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波
小時看《西游記》,老不明白,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能把經(jīng)取回,為啥非要唐僧親自去不可?悟空駕云馱著他一下子就取回,為何還要走著去?后來高中時在荀子《勸學(xué)》中讀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更是覺得有筋斗云不用,實在不合邏輯、不合情理。
而如今近半百才漸悟,人生是修行,沒足夠的歷練終修不成菩薩身,沒足夠的用心、誠心、苦心、善心終不能成菩薩心,又如何取得真經(jīng)?即使真經(jīng)擺在面前也不識得,即使得了真經(jīng)也參不透、悟不了。倘若去講經(jīng)說法,掛在嘴邊的終不過是人云亦云的“經(jīng)”,道貌岸然的遮羞布罷了。
諸子百家都有自家的“道”,許多人想“得道”,往往得不到。莊子說:“凡外重者內(nèi)拙?!钡拇_,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想必然笨拙。一個“得”便意味著把“道”當(dāng)作外在,想要索得,殊不知“道”在內(nèi)心,“道”即初心,“道”即自我。
可見,人生所要做的是“修”道,修身養(yǎng)性,修心修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道”的種子在體內(nèi)生長豐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了然于胸,又有什么“經(jīng)”參不了、悟不透?當(dāng)“道”的種子根深葉茂,則“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甭管教壇內(nèi)外如何喧囂,甭管理念、概念、模式、流派,你方唱罷他登場,甭管各種花樣翻新的課程如何能讓孩子速成,也不會心性不定、急功近利、隨波逐流、趨之若鶩。
故,取經(jīng)的路是修行的路,恰如那河,沒有哪一條會選擇筆直的捷徑達海,因而綿延長流深,曲折跌宕,波瀾壯闊。
沒有筆直的河,人生也常常會拐彎,要的是足夠的歷程,否則到不了海,即使到了也認不得海,理解不了海。
課程,課之程,若指向人,則是要師生在課的河道上修行修心。如此,課程,是歷程、修程、人程。百年樹人,慢教育、慢課程,不慌不忙地成長。
課程,課的河道,一路繞花穿樹,潤澤并照見師生身心的光亮之河。唯如此課程,立德樹人這?!暗馈钡姆N子方能達成蒙以養(yǎng)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