膽放手讓孩子們?nèi)ニ伎寂丁?/p>
在孩子們的大膽表現(xiàn)、老師和專家支持下,此次雙年展豐富的作品最終呈現(xiàn)出來了。作品里呈現(xiàn)出幼兒奇思妙想的想法,也展現(xiàn)出孩子們的天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