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螢亮 梁燕
梁燕:
20199年111月,是《百萬個明天》的幸運月吧,這個月它先后榮獲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單篇作品獎以及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少兒科幻短篇金獎,祝賀它!
關(guān)于機器人,關(guān)于人工智能倫理層面的思考以及人類的命運,《百萬個明天》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感傷、溫暖而別致的故事。請問,這個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
秦螢亮:
謝謝。這個故事是我創(chuàng)作中斷五年之后,重新提筆的第一篇作品。曾經(jīng)偶然看到過一篇報道:《紐約時報》記者James Vlahos在得知父親患癌后,想盡辦法留存父子間的回憶。每天都與父親聊天,整理出203頁、9萬多字的錄音,開發(fā)了一個對話AI。這個AI能夠用父親的語氣和他親切地交流,也能夠以爺爺?shù)纳矸?,向小孫子講述自己平生的故事。James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父親永遠陪伴在他身邊。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那些難以得到的愛,驅(qū)動著我們?nèi)ジ淖冞@個世界,去尋找內(nèi)心失落的碎片。如果愛和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與AI的本質(zhì)區(qū)別,那么,“愛”能夠被模擬和運算嗎?能夠被定義成千百種語言和行為嗎?
這就是我創(chuàng)作這個故事的動機。此外,與父親的關(guān)系,是我生命當中留有遺憾的部分,也是我常常書寫的主題。如今,他永遠離開我已經(jīng)有十三年了。寫作,就好像在真實生活之上延伸出的平行世界,在這里,我注視著千百萬種可能。
梁燕:
是的,寫作既可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反映,也可能是對自我生活和情感的彌補和想象。在你的作品中,愛的表達與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樣重要?;氐健栋偃f個明天》中,小女孩“我”叫安,這個名字從何而來?寫作時是它先來,還是設(shè)計而來?你的作品中的名字很讓人好奇,凱文(也出現(xiàn)在《時間的森林》中),美砂、綾子(《夢枕熊與夢見熊》《莫比烏斯少女》),阿曼達、阿雪(《北斗熊與南斗熊》),阿綠(《風的香水鋪》)……這些名字既有很中國的,也有日系的、英美系的,取名的世界化思路無疑對你作品的風貌有一定影響,當你“命名”你的主人公的時候,最主要的考慮是什么?
秦螢亮:
安這個名字是跟小主人公的形象一起誕生的。我當時的感覺是,既然將要描寫一個高智商的小女孩,有著超乎同齡人的冷靜、果斷和實事求是,那么她應(yīng)有一個簡潔的名字,安也可以是Ann的譯音。這篇故事的確是刻意模糊了背景的,我在文中提到“中國詩人”,以標識出故事不一定發(fā)生在中國,因為愛與失去是沒有國界的。
凱文這個名字,是過去一個很重要的朋友的英文名字。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是通過這樣一些方式,好像打了一些記憶的繩結(jié),把自己跟世界連接起來。
在我創(chuàng)作的前期,很喜歡給人物起日式的名字,是因為那一個時期受日本文學的影響較深,也因為日本文學中具有的感傷和克制,與性格中的一些特質(zhì)相契合。出生在空曠寂寥的礦區(qū)城市,在嚴酷的氣候中長大,我總是眺望著天邊的地平線,想象著遙遠的季風吹過花田,對身邊真實、粗糲的世界反而有些視而不見。但是近年來,我也漸漸能夠碰觸到生命中不愿碰觸的部分了。雖然可能太晚,但總比一直無法開始要好。
梁燕:
嗯,這個回答信息量很大。名字的確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氣質(zhì)。我特別關(guān)注你作品的取名,也是很好奇由它所顯露出的你的創(chuàng)作的改變。
記得多年前剛看到你的童話時,感覺你那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明顯的安房直子的痕跡。她應(yīng)該是對你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吧?
秦螢亮:
確實是由于看了安房直子的作品,才開始嘗試寫童話的。一開始也處于對安房直子風格的模仿中,但隨著創(chuàng)作的深入,感覺到自己的文風過于纖細,開始想要拓展寫作的題材和風格,因此做了各種嘗試。
梁燕:
你的改變和嘗試還是挺明顯的??茨阕罱淖髌罚m然依然是空靈、細膩的書寫,甚至也依然有關(guān)于山林、擬人的動物等的描述,但和早期的那些童話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不同,看得出你在形成自己的風格了。這個過程中,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么?前面提到的“碰觸生命中不愿意碰觸的部分”對于寫作來說指的是什么?
秦螢亮:
最大的改變是,覺得自己的存在像是變得鮮明一些了。在此之前,我總覺得像是居住在一顆小行星上,寂寞地看著蔚藍的地球。所謂不愿意觸碰的部分,就是曾經(jīng)度過不太愉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并且不喜歡那時的自己吧。
梁燕:
是這樣呀,寫作是療愈……孤獨而敏感的孩子,又成長在廣袤嚴寒的北方大地上,你的個體氣質(zhì)的確適合幻想。怪不得你的創(chuàng)作大多是想象類的,這其中既有童話,也有科幻作品。科學幻想與一般的童話想象,對于你來說,創(chuàng)作時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
秦螢亮:
由于知識結(jié)構(gòu)的限制,我的科學幻想還是停留在“幻想”的層面上的。對我來說,科幻和童話創(chuàng)作時的區(qū)別就是,在披上科幻外衣的時候,可以更加盡情和深入地去探討“生死”“命運”“時間”“意義”這樣的問題。
梁燕:
如果能成為童話作家中最有科幻頭腦的,科幻作家中最有童話思維的作家也是很有趣的吧。不過,雖然你說不是特別擅長“科幻”式的想象,但《百萬個明天》還是為我們展示了一些很鮮活的未來生活,尤其是孩子們可能特別感興趣的“高科技”生活,比如立體拼圖、數(shù)學森林、銀月亮以及兒童公共區(qū)、虛擬朋友等,對于未來的這些想象,你如何獲取和建構(gòu),做到在文字中為讀者提供新鮮的可觸感的描述?
秦螢亮:
我平時非常喜歡看科幻小說和電影?!栋偃f個明天》在科幻設(shè)定上是屬于“近未來”的,和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相隔不遠。我設(shè)想,那個時代比我們身處的時代更敏銳,更具有沉思的氣質(zhì)。新事物像潮水一樣推移,而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朦朧意識到未來已來。
由于這是短篇小說,不需要做大的設(shè)定,只需寫出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立體拼圖、數(shù)學森林、虛擬朋友……都已經(jīng)在某種意義上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只要在現(xiàn)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生動有趣的描述就行。難的是要栩栩如生地想象出在我們的世界中從未有過,將來也未必會存在的東西。
梁燕:
阿西莫夫不僅有“機器人三大定律”,甚至創(chuàng)造出了“機器人心理學”這樣的詞,賦予機器人腦電路中有著“我欲為人”的心理邏輯,甚至到最后有著“我欲為人類保護神”的更強大種族道德邏輯?!栋偃f個明天》中,對于機器人,尤其是替代爸爸履行“愛”的職能的這個假爸爸,的確也有著這樣的腦電路。在設(shè)定和寫作中,感覺最難處理的是什么?
秦螢亮:
很喜歡關(guān)于機器人心理部分的探討。阿西莫夫這個機器人心理學家非常喜歡設(shè)置層層嵌套的悖論,衍生出許多精彩的故事。在《百萬個明天》中,機器人爸爸的困惑,源于他的局限性,即便懂得“愛”的一百萬種表達方式,第一百萬零一種依然在設(shè)定之外。然而,關(guān)于愛,我們每個人也有著自己的局限,也有太多的力不從心。文中想傳達的觀點是:“關(guān)于愛,沒有完美的答案。我們只要盡力去愛就好了。”
寫作中感覺最難的,毫無疑問,是科學技術(shù)的部分。盡管查閱了一點參考書,但由于計算機等相關(guān)知識的缺失,故事存在硬傷,對于機器人爸爸所面臨的困境、安幫助爸爸的方式等情節(jié),塑造和詮釋得不夠合理和完善。
梁燕:
《百萬個明天》給人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可能是對于愛的傷感的纖細地呈現(xiàn)。你的創(chuàng)作擅長氣氛的營造,對情感和情緒的把握非常精細,在這一篇中也很突出。除了這一點,我也很喜歡《百萬個明天》角角落落里的“風景”,比如媽媽的生活狀態(tài),比如深網(wǎng),它們無不昭示著另外的很大的空間。說到空間,你的許多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空間開闊,時間的縱深感也很強,尤其是關(guān)于天空和大地,“另外的世界”等,你幾乎是帶著執(zhí)拗的態(tài)度一直在執(zhí)著地思考生命的本原問題,思考宇宙、時間、生死等抽象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一直困擾著你的嗎?寫作時你有心目中的讀者嗎?想象過如何靠近今天的小讀者嗎?
秦螢亮:
謝謝您喜歡我作品中的背景。我想,每個人在成為今天的自己之前,都曾經(jīng)走過一條漫長之路。生活對誰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附著于人物背后的故事,就像繪畫中的景深一樣,帶有陰影筆觸的人物,也就擁有了過去和未來。
從我自己來說,確實是非常喜歡考慮這類遙遠而虛無的問題。童年的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來自宇宙深處的。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天天晚上站在陽臺上注視著夜空,想從星云中接收到故鄉(xiāng)發(fā)送的訊息。要說明的就是,至今并沒有收到。
雖然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但我感覺自己還是像個少年一樣,心中懷著許多迷惘,在這茫茫世界與他人相遇。地的盡頭、天的邊界、一個人所能到達的遠方究竟有多遠?無論經(jīng)歷多少世代、多少時空,我想去尋求屬于自己的答案??赡芤驗榭傁胫@一類事情,就在筆下產(chǎn)生了“空間感”。
對于兒童文學的寫作題材,我感覺,“如今的自己”所寫的,肯定不是“小時的自己”最喜歡看的那類作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心目中的讀者一直都是有的,如果沒有,大概不會動筆寫作吧。雖然也很想去努力靠近小讀者,但每一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我只能盡量發(fā)出自己的微光,就像夜空中的一顆小星呼喚著另一顆星一樣。
梁燕:
嗯嗯,伴隨著你對這些哲學命題的思考,既有星座啊、魔法啊等神秘力量,也有嚴肅的科學思考,看得出你的涉獵非常廣,也看得出你的迷茫、感傷、無奈和堅定。比如對于另外的維度和世界的思考,《狐貍》“你不過是我夢里的人”;《莫比烏斯少女》“也許更高的次元也在主宰著你們的命運,但你們還在努力抗爭。為何不允許我拯救自己的世界?”還有《外面的世界》那個打兔子游戲里的兔子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這樣的探索和表述讓你的許多作品有一種憂郁、感傷而又帶著一種英雄主義的決絕的氣質(zhì)。對未來的寫作,有過一些朦朧的規(guī)劃或者期待嗎?
秦螢亮:
很感激能聽到“英雄主義”這樣的評語。在我有限的作品中,雖然不易被人察覺,但的確抱有這樣的情結(jié)?!拔疑蛔粤?,寸寸挽強弓”,盡管作為作者的個體是渺小的,但我仍想去尋找比自己更大的東西,去仰望那遙不可及的浩瀚星海。
我的人生一向是缺乏規(guī)劃的,但對于未來的寫作,我希望自己能夠在一貫的“空靈”“感傷”之外,寫出更加有血有肉、更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梁燕:
享受寫作,也伴隨寫作成長,祝愿你的文字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都更大、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