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巧玲
摘 ?要:無論是“賞”還是“罰”,都是小學教育指導過程中常見的教育方式。雖然它們的實施方式并不相同,但他們的教育目的卻是一致的。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我們既要看到“賞”和“罰”帶來的不同教育效果,也要看到“賞”與“罰”形成的共同教學結果,根據實際學情靈活地應用“賞”“罰”手段,讓“賞”與“罰”能夠以合理的方式存在于小學教育之中,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賞;罰
教育激勵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正向的激勵稱之為“賞”,旨在通過表揚、獎勵等方式放大學生們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從而讓學生們更愿意堅持正確的行為,在對正確行為的堅持和重復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向上的動力、負向的激勵稱之為“罰”,旨在通過予以合理的懲罰,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產生羞恥感和慚愧感,進而采取措施修正錯誤,向正確的方向靠攏。在我看來,“賞”和“罰”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教育手段,二者沒有優(yōu)劣等差之分,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學情恰當地選擇和使用。那么怎么樣才算恰當選擇和使用呢?總結教育經驗,我得到了如下教育建議。
一、賞罰分明,張弛有度
在小學教育中,“賞”與“罰”應該是分明的。在“賞”“罰”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賞”“罰”依據,而且這些依據應該是學生理解并接受的。只有這樣,我們提供的“賞”才能真正起到正向激勵作用,我們給予的“罰”才能真正起到負向鞭策作用,我們在“賞”“罰”措施應用過程中才能張弛有度、進退得當。
例如: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我曾組織了一次以“我難以忍受的行為”為主題的班會課,讓學生匿名檢舉其他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搜集班級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問題。之后,由我對學生的檢舉情況進行分析,指出其中的問題,并給出修正建議。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糾正自身的行為,我還給學生們提供了多種獎懲方式,按照強度排序后,制定習慣改正獎懲建議,明確各個獎懲條例的要求,并嚴格按照條例對學生行為進行獎懲。
這樣一來,不僅確保了班級條例的的針對性和生本性,讓教師的“賞”與“罰”都能深入人心,而且也保證了獎懲標準的明確性和合理性,構建了公平、公正的班級成長環(huán)境。
二、目的明確,不拘賞罰
“賞”與“罰”的最終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故在小學教育指導過程中,只要我們的教育目的足夠明確,就可以不拘賞罰。因為,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基礎、成長歷程都是不同的,“賞”“罰”手段在不同學生身上的使用效果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更需要賞識教育,而有的學生則更需要懲罰教育,所以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應該結合教育目的,根據學生實際來選擇“賞”“罰”手段,而不是被固定的“賞”“罰”條例所約束,機械的“賞”“罰”。
例如:一對雙胞胎小A和小B,作為弟弟的小B聰明伶俐,活潑開朗,學習基礎較好,經常受到老師們的稱贊。而作為哥哥的小A卻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也不聰明,甚至有些反應遲鈍,經常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在一次期中測評中,小B拿到了85分的成績,而小A卻只有65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給小A和小B的獎懲標準就不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分數紅線,而是小A和小B的實際學習成長情況,若小A以前從未及過格這次卻得到了65分,而小B一直是90分以上,現在卻拿了85分,那么小A就應該受到獎勵,小B就需要接受懲罰。
因為,階段測試中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在該階段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情況,階段性的成長與退步會逐漸累積,最終產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以賞代罰,正向激勵
小學生的階段性成長特點決定了我們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要以賞為主,必要的時候可以“以賞代罰”。因為,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對現實規(guī)則的探索階段,無論是正確的探索、還是錯誤的探索都是他們思考學習的結果,他們渴望獲得來自大人的肯定,一味的否定不僅不會起到鞭策效果,反而會激起學生的反抗情緒。所以,在小學教育中,我使用正向激勵手段多于負向激勵手段。
例如:在維持課堂紀律時,我先采用的是指責、嚴厲批評的手段,剛開始有些效果,可后來效果越來越不明顯,甚至還得了一個“母老虎”的外號。后來,我試著轉化方法,表揚一個經常帶頭搗亂的孩子,或許是接受的表揚太少的緣故,在受到我的表揚時他竟然愣住了、眼神里還有些許的害羞。這之后的幾節(jié)課中,他的課堂表現有了明顯的好轉,我再接再厲繼續(xù)表揚,不久之后,他上課愛搞小動作、愛說話的毛病都一點點的改掉了,而在他的帶動下,班級的課堂紀律也得到了明顯的好轉。
綜上所述,“賞”和“罰”都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小學教育中,我們可以選擇“賞”,也可以選擇“罰”。但我們無論選擇哪種教育方式,都必須明確,我們對學生進行“賞”和“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向美、向善、向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我們賞罰要有憑有據、要讓學生們心服口服。
參考文獻:
[1]吳嫻蘭.課堂賞罰的構成要素——“小學課堂”觀察片斷解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09):15-17.
[2]吳嫻蘭.控制與服從:賞罰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小學課堂教學生活片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