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琪 陳吟秋
摘要:石窟雕塑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與印度造型文化與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藝術相結合。石窟的藝術方式雖然是印度文化的引進,但是經受了中國古代王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思想的洗禮,它逐漸的中國化。其中,云岡石窟以量多、造型之精美著稱,石窟造型作品在體型、服飾、面相上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大同云岡石窟;造像風格;曇曜五窟
中圖分類號:K8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024-01
一、北魏歷史發(fā)展與云岡石窟造像的歷程
西晉末年政治動蕩,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四處征戰(zhàn),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把分裂割據的北方重新統(tǒng)一。在政局混亂中,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經歷了北方各民族文化的洗禮,統(tǒng)治者清楚地認識的了漢族文化和儒學文化的已經對民族的滲透。鮮卑族的是鐵騎上的民族,北魏統(tǒng)治者選擇了“佛漢”文化,這符合北魏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
在云岡石窟造像的初期,刀法簡潔,造型宏大,體型敦厚,臉型寬方,直鼻大眼,耳輪廓垂肩,服飾通肩衣或袒右肩,貼體透肌。云岡石窟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曇曜五窟”,是由高僧曇曜主持修建,有“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之稱,雕塑造像規(guī)模大、佛像高大、莊嚴、富有張力,令人感到項天立地的氣概。
其中第二十窟的釋迦坐佛造像最為著名,它的表現形式是露天的,這是因為由于地震石窟的前半邊坍塌,就有了“露天大佛”的稱號。
中時期的時候云岡石窟是雙窟形制,開鑿成前后兩室,左右兩旁通道??邇确鹣裨煨投鄻?,服飾變化也從袒右肩變?yōu)椤鞍虏А钡臐h式服裝。中期的云岡石窟佛像造型相對于前期來講縮小很多,中期的云岡石窟的佛像在氣勢上比較弱,中期的造像在菩薩、供養(yǎng)人、飛天菩薩上都雕刻精細,面色喜悅之感。后期的佛像由于孝文帝遷都洛陽,云岡石窟不再是皇家禮佛、大修功德的地方,只是一些小規(guī)模的開鑿,佛像造像和菩薩都己完全漢化成中國人的人像雕刻。
二、云岡石窟佛教造像服制改革
早期的云岡石窟造像服制是鮮卑族和泊來文化相結合獨有的裝束,寬大粗糙厚重的服制,佛像造像服制的袈裟裸露出上半身的右肩,衣紋僵直平行,中期造像雕刻則是效仿了南朝漢式服制,服制造像的技法簡潔、直平梯形式,增加了佛教造像的立體感,云岡石窟的造像服制在中期往往寬大飄逸、追求仙氣飄飄之感,有“褒衣博帶”之稱。云岡石窟佛像造像后期的服制由于北魏孝文帝的遷都,所以云岡石窟造像大大減少,在此時云岡石窟佛像造像的服制己完全的漢化,服制褶皺特點變的越來越繁密,上身服制變?yōu)槿戆?。由于佛像的造像特點變?yōu)椤靶愎乔屣L”,所以服制可以講的上為“全裹式的褒衣博帶”。
云岡石窟的大佛造像的服制有三種手法分別是:袒右肩式斜披、通肩式裹披、褒衣博帶式正披,前兩種式是從印度和中亞傳入;第三種是漢化了的披法,主要在云岡石窟的后期出現。佛像服飾的折疊也繁密了很多,細頸削肩加上“褒衣博帶”賦予佛教造像一種縹緲虛無的感覺。
三、在云岡石窟的自我視覺感悟
云岡石窟在創(chuàng)作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上運用了多樣的造像技法,“神韻”極佳。四周山上是遼闊的荒原,黃土高原遠遠望去,石窟造像顯得尤為突兀和孤獨,云岡石窟是雄偉粗獷的美,云岡石窟造像經過近幾年的保護和整修,石窟造像更加完善;視野更加開闊。云岡石窟的冬天才是它的本來色彩,周圍可以用上“荒涼”一詞。北方的冬天周圍樹枝上掛上厚厚的積雪,陽光照射在佛像上,更讓人們有一種肅穆、渾厚、質樸、粗獷感,“西北風冷冽,大地冰封,萬徑人蹤滅”之感,但是在云岡石窟造像面前就完全被它的氣勢、神韻所震撼。
云岡石窟的造像藝術正是在把“氣韻生動”表現在有限的空間里,發(fā)揮出無限的視覺享受,讓佛像造像大師把雕刻出來的造像產生了生命的起伏。它的理想表現在雕塑大師對佛教造像所賦予的圣神光環(huán),而現實是由于雕塑大師也是凡人,這就使得佛教造像上又常常表現出世俗生活的細節(jié),所以云岡石窟有了歲月的韻味。
參考文獻:
[1]王妍慧.中國石窟[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
[2]張焯撰.云岡石窟編年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李恒成,云岡石窟與北魏時代[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歐陽啟名.佛教造像[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姚雅琪(1993-).女,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在讀,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研究方向:雕塑藝術;陳吟秋(1993-),女,重慶人,研究生在讀,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