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長沙市太平街的東南角,是西漢初期杰出的政論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的故居及專祠——賈太傅祠所在地。雖早在1999年就拜謁過此處,但今年7月初的故地重游仍讓我心潮澎湃,悠思難抑。
灰墻黑瓦的賈誼故居在太平街的熱鬧里,像一個素面清瘦的書生默默立于天地一隅。
一踏進這座始建于東晉咸康年間的“賈誼故居”,便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紅塵萬丈被隔在了外面。故居不大,徘徊其間,一種古代文人郁結未解之氣始終揮之不去。
賈誼公元前200年出生于今天河南洛陽孟津邙山的梅窯村。此地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典故“河圖洛書”的發(fā)生地。家族顯貴、家境優(yōu)渥、從小好學的賈誼未入仕時就因學識淵博很快“聞于郡中”,20歲時便被漢文帝劉恒詔以為博士。一年之中,三次升官,做到太中大夫,得到文帝的高度信賴。
在此期間所作《過秦論》無疑為其扛鼎之作,而且也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海峽兩岸不約而同地將該文收入高中教材中,其影響可見一斑。
漢文帝二年,賈誼上《論積貯疏》,主張重農。賈誼的上疏不僅被文帝采納,而且之后,漢文帝首創(chuàng)籍田躬耕以勸百姓(即皇帝親自躬耕),“皇后親桑以奉祭服”,由此確立了耕桑的禮制,為后世君主們效仿。賈誼的上疏及文帝的一系列政策,給漢帝國經濟復蘇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正是由于文景時代雄厚的糧食儲備,為漢武帝后來征戰(zhàn)匈奴,解除北方長期的軍事威脅奠定了物資基礎。
漢文帝二年,賈誼又向文帝提出了“列侯之國”(“之”即“到”之意)的建議,即讓封為王侯者回到封地去。他因此受到權貴們的排擠和打擊。
公元前177年即文帝二年,賈誼任長沙王太傅。
賈誼于文帝二年年底,從長安出發(fā),沿著古老的驛道,經漢水入長江,再入洞庭,然后溯湘江而上達長沙。到達汨羅時,他登岸以吊屈原,撰《吊屈原賦》,是屈原去世之后,最早提到屈原并紀念屈原的人,賈誼的作品,成為了后世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重要來源。他和屈原有同樣的抱負,也有著同樣的命運,賈誼作《吊屈原賦》,既是在吊屈原,也是在吊自己。這篇被全文記錄在《史記》和《漢書》中的文賦,更因其開漢賦之先河而被歷史永遠銘記。
進入賈誼故居,繞過影壁后,北面便是大名鼎鼎的“賈誼井”,井上蓋有一亭加以保護,亭子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對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在賈誼井邊祭拜賈誼時所作詩句,所以賈誼井又名“長懷井”。
井有兩口,并列,并不大,麻石質地,像歷史深邃的眼睛,注視著歷朝歷代的風云變幻,又像一枚封印,給古老的長沙蓋上“屈賈之鄉(xiāng)”的印記??蓜e小看這兩個小小的井眼,它可是賈誼來長沙后所掘,是湖湘大地地面上所遺存的最古老的建構,有文獻記載賈誼故居毀建達64次之多,每次重建都是以找到這口井為基準。賈誼的“民本”“陽儒陰法”“削藩”“國家壟斷鑄錢”“定制度興禮樂”“開放關市移民實邊”等思想無不影響漢代(這些思想都在漢武帝時期落地實現)甚至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學各方面都有如此重大影響的人實在難找出第二個!這一切都濫觴于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而這一切又都與長沙這塊土地有關!賈誼不僅構建了長沙城的骨架,更是構建了整個漢王朝的骨架,所以漢武帝在賈誼死后多年,還特賜“大漢敕刻賈誼紀功碑”,以表彰其功業(yè),并開始保護其故居。賈誼之孫也因祖父之萌而官至太守,漢文帝虧欠賈誼的,漢文帝之孫漢武帝都給補償了。
思緒從井邊回來,繼續(xù)往下走,便來到了賈太傅祠,“賈太傅祠”匾額由趙樸初先生所題,字體深沉而有古意。祠正中供奉著賈誼銅像,由湖南省著名雕塑家錢海源先生設計,賈誼英姿勃發(fā),髻發(fā)而冠,右手執(zhí)筆,目光如炬,直視前方,似要洞穿整個歷史,正是后人想像中賈誼的模樣。
接著往里走便到了太傅殿,“太傅殿”匾額由書法家李立所書,兩邊立柱上一副對聯更吸引我的目光,這是清代胡啟爵所撰“千年祠宇巍巍在,多少文人拜下風”。對聯大氣磅礴,具有橫掃一切的力量,如是,才配得上賈誼吧!
故居的最后面是“尋秋草堂”,為清代所建。草堂之名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長沙過賈誼宅》:“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可以說這首詩是歷代吟詠賈誼故居三千多首詩里最動人的一首。
故居的北側建有詩廊,刻有二十多首歷代名人詠唱賈誼的詩,親臨此地憑吊并賦詩的就有杜甫、韓愈、杜牧、劉長卿、李商隱、羅隱、黃遵憲、郭嵩燾、賀長齡、秋瑾、郁達夫、郭沬若等人。
賈誼故居成了歷代文人的靈魂驛站。失意者從這里得到了宣泄與安慰,孤獨者從這里得到了休息和療救,從政者從這里汲取了治國安邦的哲理,從文者從這里獲得了千年不絕如縷的靈感。
詩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寫賈誼的兩首詩,一首“七絕·賈誼”,一首“七律·詠賈誼”。據專家考證,這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為同一個人物(不管古代、近現代)重復賦詩。由此可見賈誼對毛澤東的影響。如果了解了同盟會湖南分會曾設在祠內;了解了湖南第一所新式學堂——時務學堂的首次招生考試就在祠內舉行;了解了青年時期在長沙求學期間毛澤東曾多次到此憑吊、聚會后,就不難理解毛澤東為何對賈誼情有獨鐘了。這無疑也是賈誼求真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對湖湘文化的巨大影響。
公元前172年,賈誼離開長沙回到長安,公元前168年,賈誼在梁懷王太傅任上因梁懷王意外墜馬而亡后自責,郁郁而亡(一說是絕食而亡)。賈誼死后魂歸邙山,葬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而長沙的賈誼故居則成了全國唯一的一座賈誼生前活動過的紀念場館,現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傅祠無疑成為了湖湘文化一枚重要的足跡,湖湘文化因為有了它,而從此走向縱深。
我曾特地晚上去太平街,目的就是想一睹賈誼故居在夜里的景象。夜色里的賈誼故居顯得有些寂寞,遠遠望去,門前若隱若現的燈光如暗夜里的一盞盞文化燈火,照耀著長沙這座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抬頭仰望,眼角有淚,此刻感覺離漢代、離賈誼是那么遙遠又這么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