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河南 商丘 476000)
人類交際可分為非語言交際和語言交際兩大類。著名語言學家Samovar認為:“人類面對面的交流中,大約四分之一的信息是由言語行為傳遞的,而其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是非語言行為傳遞的?!盵1]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非語言行為自身的特征,非語言行為語用失誤及差異屢見不鮮。
非語言行為是指不用言辭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屬性或行動。這些屬性或行動可以主觀產(chǎn)生,也可由環(huán)境造就,接受者可以接受這些屬性或行動,也可以對這些屬性或行動進行反饋。非語言行為是不包括語言在內(nèi)的所有交際行為的統(tǒng)稱[2]。非語言行為是語言行為的強調(diào)和補充,沒有非語言行為的完美配合,就很難實現(xiàn)高效的交際目的。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輸出者和接受者語言類別的不同,非語言交際發(fā)揮著維持、代替甚至是挽救整個交際行為的重要作用。
在跨文化視角下,非語言交際行為可分為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四大類別。體態(tài)語,又稱體勢學或態(tài)勢語,是一種非言語行為的交際,它涉及到身體各個部分的動作,包括手勢、姿勢、面部表情、頭部動作、目光語和接觸語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手勢和姿勢。正如David Abercrombie 所說:“我們用發(fā)音器官說話 ,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3]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樣的體態(tài)語有著不同的含義,因此,在交際中容易產(chǎn)生語用誤解。副語言,又名輔助語或類語言,如交流中的音速、音量和音調(diào)、沉默、聲音修飾和各種非語義聲音等。人們會通過對聲音的修飾比如加重語氣、拖長聲音、提高音調(diào)等來傳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腕w語是指語言輸出者在交流過程中有意或無意間展示的物品,這些物品也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如化妝品、服飾、香水、聲音、燈光、室內(nèi)設計與裝修等。良好的客體語可以為交流增光添彩。環(huán)境語是指語言輸出者在交際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語言環(huán)境,而不是指自然環(huán)境。環(huán)境語涉及交談時的空間信息和時間信息,如和朋友交流時,我們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以傳達親密的情感;商務談判時,我們可以通過座位的安排表達我們對此次談判的誠意。可見,在交際過程中,環(huán)境語雖體現(xiàn)在身體距離的遠近、座位的安排等這些細微之處,但其影響也不容忽視。非語言行為的四種類別及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非語言行為的種類和表現(xiàn)形式
為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因語用失誤而造成的沖突和誤解,我們必須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非語言交際行為有足夠地了解。
“體態(tài)語和語言行為一樣,是文化的載體?!盵4]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對相同的體態(tài)語有著不同的理解。
來自英語國家的人大多習慣用“聳肩”表示“我不知道、沒有辦法、無能為力”之意,而中國人往往用“搖頭”或“擺手”表達此意。美國人常用拇指和食指組成一個圈表示 “好了、OK、很好”,此體態(tài)語在日本則代表“錢”。中美兩國一些相同體態(tài)語所表達的含義不同,而一些不同體態(tài)語所代表的含義相同,如表2、表3所示。
表2 中美兩國相同體態(tài)語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表3 中美兩國不同體態(tài)語所代表的相同含義
語言學家認為,副語言是指一切輔助性的交際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大約60%是靠副語言完成的。在交際過程中,語言輸出者對副語言使用不當,或語言的接受者對副語言的理解不當,都會造成誤解。
沉默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副語言。中國人常常將沉默解釋為認可、順從、友好、深思;而美國人則常將沉默理解為反對、氣憤、蔑視、厭惡。在商務談判中,中國人經(jīng)常沉默不言,只是坐在那里靜靜地傾聽。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人會認為中方代表對談判的項目不感興趣。這些差異與中美兩國的歷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客體語是指與人體有關的相貌、服裝、飾品、氣味等。以皮膚顏色為例,中國人習慣認為“一白遮三丑”。因此,中國女士特別注意防曬,認為皮膚白皙會給美麗加分。而英語國家的人們喜歡在沙灘上或草坪上,穿上泳衣,曬日光浴。他們認為小麥色或古銅色皮膚是一種健康和美麗的象征。中國人喜歡大眼睛、雙眼皮,而美國人覺得單眼皮和高顴骨更具有東方人的特性。
環(huán)境語的語用失誤主要體現(xiàn)在對時間和空間信息的處理不當上。在空間信息方面,中國文化體現(xiàn)聚攏性,而西方文化則體現(xiàn)離散性。西方人崇尚自由,他們嚴禁他人侵犯自己的領域。西方人在排隊時習慣與前后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愿意別人觸碰自己的身體,而中國人在擁擠的環(huán)境中卻能怡然自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的空間距離舒適度是不同的。
表4 西方人舒適的交流距離
從根本上來說,非語言行為語用失誤可以歸因于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和社會語用遷移兩個方面。
社會語用遷移又稱社交語用遷移和文化語用遷移。“它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遇到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隔膜時,交際者習慣按照母語的社會準則、文化規(guī)約來實現(xiàn)交際行為?!盵5]人們在不了解非語言行為特征差異的情況下,更容易以自己國家的文化和行為準則為標準來評判別人的行為,這樣必定會產(chǎn)生表達或理解的失誤。
文化差異是非語言語用失誤的根源。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者對各國文化底蘊和背景認識的不足是造成語用誤解的主要原因。由于各國歷史淵源不同,其文化底蘊和文化價值也各有特色,隨便套用、亂用勢必會造成交際的失敗。 中西方價值取向不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中國人把和諧當作溝通的目的,而西方人僅把它視為一種溝通的手段而非目的[6]。交際者對各國風俗習慣了解不夠也是造成語用失誤的原因之一。
非語言行為是交際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者必須充分了解非語言行為的基本特征。只有全面了解母語和目的語文化中非語言行為的不同,才能有效地避免語用失誤,實現(xiàn)高效交際。
非語言交際行為沒有正式的語法和規(guī)則,大部分的非語言行為是含糊的、無意識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對具體的行為產(chǎn)生深層的影響[7]。只有充分了解本國和異國非語言行為特征,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明確對方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意思或想法。
世界是多元的。在交際過程中,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評判別人的行為。我們要提高自身文化移情能力,從對方文化準則出發(fā),去理解和接受別人的行為。這就要求交際者不僅要了解各國非語言行為的特征,而且要接受彼此文化間的差異,用寬容的態(tài)度去接受非語言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并做到及時解釋、有效引導。交際者需運用語用移情心理去考慮不同文化價值的取向,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語用失誤。
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者。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和文化準則。這些都深深制約著每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處事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交際者要充分了解各國文化差異,盡量避免觸碰文化禁忌。交際者還需要不斷積累各國文化知識,提高異國文化認知水平,了解語用差異,減少語用失誤。
非語言交際行為是人類交流和傳遞感情的一個重要途徑。這種“肢體語言”不僅是語言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象征,它側(cè)面反映出人們的真實意圖、心理活動和文化價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充分了解非語言行為特征以及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發(fā)揮非語言行為的“潤滑劑”的作用;培養(yǎng)文化移情能力,用寬容的態(tài)度去接納異國文化,理解交際失誤;提高文化敏感度,積淀各國文化知識,減少非語言交際行為語用失誤及差異,實現(xiàn)和諧、高效的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