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云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憑借一個關于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獲得三等獎。據了解,陳某石的父母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領域與陳某石獲獎課題所屬領域相同。隨后,陳某石的獲獎過程引發(fā)外界質疑。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7月13日 《新京報》)
結直腸癌基因研究,單從研究項目的名稱來看,就讓人覺得這應是一項高精尖的現(xiàn)代醫(yī)學領域課題,非小學生研究能力所能企及。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領域,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僅用一個星期就順利完成了,還獲得全省乃至全國性獎項,確實讓人“高山仰止”。
然而,學術畢竟是學術,科學終究是科學,科學的研究需要天賦,更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脫離常識、違反科學規(guī)律的研究,哪怕看上去再美,也經不起科學的論證與推敲。據媒體連線,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一位神經生物學博士表示,陳某石所完成的有關科研實驗,相關專業(yè)研究的本科生需要經過大半年的訓練才能操作,但實驗結果并不能做到陳某石同學那樣完美,很難相信一個小學生會有如此精準的手法。
專業(yè)人士的鑒定有力呼應了大眾的質疑。那么,這個小學生是如何完成這項研究并獲獎的呢?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員證實,陳某石是研究員陳勇彬與楊翠萍之子。該所一位研究員指出:“他們是一家子,肯定和這個課題有關系?!备黜検聦嵵敝竼栴}的本質——這個孩子的父母代子研究,為孩子謀取學術榮譽。
我們不禁要問孩子的父母:你們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想害了孩子?誠然,相關研究能夠讓孩子獲得國家級大獎,可以在將來的升學或素質綜合評價上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這種行為,已然涉嫌學術造假,是典型的不誠信行為,不管孩子知情還是不知情,都是一種極為不良的導向。哪怕當前的獲獎能夠讓孩子在畢業(yè)升學上加分,卻會讓孩子在長遠的人生中失分,這豈不是得不償失?
學術造假,人人喊打,如今延伸到孩子,著實讓人害怕。我們在質問孩子家長同時,更應反思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其根源之一,在于教育評價機制的片面與單一,正是因為類似的研究成果可以讓孩子在未來考評中加分,才會讓孩子家長鋌而走險,步入學術造假的歧途。
更值得反思的是,在陳某石申報評獎過程中,并非僅僅其家長參與了造假,據報道,其指導老師(同時也是校長)也“積極配合,主動參與”。試問,教師的教育使命與職責何在?還有,各級大賽的評委(應該都是高水平的專家),竟然沒有就此提出質疑,到底是眼力不行,還是有意置若罔聞,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