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民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黃穎芬/文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jīng)濟的大動脈,民航仍是疫情陰霾下國人出行的重要方式。出于關(guān)注自身健康旅途過程中防護的需求,以及物資短缺異地難以及時購置的原因,旅客攜帶的行李中會放入各種疫情防控用品,而其中不少涉及到危險品。鑒于危險品的高度專業(yè)性,網(wǎng)絡上雖有簡單介紹旅客攜帶防疫用品的注意事項,但并不專業(yè),有的表述甚至不正確。以“航空危險品”為主題搜索,截止2020年4月中國知網(wǎng)上包括碩博士論文共有117篇文章,但沒有一篇涉及旅客行李的安全運輸。從航空危險品的專業(yè)角度進行系統(tǒng)梳理,便于民航從業(yè)人員,尤其與旅客密切接觸的客運人員,有效識別和科學操作;同時對危險性原理較深入剖析,解決普通民眾對能否帶上飛機以及為何不能攜帶的疑問,增強正確防范和安全使用的意識。
國際航協(xié)《危險品規(guī)則》(IATA- DGR)把危險品分為9大類并細分若干小項。大類順序與危險程度無關(guān),只是危險特性各有不同,例如第1類爆炸品不見得比第7類放射性物質(zhì)來得危險。查詢常見防疫用品的材料構(gòu)成和成分,可以確定所含的危險物質(zhì)進而明確危險性(見表1),并在此文中逐項進行詳細解析。
危險品因其易燃、易爆和腐蝕等潛在危險隱患,稍有不當就會引發(fā)運輸事故,一般不得由旅客或機組人員,作為交運行李或手提行李攜帶。部分危險品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不可能在客運中完全禁止作為行李帶入,那么設(shè)定較嚴格的限制條件并要求采取保護措施,允許運輸。在表2明確操作要求,并在表1已底紋標注。
表1: 常見防疫用品危險性一覽
1.濃度不同的酒精效用不同,運輸許可不同
自疫情爆發(fā),75度酒精這種常見的居家消毒用品備受民眾青睞,連帶著高酒精濃度的酒類都一度熱銷。70~75%體積濃度的酒精消殺效果最佳。若酒精濃度過高,則在細菌表面形成保護膜,酒精無法滲入難以殺死細菌。若酒精濃度過低,雖可進入細菌體內(nèi)但無法凝固蛋白質(zhì),同樣也無法徹底殺死細菌。然而這樣高酒精體積濃度,就不可托運或隨身攜帶。
25~50%體積濃度的酒精常用于物理退熱。用酒精擦拭皮膚,能使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能力,酒精揮發(fā)吸熱使體表溫度降低。在此濃度范圍,雖可托運但不可隨身攜帶。國際航協(xié),對于酒精的體積百分含量大于24%,小于或等于70%,限定每位旅客托運數(shù)量不超過5L;對于酒精的體積百分含量小于等于24%,托運數(shù)量不受限制。但國內(nèi)不少機場和航空公司普遍執(zhí)行每瓶不超過500ml,個人合理使用數(shù)量的要求,2020年2月10日民航局運輸司發(fā)布的指南,也是如此要求。
表2: 可以作為行李運輸?shù)姆酪哂闷凡僮饕挥[
2.酒精閃點低易燃爆,注意安全使用和運輸
酒精便宜好用,然卻不安全。新浪網(wǎng)報道,2020年2月5日合肥一位市民使用酒精噴霧消殺后進入廚房做飯,酒精燃爆被燒傷緊急送醫(yī)治療。酒精使用稍有不慎,就導致慘痛燒傷事故。鳳凰資訊網(wǎng)就曾報道,2014年9月2日義烏一家燒烤店,服務員沒有熄滅爐火而直接往燃燒的燒烤爐上倒酒精,導致下風口就餐的女孩瞬間被大火吞噬,全身80%燒傷。防疫使用酒精消毒后,必須注意通風散去酒精蒸汽后才能接觸火源。
易燃液體不是液體直接燃燒,而是揮發(fā)出蒸汽分子才能燃燒。液體溫度越高液體揮發(fā)越快,揮發(fā)到空氣中蒸汽與氧氣混合,接觸火源火花閃爍時,液體最低溫度叫做閃點。閃點越低,液體揮發(fā)性越好,引起火災危險性越大。酒精閃點為13℃,極易揮發(fā)極易燃燒,打開酒精瓶或噴撒酒精,頃刻就有大量酒精蒸汽彌漫到空氣中去,遇火就能迅速燃燒。酒精危險性不小,因酒文化在人類的普及,沒有絕對禁止旅客和機組作為行李帶入,但卻限定了濃度的上限和每人所帶的量。
1.84消毒液消殺使用中的強氧化性
1984年中國成功研制該消毒液,84消毒液故而得名84。主要消毒成分是次氯酸鈉,有效氯含量4.0~6.5%,是無色或淡黃色液體,有刺激性氣味??諝庵械亩趸既芙庥?4消毒液中,與次氯酸鈉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極強的氧化性,可以使病毒的核酸物質(zhì)發(fā)生氧化作用,從而殺滅病毒。使用時務必小心傾倒,并按規(guī)定比例用水稀釋。故在乘機時,也不可以作為行李運輸。
2008年,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四通八達的社會》。當時,有編輯問我:十年之后的你,究竟是什么樣子?我想了一下回答說:應該更好吧……
2.84消毒液與潔廁靈反應產(chǎn)生有毒氯氣
潔廁靈一類的清潔劑,大多是酸性的。與84消毒液混合在一起,就會起劇烈反應,產(chǎn)生大量白色泡沫與刺激性非常強的氯氣。氯氣是有毒氣體,易揮發(fā),中毒后,輕者可能引起咳嗽胸悶,重者呼吸困難,更嚴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睹麄商娇履稀返脑∈颐苁沂录?,就是利用這兩種生活常見物品的化學反應,達到殺人目的。
表1中的消毒所用物品,除去酒精消毒液和84消毒液,都是第5類危險品,通過氧化起到殺菌消毒作用。市場上銷售的雙氧水,過氧化氫的濃度在3.5~25%;銷售的過氧乙酸消毒液,過氧乙酸含量在15~20%之間;漂白粉是氫氧化鈣、氯化鈣、次氯酸鈣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鈣,有效氯含量30~38%;高錳酸鉀消毒片中高錳酸鉀含量在85~95%。這些消毒用品,因其危險性較大,都不能托運和隨身攜帶。
市面上還有一些產(chǎn)品標識不含酒精,但有可能含有3類易燃液體異丙醇,也不能作為行李運輸。此外還有不少免洗洗手液,配方不盡相同,都大多含有危險物質(zhì)成分,一般都不能作為行李運輸。
溫度計,為何不能帶入客艙?小小一支,即便有危險,危險性想必不會很糟糕?常有人不解。有資料解答,因為溫度計的水銀有劇毒而且極易揮發(fā),擴散在客艙這個密閉空間的水銀蒸汽被吸入人體,危害健康。此外,水銀有腐蝕性,存在損害航空器內(nèi)各種儀表系統(tǒng)和電子設(shè)備的危害。
但其實,更為可怕的是,水銀與航空器材料鋁能迅速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鋁汞合金,而鋁汞合金被空氣的氧化為氧化鋁,生成絮狀堆積。在此過程中,水銀沒有被消耗,這種氧化反應能一直持續(xù)下去,足以讓整架飛機的材料遭到致命破壞。這就是水銀溫度計必須放在保護盒內(nèi),而且不讓隨身帶入客艙,避免人為打開并打碎的真正緣由所在。
方便火鍋和自熱盒飯等自加熱食品,因其價格不貴且使用方便,成為近年的網(wǎng)紅產(chǎn)品。長江日報報道企業(yè)捐贈價值500萬自熱食品,讓抗戰(zhàn)一線救護人員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食物本身沒有危險隱患,而加熱包內(nèi)含有鎂粉、鐵粉、生石灰,遇水后釋放大量熱量,溫度可高達150℃甚至200℃,使用不當后果不堪設(shè)想。搜狐網(wǎng)就曾報道,網(wǎng)友在家吃自熱火鍋的時候,把家里的1厘米厚的玻璃桌給炸了。所以非常遺憾,這款網(wǎng)紅產(chǎn)品,無法放入航班乘客的行李運輸,除非旅客能自行去除加熱包。
1.鋰電池燃爆危險性大
鋰電池因體積小能量大而在生活中普遍使用,作為儀器設(shè)備等的動力驅(qū)動。鋰電池高度易燃,碰撞、擠壓、進水、遇熱、過充和錯誤操作都能引發(fā)燃爆。燃爆時從冒煙到突然爆炸只有短短幾秒,然后持續(xù)噴射狀燃燒,噴射距離可達數(shù)米,還會形成巨大的火舌。2010年9月3日UPS航空6號貨機因載運的鋰電池起火墜毀,2名機組全部死亡。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2月8日,UPS航空1307航班因運輸?shù)墓P記本電腦所用的鋰電池起火,導致整架飛機被燒毀。因鋰電池的廣泛應用無法絕對禁止作為行李運輸,國際航協(xié)和各國民航主管部門都明確要求,旅客不得帶入160瓦時以上大功率鋰電池及其設(shè)備(旅客使用的電動輪椅因人性化照顧,會酌情放寬,但航空公司在收運時會審慎操作)。
2.鋰電池的分類和計量
鋰電池分為2類,一類是可反復充電的鋰離子電池(lithium ion batteries),通過鋰電在正負極兩個電極之間往返脫嵌和嵌入進行充放電;另一類是不可充電的鋰金屬電池(lithium metal batteries),金屬鋰作為電極,通過金屬鋰的氧化來產(chǎn)生電能,用完就報廢。電動口罩,普遍采用可充電的鋰電池;部分電子體溫計,使用鋰金屬電子。
鋰離子電池一般以功率Wh來計量,如果已知電池的標稱電壓(V)和標稱電流(Ah),可以通過計算得到額定功率Wh= V×Ah;如果電池上標記電壓(V)和電流(mAh),那么額定功率Wh= V×mAh/1000。2017下半年之后生產(chǎn)的充電寶,大多在出廠時就標注了功率。而其他電子儀器,還需計算。沒有標注電壓和電流的產(chǎn)品,是絕對不可作為行李運輸?shù)摹?/p>
鋰金屬電池一般以鋰的含量g來計量,如果電池上標記有電流(mAh),可以將該數(shù)據(jù)除以1000再乘以0.3,即可得到該電池鋰含量的克數(shù)。
3.鋰電池作為行李的操作
鋰電池作為行李運輸存在2種狀態(tài),一種是單獨的鋰電池,就是沒有放在設(shè)備里,比如筆記本電腦拆下來的電池,必須手提,且每一個都單獨做好防短路的保護。包括充電寶在內(nèi)的備用電池,都屬于前一種,必須手提。另一種就是鋰電池放在設(shè)備里,比如電池裝在筆記本電腦里,相當于電池的正負極已被設(shè)備卡住不可能短路,那么可以手提也可以托運,但是要求設(shè)備必須完全關(guān)閉防止意外啟動。不過國內(nèi)也有些機場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求旅客手提。
之所以要求旅客盡可能地手提,是因為鋰電池自燃時,若發(fā)生在客艙就可盡早發(fā)現(xiàn)及時消除隱患。2018年2月25日,從廣州飛往上海虹橋的南航CZ3539 航班,一名旅客所攜帶的未在使用狀態(tài)的充電寶冒煙并著火,空乘人員用大量水撲滅并降溫,非常專業(yè)地處理了這起事故。美國聯(lián)邦航空局FAA曾做過實驗,用水或者用哈龍滅火器撲滅后,再用大量水將鋰電池降溫防止復燃,這樣的方法都很有效。試想,鋰電池若作為托運行李在貨艙自燃,發(fā)現(xiàn)火情和采取滅火措施的及時性就大打折扣。
醫(yī)用外科口罩、醫(yī)用護理口罩、N95口罩等各類口罩,各類手套和普通防護服,都不是危險品,旅客可以隨身攜帶或托運。
這并非說明這些物品沒有絲毫的毒性或燃燒性等物質(zhì),而只是還沒達到危險品的標準,無需采取措施防患。國際航協(xié)《危險品規(guī)則》(IATA- DGR)把危險品,根據(jù)危險程度從大到小劃分為I、II和III共3個包裝等級(第7類放射性物質(zhì)正好相反)。那么物質(zhì)的危險程度小于III級包裝,沒有滿足在DGR危險品清單中列明或分類的要求,就是非危險品。而有些物品因為危險物質(zhì)的含量很小,危險性大大降低,沒有達到標準,也是非危險品。
比如一次性醫(yī)用口罩不能用高溫消毒,一般通過環(huán)氧乙烷氣體來完成消毒過程。這種無色帶有醚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主要危險性為2.3(有毒氣體)、次要危險性為2.1(易燃氣體),是目前四大低溫滅菌技術(shù)最重要的一員。因其高危險性,民航運輸中禁運,客機和貨機都不允許。只不過在7~14天的解析,經(jīng)檢測合格后,才能出廠上市。也就是說,這時候醫(yī)用口罩中環(huán)氧乙烷微乎其微,達到安全含量標準。
結(jié)語:
大眾往往存在這樣的理解偏差,認為危險品離我們很遠,普通老百姓在正常生活工作中很少碰到,實則就隱匿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中。對旅客攜帶的防疫物品,未加判斷識別,就會對民航運輸造成隱患。通過對常見防疫物品和危險性質(zhì)的認知,旅客可有意識地挑選攜帶可以運輸?shù)姆雷o用品。航空公司客運人員對旅客攜帶的危險物品禁止或限制運輸,可有效保障航班的安全,也就是保障廣大旅客生命和財產(chǎn)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