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海霞 張志合
摘 要:本文從完善地方課程的需要出發(fā),以研究探討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的有機整合為重點,對所在地區(qū)中學實施地方課程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實踐論證。從研究背景、實施現(xiàn)狀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實施及推廣地方課程的觀點和想法,旨在對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地方課程;實施;完善
一、地方課程研究背景
(一)地方課程的提出與發(fā)展
我國地方課程從無到有、從孕育萌芽到日臻完善,進而形成現(xiàn)在國家、地方及校本三級課程體系并行的課改構架,經(jīng)歷30多年時間。
1.醞釀萌芽期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教委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編寫規(guī)劃方案》相繼指出,在統(tǒng)一教學基本要求下,全國中小學教材要逐步實現(xiàn)多樣化,來適應不同地區(qū)需要;鄉(xiāng)土教材、勞動技術課教材和各省、市、自治區(qū)自身需要補充的教材,由各地自行組織編寫,各級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后,可在本地區(qū)推薦使用。自此,地方教育部門擁有了自主編寫課程權利,我國地方課程開發(fā)與編寫初露端倪。
2.概念形成期
1992年,國家教委印發(fā)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計劃中第一次提到了地方課程這一名稱。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自此三級課程體系進入教育工作者視野,但對一線教師來講,也僅是一個遙遠名詞而已。
3.發(fā)展提升期
2001年,教育部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國家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與此相對應,教育部出臺《地方課程管理指南(征求意見稿)》,且提到,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根據(jù)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及課程計劃,再結合本地資源優(yōu)勢和傳統(tǒng),自主開發(fā)并實施管理的課程。2010年,《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里指出,各地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好地方課程的規(guī)范、管理及分類指導。自此,地方課程開始走進基層學校。
(二)地方課程的內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試行十幾年后,地方課程的定義依然多種多樣。有學者認為:地方課程是各教育行政部門,根據(jù)國家課程相關政策,再結合本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需求,自主開發(fā)、管理的課程;還有學者認為:地方課程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依據(jù)國家相關教育理論指導、教育方針、現(xiàn)有的課程政策,充分利用地方現(xiàn)有課程資源進行設計,目的在于滿足地方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未來人才素質需求的課程。
無論何種解釋,有兩點是相同的:地方課程是由各省、市、自治區(qū)教育主管部門開發(fā)、編寫、管理的;地方課程的開發(fā)是依據(jù)本地區(qū)資源條件,并為當?shù)氐奈磥砣瞬判枨蠓铡?/p>
(三)地方課程的重要性
在三級課程體系之中,國家課程體現(xiàn)國家意志,起主導和主體作用。地方課程是為當?shù)亟?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為未來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輸送地方發(fā)展所需人才,介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間,既是國家課程延伸與補充,又對校本課程開發(fā)編寫起指導引領作用。
二、地方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
在調研中深刻感受到,地方課程實施形勢不容樂觀,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安排困難,課時難以保證
受中考升學壓力,地方課程極難開齊、開好。多數(shù)學校地方課程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
(二)師資力量不足,整體水平薄弱
學校班級多、課程密、師資少等主客觀原因,使從事地方課教學的教師非常短缺。目前多為即將退休的老師或新入校的大學生,好一點的學校也是由其他課程教師兼職。
(三)功利心理突出,思想重視不夠
在升學壓力下,絕大多數(shù)孩子和家長存在學習上的“功利”思想,與升學有關的學科就認真學、努力學,與升學無關就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對此也深感無奈。
(四)經(jīng)費緊張,硬件設施不足
地方課程涉及范圍廣,實踐性強,需要教學設施較多。這對于教學經(jīng)費短缺的中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難題。即使經(jīng)費較寬裕的市直初中,也是近幾年才有專門地方課教室,且大多數(shù)形同虛設。平時授課需要的相關教具,只能臨時跟其他部門借,或自己動手制作,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刪除部分內容。
(五)領導力量不強,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還較為單一,使得一些學校領導把著力點和關注點都放在國家課程上,地方課程不得不為之讓路。
三、問題成因的分析
(一)課程安排顧此失彼
三級課程同時推進,課節(jié)有限,每門課程都開齊、開全極難保證,學校在課程安排上頗費周章。
(二)專業(yè)人才嚴重缺乏
地方課程對教學人員整體素質要求高,給學校師資配備增大難度。知識面廣且擁有很強綜合實踐經(jīng)驗和動手操作能力的老師本就不多,即使集中培養(yǎng)一批,也需要一個過程。
(三)教學設備不齊不力
地方課程內容廣泛,需要的硬件設備較多,教學經(jīng)費多側重于國家課程,不能全面顧及地方課程。
(四)學校教師不愿擔當
地方課程需要大量實踐活動,“安全第一”的趨勢下,極少有領導和教師愿意擔風險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拋開安全問題,實踐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有時還不能得到家長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師對開展地方課程不是“望而卻步”,就是“淺嘗輒止”。
四、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的探索和成果
針對地方課程實施現(xiàn)狀,我們在認真查找問題、剖析成因基礎上,結合教育工作實際,把實現(xiàn)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作為研究突破口,進行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取得了成功經(jīng)驗和實踐成果。
(一)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全課程”整合之路
《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中提到,要積極探索“全課程”整合教學、采取“主題式”學習活動等多種形式。這為我們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完成三級課程科學整合指明方向,尤其是實現(xiàn)地方和國家課程有機整合,找到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結合點,成為主要研究方向。
1.認真研究探討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融合的可能性
我們對初中階段需要開齊的六冊地方性教材《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進行認真分析研討,找出與國家課程能夠融合開展的內容,進行分解歸類。例如,《水火箭的制作》歸屬物理、《言精意美古詩詞》歸屬語文、《遵守法律、做好公民》屬思政、《保護自然資源》屬地理等等。經(jīng)過多次分析、論證、歸納、統(tǒng)計,《人與自然》20課時,16節(jié)與國家課程有關,占總課節(jié)的80%;《人與社會》20課時,17節(jié)與國家課程有關,占總課節(jié)的85%;《人與自我》20節(jié)課,11節(jié)與國家課程有關,占總課節(jié)的55%。綜上得出,地方課程半數(shù)以上可以歸納融合在國家課程之中,這為我們研究拓展了新思路、新視野,也讓我們找到了課題研究的突破口和關鍵點。
2.認真研究探討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融合的可行性
在充分研究地方課程前提下,我們把涉及到國家課程的知識與現(xiàn)有國家課程內容進行比對,完全重合部分直接利用國家課程課時講授;部分重合的作為國家課程拓展延伸;不重合但運用國家課程相關知識、原理的,由國家課程教師單獨講解。這為我們研究找到了新方法、新途徑,讓我們找到了研究的興奮點和著重點。
3.認真研究探討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教師的實踐性
為確保研究的嚴肅性、科學性,筆者在所在學校進行了大膽嘗試,由其他學科教師在自己課時計劃內融入地方課內容,進行常規(guī)教學后,每周一次集體論證,找出缺點不足,并進行更正。經(jīng)過半年來的具體操作實踐,這種新的整合授課方式,得到校領導充分肯定,得到老師和學生們的高度認可,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這讓我們的研究團隊增強了新活力、新動能,讓我們找到了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和實踐點。
4.認真研究探討創(chuàng)新開展地方課程的可操作性
對于不能整合部分,我們改變傳統(tǒng)授課模式,采取主題班會、團會、知識講座等形式進行,特別是開展“請專家進校園”活動,使課程開展更機動靈活,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主動性更強,寓教于樂。如《包羅萬象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們請來本市民間藝術家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D打印用途廣》,我們把它設置為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一門課。通過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我們的研究團隊事采取了新方法、新動作,找到了研究的新路徑和新領域。
(二)地方課程研究實踐取得的成果
我們結合教學實際,對實施地方課程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經(jīng)過近半年的努力,在實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上取得了階段成效。
1.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充分借助國家課程教師、校外專業(yè)人士,解決了部分師資短缺和專業(yè)性不強問題。比如,請旅游局專家做《朝陽“四大文化”》主題講座;請非遺傳承人、根雕大師王志敏,剪紙大師王宗文走進課堂,都取得良好效果。
2.解決了課時安排不開的問題
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的充分整合,以及利用班團會等多種形式,極大壓縮了單純的地方課程所占用課時量。
3.解決了專業(yè)知識不強的問題
地方課程涉及到的部分內容有很強專業(yè)性,把專業(yè)人士請進來,比教師查閱資料、照本宣科要生動專業(yè)得多。
4.解決了學生興趣缺乏的問題
寓教于樂,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實踐性強的課,更是深受學生的歡迎。
5.解決了缺乏實踐場地的問題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走進社區(qū)、博物館、書院等場所,既解決了實踐場地問題,又開闊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6.解決了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
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小組合作能力、協(xié)調溝通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獲得極大提升。
五、實施地方課程的意見和建議
(一)主管部門層面,搞好“頂層設計”,確保地方課程抓得到位、開展得好
市教育局要對地方課程的開展,提出明確要求,加強監(jiān)督檢查,確保順利開展。同時優(yōu)化教師職稱評價體系,激發(fā)和調動教師從事地方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校層面,加大落實力度,確保地方課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要克服教師少、課程多、經(jīng)費緊、基地少等實際困難,制定嚴密課程安排。同時加大地方課程教師的選配力度,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師資源,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選拔培養(yǎng)一批事業(yè)心強、業(yè)務精良的優(yōu)秀教師。強化獎懲機制,讓所有老師都感到有為有位,激發(fā)每個教師工作熱情,切實把地方課程落實好、實施好。
(三)教師層面,強化重視程度,確保地方課程講得明白、做得到位
教師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素質、精通業(yè)務、勤奮敬業(yè)、履職盡責。
(四)社會及家庭層面,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確保地方課程引起重視、得到支持
爭取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知識指導和實踐場所,為學生能順利開展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加強與家長溝通聯(lián)系,家校同心協(xié)力,確保地方課程扎實有效開展,確保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于善敏,王飛.我國地方課程的歷史回眸與現(xiàn)實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18(9):61-64.
[2]楊璐.遼寧省初中地方課程的實施研究[D].遼寧:沈陽師范大學,2018.
[3]焦建利.STEAM:由來、現(xiàn)狀與走向[A].教育信息化論壇.星湖論道,2018.
[4]馬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J].人民教育,1992.
[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教育部門戶網(wǎng)站,1999.
[6]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教育部門戶網(wǎng)站,2001-06-08.
[7]國家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J].基礎教育改革動,2010.
[8]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Z].2017-02-13.
[9]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實施方案(試行).2002-12-06
[10]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指導綱要[Z].遼寧教育宣傳中心,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