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今天有一個30歲的小伙子來門診咨詢,說他前一段時間體檢發(fā)現(xiàn)尿蛋白+,尿蛋白定量0.4克/天,血肌酐正常,沒有高血壓和水腫。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特別囑咐他以后不能再吃豆制品了。他上網(wǎng)查了查,關于慢性腎臟病能不能吃豆制品的說法不一,于是來門診問我。
腎內科醫(yī)生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都有一個基本要求———低鹽、低脂、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具體地說,慢性腎臟病患者每日鹽的攝入量應小于5克,低油脂飲食,低蛋白飲食,且盡量食用優(yōu)質蛋白。
肌酐、尿酸、尿素氮等代謝廢物是由蛋白質分解產(chǎn)生的,這些廢物大都經(jīng)過腎臟排泄。在腎功能衰退時,腎臟排泄這些代謝廢物的能力大大減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代謝廢物在體內蓄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形成了尿毒癥。而此時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上述代謝廢物的產(chǎn)生就會明顯增多。這樣一來,就會導致體內大量的代謝廢物堆積,它不但會進一步加重腎臟負擔,加速腎功能的衰退,而且代謝廢物本身也會損害大腦、消化道黏膜、皮膚、關節(jié)等組織器官。此外,高蛋白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磷離子,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磷對人體沒有危害。但是,當腎功能下降后,磷排泄障礙,大量的磷蓄積,也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高蛋白飲食會進一步加重體內代謝廢物的堆積,進而對人體造成傷害。
采用低蛋白飲食后,肌酐、尿素氮等代謝廢物的產(chǎn)生明顯減少,腎功能下降的速度顯著變慢,可以延緩進入尿毒癥期,甚至可以避免進入尿毒癥期。低蛋白飲食的同時服用必需氨基酸藥物比如開同(α-酮酸)等。所以說,飲食控制本身對慢性腎臟病就是一種治療。
蛋白質是人體的必需品,過度限制蛋白的攝入就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一方面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另一方面人體代謝又需要蛋白質,為了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于是建議攝入優(yōu)質蛋白,通俗地說,就是“少吃、吃好的”。
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的蛋白就是優(yōu)質蛋白。其實蛋白質廣泛存在于我們日常吃的所有動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質量好、利用率高,按質量高低依次為奶、蛋、魚、瘦肉等,往往被認為是優(yōu)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有些植物蛋白,其含量多是非必需氨基酸,質量不高,應盡量避免食用,所以也就有了“慢性腎臟病不能吃豆制品”的說法。豆制品雖然屬于植物蛋白,但相對于其他谷類和蔬菜,仍含有較多的必需氨基酸。大豆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5%~40%,且大豆氨基酸的組成更接近人體的需要,因此在營養(yǎng)價值上完全可與動物蛋白相媲美,也屬于優(yōu)質蛋白質。此外,豆制品還可以提供鈣、維生素等有益物質。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豆制品有上百種,通常分為非發(fā)酵豆制品和發(fā)酵豆制品兩類。非發(fā)酵豆制品有豆?jié){、豆腐、豆腐干、豆腐腦、豆腐皮等,發(fā)酵豆制品有腐乳、豆豉、豆瓣醬等。發(fā)酵豆制品中鈉含量較高,因此不推薦慢性腎臟病患者食用。
不是所有的腎臟病患者都要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一般我們掌握血肌酐升高的患者,嚴格地說是CKD2- 4期的患者才建議低蛋白飲食。許多腎臟病人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壓,但是血肌酐正常,這類患者就沒必要必須選擇低蛋白飲食。開始透析的患者對蛋白攝入的控制反倒不太嚴格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健康委員會(原國家衛(wèi)計委)2017年發(fā)布《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指導》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涵蓋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指導原則、能量和營養(yǎng)素推薦攝入量、膳食處方制定、營養(yǎng)攝入監(jiān)測與評估四大內容。其中,食物選擇部分是這樣建議的:
●限制米類、面類等植物蛋白質的攝入量,采用小麥淀粉(或其他淀粉)作為主食部分代替普通米類、面類,將適量的奶類、蛋類或各種肉類、大豆蛋白等優(yōu)質蛋白質的食品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可選用的食品包括馬鈴薯、白薯、藕、荸薺、澄粉、山藥、芋頭、南瓜、粉條、菱角粉等富含淀粉的食物替代普通主食。也可選用低磷、低鉀、低蛋白質的米類、面類食品替代普通主食。
●當病情需要限制含磷高的食品時,應慎選動物肝臟、堅果類、干豆類、各種含磷的加工食品等。
●當病情需要限制含鉀高的食品時,應慎選水果、馬鈴薯及其淀粉、綠葉蔬菜等。
●當患者能量攝入不足時,可在食物中增加部分碳水化合物及植物油攝入以達到所需能量。
從以上可以看出,大豆蛋白也是優(yōu)質蛋白。慢性腎臟病患者可根據(jù)病情適量選用,不必視豆制品為大敵而絕對禁止。但是可以放心吃并不意味著可以放開吃,畢竟慢性腎病患者每日的蛋白質攝入量是要限制的,具體怎么吃、吃多少可以咨詢專業(yè)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