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遐 蔣玉軍
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的真諦在于發(fā)現(xiàn)。我們只有從生活中不斷地捕捉寫作素材,才能達到真實感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順利地從生活中取材呢?
1.留心觀察生活,攝取新鮮素材。素材乃文章之血肉,沒有血肉,何來生氣?那么,該如何選擇材料呢?一是注意擴大視野,多讀書報,多關心時事,特別是關注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熱點問題;二是引入時代的活水,向生活學習。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細節(jié)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為舉止,對環(huán)境事物、時令變化、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等進行有條理的觀察思考,及時地記錄其顏色、氣味、冷暖、態(tài)勢等等。
2.用心感受生活,抒發(fā)真情實感?!案星檎鎿础钡膬群侵冈谧魑闹心茏匀坏乇磉_真情實感,根據(jù)自己的審視角度去認識時代、觀察時代、感悟時代。作文如同繪畫,只有融入了畫家真情實感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齊白石所畫的蔬菜花草,皆散發(fā)著“蔬筍氣”和“泥土香”。平時我們不論看書、聽課還是與人交往,都會有迸射自己感情的突發(fā)點,或讓你高興,或讓你激動,或讓你悲愴,或讓你厭惡……我們應該將這些復雜卻真實的情感悄悄珍藏起來,到了考場上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為情造文”。
3.勇于表現(xiàn)生活,抒寫真我個性。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蔽覀円B(yǎng)成求真知、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習慣。一是敢于寫真事,抒真情。只有細心觀察、真切描繪,勇于表現(xiàn)生活,才能寫出一篇有個性魅力的文章來。二是在語言上展示個性,抒寫自我。語言是文章的血肉,是行文達意的基石,它直接影響文章的可讀度。一篇耐人尋味的好文章,其語言也必然具有雋永的意境美、生動的情趣美和詩意的哲理美,用詞生動,詞匯豐富,句式靈活。三是語言求新??啥喾讲蓴X新詞新義,緊貼時代脈搏,為文章增添鮮明的時代氣息。此外,還可借助親切自然、新鮮活潑的現(xiàn)代流行歌曲。唯有如此,方能使文章蘊藉豐富,富含哲理,蕩氣回腸。
寫作要從自己的生活出發(fā),用眼觀察、用心體驗。比如看到冬梅,就要領悟到冬梅獨立于風雪中的傲骨品質;看到人物活動,就要從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分析人物獨特的個性特征。
文題設計
青春,流露著濃濃的詩情畫意;青春,散發(fā)出淡淡的幽香。青春時代充滿了年少輕狂,充滿了無限生機,充滿了美麗自信。
青春的步伐不會因困難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會因風雨而阻撓。
青春是陽光,是自信的標志;青春是月光,是優(yōu)雅的代表;青春是星光,是引領時尚的先鋒。讓我們揚起青春的風帆,讓生命在這里飛揚,讓青春在這里起航。
閱讀上面的文字,請以“青春”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點撥:青春的故事多如牛毛,我們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全部呈現(xiàn),關鍵還是要根據(jù)文章表達的需要進行適當剪裁。那些曾經讓我們開懷大笑、痛哭流涕、揮之不去的記憶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可以多角度立意,比如寫青春的歡笑與熱情、青春成長過程中的迷惘與苦痛、青春的律動、青春時催人奮進的獨立與渴望……總之,只要圍繞“青春”這一話題,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行文,能表現(xiàn)出自己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可。
名人書房盤點
書房在文人心中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歷代文人雅士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書房。有了書房,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起名時,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詞雋意蘊,情溢于墨,理見其辭,耐人尋味。這些饒有情趣的書房名,相信也給大家?guī)砹艘欢ǖ膯⑹尽?/p>
陋室:這是唐代“詩豪”劉禹錫的書齋名。環(huán)境雖然簡陋,但詩人卻在這里寫出了千古絕唱《陋室銘》。他還把自己的“陋室”與三國諸葛亮的“茅廬”、西漢揚雄的“云亭”相提并論,表達其高潔偉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有識之士曾云:如果劉禹錫官運亨通,他還能寫出《陋室銘》這樣傳誦千古的佳作嗎?正如法國大作家大仲馬曾在名作《黑郁金香》中所寫:“最值得驕傲的樹苗是從平常的樹枝上嫁接出來的,巨大芬芳的玫瑰是從素淡的四瓣薔薇上開始的?!?/p>
老學庵: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書齋題名“老學庵”。他說:“予取師曠‘老而學如秉燭夜行之語名庵?!币源思钭约阂谢畹嚼稀W到老的進取精神。庵,從廣,從閹。“廣”泛指房屋,“閹”是關門,庵就是關了門的房子。命名庵,是說要關起門來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是不想聞,而是沒有想聞的內容。書房之苦樂,唯有陸游自己知道。
聊齋:清人蒲松齡應試落第后,喜歡請人到書齋閑談,然后根據(jù)閑談講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說。故此,他稱自己的書齋為“聊齋”?!读凝S志異》這本狐鬼傳說,就是在“聊齋”里完成的。
何妨一下樓:聞一多先生曾多年埋頭于古代文化典籍《楚辭》與《詩經》的研究中,除了吃飯上課外,難得下樓一次。飯后大家都去散步,聞一多卻不去,鄰居勸他說:“何妨一下樓呢?”大家都笑了起來。就這樣,聞一多得了一個雅號“何妨一下樓主人”,他的書齋也從此成了“何妨一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