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輝
黃鱔,學名Monopterus albus,刺少肉厚,肉嫩味美,是優(yōu)質滋補水產品。傳統(tǒng)的加工工藝一般是人工手持宰殺工具將黃鱔腹部切開,摘除內臟,剔骨,清洗干凈,最后切段,烹飪。但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無法實行大范圍的工業(yè)生產。如今,國內外有一些對鱔魚進行剖腹、去內臟、切段以及剔骨等的加工設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鱔魚加工效率,并申請了一些相關專利。
一、鱔魚加工技術專利申請概況
1.鱔魚加工技術相關專利申請地區(qū)分布。近20年,中國以198件專利申請量遠高于其他國家申請量;在國外專利申請中,日本和韓國申請量較多,分別為36件和25件,美國專利申請量僅4件。鱔魚加工技術在國外的專利申請量遠低于國內,主要原因在于國外不食用鱔魚,食用需求?。蝗毡緦τ邝X魚或鰻魚的食用需求較大,其專利申請量遠大于其他國外地區(qū)。在國內的198件專利申請中,包括105件實用新型專利和98件發(fā)明專利,有效專利占比25.5%,已獲得專利權的發(fā)明專利13件,在審專利占比18.2%,鱔魚加工技術的研究步入成熟發(fā)展期。
2.相關國內專利的主要申請人。在國內198項專利的申請人中,申請量排名前十位的申請人有9位是食品或水產品加工的相關企業(yè)或公司,僅1位申請人為個人申請,如下圖所示。
其中,福清福榮食品有限公司的專利申請量有13篇,對鱔魚的分檢、宰殺、蒸煮、剖殺環(huán)節(jié)的設備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福建銘發(fā)水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的專利申請量有11篇,對鰻魚粘液清除、分類篩選、去骨、串片、清洗、消毒、冷凍、蒸煮、烘烤裝置、自動化包裝的一系列設備進行研究,涉及工藝較多。荊州市集創(chuàng)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8篇專利申請,涉及鱔魚的宰殺、內臟去除、剔骨、輸送、切條切塊的設備。由此可見,國內研究獲得的自動化加工設備已逐步擺脫了傳統(tǒng)的人工模式,開始步入成熟發(fā)展期。
二、鱔魚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目前國內的食品加工企業(yè)或公司已經成為鱔魚加工技術研究的主要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鱔魚加工的進料、剖腹,到去除內臟、剔骨以及切段等,一整套的加工技術已趨于生產線全自動化。
以擁有7件專利申請、申請量排名第六位的閔方臺為例,其專利CN109169813A為一種鱔魚剔骨加工系統(tǒng),包括鱔魚供料裝置、鱔魚換向機構等,鱔魚換向機構將鱔魚的首尾換向,出料口與約束管一端管口銜接,約束管上的牽引裝置用于牽引鱔魚沿著約束管的管長方向移動,約束管內按順序設腹腔剖開裝置及內臟去除裝置,約束管另一端設剔骨機構,該加工系統(tǒng)能夠適應大范圍的工業(yè)生產。
通過對專利申請量統(tǒng)計分析可知,國內主要申請人對鱔魚加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加工設備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為工業(yè)大規(guī)模加工鱔魚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鱔魚的全自動化加工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