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美國藝術心理學家羅恩費德認為“美術教育應該是一種透過美術的無痕教育”①。在許多人看來,兒童的美術主要是發(fā)展兒童的一種審美的能力或者是單純的發(fā)展兒童的美術繪畫等技能。然而從兒童的發(fā)展的角度以及兒童美術教育的角度來看,美術的教育遠遠不止如此,美術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在潛移默化之中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
二、涂鴉是一面反映兒童的鏡子
(一)了解兒童,了解涂鴉
多數人認為兒童的涂鴉以及繪畫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殊不知在童年時期的各類正確引導對其影響極大,以及兒童所接觸的事物都能反映在兒童的涂鴉之中,從兒童的涂鴉之中也能看出兒童的性格是什么樣子。同樣,兒童的性格會影響其涂鴉以及繪畫的內容。所以在兒童幼年時期開始認人時,家長就應該讓兒童多與同齡人接觸,有意識的培養(yǎng)兒童的社交能力,從而培養(yǎng)兒童的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良好性格。當然,這樣的良好性格是會在之后的涂鴉之中表現(xiàn)出來,也有利于讓他人從兒童的涂鴉之中感受到兒童豐盈而歡愉的內心世界。所以,同齡人的交流對于兒童的性格的培養(yǎng)很重要。當兒童在進行涂鴉時,家長和教師都很喜歡問“你畫的是什么” ?其實,兒童大多數的時候也并不知道知道自己畫的是什么,涂鴉更多是一種兒童的心理宣泄方式。由于被多次的詢問涂鴉內容是什么,兒童就只好隨便說一個名字來應付家長和教師的提問,以便給出一個成人想要的答案,這樣的命名會隨時改變。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兒童會一會兒說自己涂鴉的內容是飛機、一會兒說自己的涂鴉內容是小狗了。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之中,許多人都批判許多人都缺乏創(chuàng)造性,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發(fā)散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之中,成人大多展現(xiàn)出來的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行動,不能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書中在“天才是怎樣夭折的”一節(jié)中提到這樣的一個例子:
兩個男孩同歲,鄰居的兒子不僅口齒伶俐,而且畫也畫得很好。父親從未因此嫌棄過哥哥的笨拙,而是日復一日的于百忙之中盡量抽時間陪哥哥玩游戲,家里經濟不寬裕就 親手給他做木制的、泥塑的、紙疊的玩具,當哥哥問及類似“飛機是什么樣子?”的問題時,父親總是三兩下的畫出來或者是找圖畫書給他看。我不知道那個時候父親畫的飛機是否逼真,我只知道哥哥從小就喜歡畫畫,外出郊游時也會撿根樹枝在地上涂抹。如今,那些年代久遠的各種玩具已經成為童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哥哥成為了畫家,鄰居的兒子卻在大人們永無休止的比較和要求中漸漸丟掉了畫筆,至今也沒能拾起來。②
這樣的事例不禁提醒著家長以及學前教育工作者,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在其年幼時總是存在的,但總是在成人所謂的“為你好”的言語以及行為之中被磨滅掉。成人的引導確實重要,但是合理的引導要建立在恰當的維度上,不應該對兒童的涂鴉作品進行過度的解讀以及評頭論足。成人只管為兒童提充分的涂鴉條件就好了,在保證兒童心理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同時,讓兒童自由的發(fā)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更好的保留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
(二) “無痕”教育
“繪畫,作為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其過程最有可能實現(xiàn)無痕教育,體現(xiàn)寓教于樂的原則”③。“無痕”教育也就是說在兒童涂鴉和繪畫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的滲透著兒童生活教育的點點滴滴,使其能夠得到各方面的均衡發(fā)展,以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家長和教師能夠從兒童涂鴉中的線條構成以及色彩使用上了解兒童的心理。在兒童的涂鴉中總是能夠看到不同的線條,這些線條組成了兒童涂鴉的內容,不同的涂鴉能夠反映出兒童不同的繪畫心理特點。首先它是兒童的真實情感的流露,兒童的情緒好壞影響其涂鴉的內容,當兒童的涂鴉中出現(xiàn)紅彤彤的太陽時,他的內心是充滿陽光的,當兒童把自己的涂鴉全都擦掉或者用其他線條、顏色覆蓋掉時,他的內心也許是焦躁不安的;其次也是兒童對于事物的認知,兒童的涂鴉會體現(xiàn)出某一事物在兒童心中的形象。就像在兒童的心目中溫柔的媽媽一般是面帶微笑的,而脾氣較為暴躁的媽媽則是有著一頭立起來的長發(fā);再次更是兒童在性格上的反映,尤其以涂鴉的用色最為明顯。不同性格的兒童在涂鴉時會有不同的色彩偏好,開朗活潑的兒童,尤其是女孩子較為喜歡使用紅色或者是黃色這樣亮麗的色彩,而那些習慣于使用藍色的兒童則是較為內向,喜歡獨處,對于人際交往方面不太擅長。
“無痕”的教育更加體現(xiàn)在親子關系之間,“親子關系以及各種親子游戲對于繪畫的啟發(fā),乃至對于孩子空間知覺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都起著任何教育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兒童從家長身上模仿學習而來許多行為習慣。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無一例外的被兒童所觀察到,并且模仿。在學?;蚴怯變簣@也是一樣,教師的言行或被兒童學習,而在兒童的涂鴉中所體現(xiàn)出來。兒童在學前期熱衷于將身邊發(fā)生的事運用到涂鴉中的時候,許多的內容就是從家人以及教師哪里得來的,他們不明白這樣的言行是好是壞,總之就成了兒童涂鴉的素材了。這一切也體現(xiàn)出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存在對于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在這其中,母親的影響力顯得尤為重要?!拔鞣浇逃鐚和瘽撃荛_發(fā)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的報告顯示:母親的性情對于幼兒直至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外界干預的結果”⑤。母親的各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會對兒童建立健全其人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結語
美術即教育,教育即美術,美術教育在潛移默化的促進著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涂鴉這面鏡子,反映的不僅僅是兒童的生活以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從某些方面來說反映的也是成人的生活,以至于有了“兒童是成人之父”這一說法。兒童涂鴉的內容更多的是體現(xiàn)成人社會的許多現(xiàn)象,當家長和教師對兒童進行引導和教育的時候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是否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兒童不僅受成人的教育,也在教育著成人?!盁o痕”的兒童美術教育需要家長和學前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自己對于兒童的看法,擁有一個正確的兒童觀。
注釋
①江韻文化圖文工作室:從涂鴉看孩子的內心世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138.
②江韻文化圖文工作室:從涂鴉看孩子的內心世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77.
③江韻文化圖文工作室:從涂鴉看孩子的內心世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138.
④江韻文化圖文工作室:從涂鴉看孩子的內心世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160.
⑤江韻文化圖文工作室:從涂鴉看孩子的內心世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161.
參考文獻
[1] 江韻文化圖文工作室:從涂鴉看孩子的內心世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韋文菲(1996—),性別:女,民族:壯,籍貫:廣西融安。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