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463000)李夢園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發(fā)生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1]。不僅嚴重損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因此,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研究發(fā)現(xiàn)[2],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及時合理的護理干預,可加速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本次試驗研究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50例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1 5 例,女10例;年齡(62.41±4.29)歲;病程(7.63±5.54)年。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62.86±4.19)歲;病程(7.84±5.61)年。對比兩組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經頭顱CT平掃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為腦梗死[3];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且發(fā)病時間>6h;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基礎護理、用藥指導、翻身拍背、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①協(xié)助患者每兩個小時更換一次體位,保持功能位,同時避免患側肢體受壓。②急性期時協(xié)助患者做被動運動,恢復期時可協(xié)助患者做床上運動,并逐漸練習站立平衡訓練和步行訓練等。③鼓勵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避免過度依賴他人,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不可急于求成,做到循序漸進,堅持鍛煉。兩組均持續(xù)干預一個月。④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加強巡視,與患者建立互相信任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想法,明確其心理狀態(tài),給予正確的疏導;提供疾病方面知識、治療后的康復,幫助患者緩解不適;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中,幫助患者建立疾病康復的信心;告知患者配合治療及護理與預后的意義,指導患者加強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及預后。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的功能恢復情況:利用Barthel評分對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越高則分值越高。采用NIHSS量表評估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神經缺損越嚴重則得分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的Barthel評分及NIH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的Barthel評分均提高,NIHSS評分均下降,但觀察組的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近些年早期康復訓練在腦卒中疾病中得到了應用,據(jù)相關資料表明[4],康復護理可喚醒休眠腦細胞,幫助大腦神經功能的再生,改善機體功能及肌群生理功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重塑語言功能及運動思維。有研究表明[5],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神經細胞軸突發(fā)芽形成新突觸,重建腦部的神經網(wǎng)絡,提高大腦可塑性,有助于恢復神經功能。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兩組的Barthel評分均提高,NIHSS評分均下降,但觀察組的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促進肢體恢復,提高生活能力。
附表 兩組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附表 兩組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時間 組別 例數(shù) Barthel評分 NIHSS評分干預前觀察組 25 33.45±3.54 29.10±5.14對照組 25 33.47±3.48 29.21±5.58 t 1.087 1.123 P>0.05>0.05干預一個月后觀察組 25 69.41±4.21 11.77±2.12對照組 25 50.23±6.22 16.57±2.45 t 15.785 6.654 P<0.05<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可加速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