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國,黎啟嬌
(三亞市中醫(yī)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重要分型,占頸椎病總發(fā)病人數(shù)的20%~30%[1]。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伴隨視力模糊、耳鳴、惡心等,主要是由于頸椎不穩(wěn)、骨質增生以及頸部軟組織痙攣等諸多因素引起的血流供血不足。中老年群體為好發(fā)群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2]。目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無統(tǒng)一標準,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和物理療法各有優(yōu)缺點,但遠期療效差。中醫(y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頸痹”“眩暈”范疇,該病乃本虛標實之癥,多由于患者先天稟賦不足,兼以風、痰、瘀侵襲,導致脈絡受阻、頸項僵硬,發(fā)為此病[3]?;诖耍P者采用麻黃葛根湯結合電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以此探討中醫(yī)療法聯(lián)合應用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7年5月—2019年5月三亞市中醫(yī)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80例,分為研究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研究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8.23±2.57)歲,平均病程(4.22±0.81)年。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8.59±2.19)歲,平均病程(4.39±0.91)年。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4]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頸性眩暈,視力模糊、耳鳴等癥狀;旋頸誘發(fā)試驗陽性;X線片顯示椎節(jié)不穩(wěn)及鉤椎關節(jié)增生;顱多普勒超聲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基底動脈血流速減慢。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風寒阻絡型的辨證標準:主癥:因感受風寒濕邪而發(fā)病,肢體酸冷,喜熱畏寒。次癥:頸、肩疼痛,肢端麻木不適。舌脈:舌黯,苔薄白,脈沉弦或沉遲。
1.2.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入組近1個月內未采取任何對本研究結果有影響的方法治療;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治療者。
1.2.4 排除標準
除外眼源性、腦源性及耳源性眩暈;頸椎骨折、脫位、感染者;伴有頸部結核及腫瘤者;意識不清晰;合并嚴重原發(fā)病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口服中藥湯劑治療。麻黃葛根湯組方如下:葛根12 g,大棗12枚,麻黃9 g,芍藥6 g,桂枝6 g,生姜6 g,炙甘草6 g。共治療2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電針治療。選穴:鳳池、百會、頸夾脊,患者取臥位,將0.25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消毒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常規(guī)針刺,得氣后,分別在兩側風池、頸夾脊穴位連接G6805型電針治療儀,選連續(xù)波,50 Hz,留針30 min。每日1次,治療6日休息1日。兩組均治療2周。
1.4.1 眩暈癥狀積分
參照《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4],觀察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三大主要癥狀及功能積分。
1.4.2 療效判定
依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兩組治療后療效。
1.4.3 腦血流速度
采用彩色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及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1.4.4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
采用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收縮期峰流(Vs)、平均血流速度(Vm)。
1.4.5 血流流變學指標
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后除頭痛癥狀改善不明顯外,眩暈、頸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和總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組間結果比較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眩暈、頸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和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積分比較分)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腦血流參數(shù)較治療前升高。組間結果比較顯示,研究組治療后腦血流參數(shù)LVA、RVA和BA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參數(shù)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血流Vs、Vm均較治療前升高。組間結果比較顯示,研究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血流Vs、Vm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血流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降低。研究組治療后血流流變學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流變學指標比較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在多種發(fā)病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導致椎-基底動脈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障礙,引發(fā)腦血流參數(shù)改變、血流流變學異常等癥狀[6]。手術治療方式多,效果顯著,但是風險大,容易產生不良后果,且技術要求高,且遠期療效和保守治療無明顯差異。而西醫(yī)其他保守療法雖可有效的改善臨床癥狀,但遠期療效欠佳,無法從根本上治愈[7-9]。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中醫(y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頸痹”“眩暈”范疇,該病乃本虛標實之癥,多由于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再由于風、寒、濕三氣交雜趁虛入侵,頸部血氣運行受阻而致頸項僵硬、肢體酸冷、喜熱畏寒等癥狀發(fā)為此病??梢?,風寒阻絡型是常見癥型,致病因素可以總結為風、寒、濕、瘀,因此,當治以通絡驅寒、補虛扶正之法[10-12]。麻黃葛根湯中麻黃又稱卑相、龍沙,具有利水消腫、發(fā)汗散寒、通腠解肌的功效,專治項背強痛。葛根生津止渴、解肌退熱、升舉陽氣,促正氣上升,和麻黃共為君藥,可有效的發(fā)揮舒攣通絡解肌緩急之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13],葛根中的異黃酮可有效舒緩頸部平滑肌緊張度,舒張血管,加速頸部局部血流量,消除神經根水腫、降低炎癥反應等作用。生姜具有發(fā)汗解表、活血通經的功效;大棗養(yǎng)血安神、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和生姜共為臣藥,起到助氣補血之效。芍藥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桂枝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兩者共為佐藥?,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14],芍藥的有效成分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能改變血流流變學狀態(tài),緩解神經根缺氧缺血的狀態(tài)。總之,各藥物間相互配合,氣血行而瘀血通,椎動脈肌肉痙攣狀態(tài)得以有效緩解,腦部供養(yǎng)得以有效改善。
本研究中,研究組在口服麻黃葛根湯的同時配合電針治療。針刺是目前治療骨科疾病效果較為顯著的中醫(yī)治療方式之一[15]。針刺通過有效松弛頸部周圍肌肉群,使得肌肉的痙攣狀態(tài)得以有效緩解,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頸椎內外生理學平衡,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流變學指標,達到平定眩暈的治療效果[16]。而電針通過電刺激發(fā)出持續(xù)性的刺激,可有效的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松弛局部肌肉粘連,松解局部粘連組織,增加血流量,促使脈絡和氣血通暢。另外,針刺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陰陽平衡與臟腑氣血,以促使頸椎解剖關系的恢復[17]。本研究中,取風池、百會和頸夾脊穴刺之,風池位于頭部,為足少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刺之具有祛風活絡、明目止眩的功效,是緩解頸項強直的要穴。百會為“髓?!敝吧想蜓ā?,刺之可升發(fā)陽經之氣血,具有補腦益髓、升清降濁之功效,是治療頭痛眩暈的要穴。電流刺激該兩處穴位可有效的改善腦血流彈性,增加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腦部供血量,以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眩暈等癥狀。頸夾脊穴為經外奇穴,刺之可疏通氣血,使得髓海得養(yǎng)、經氣調達、眩暈消失。電流刺激頸夾脊穴可直接作用于病灶,調整椎旁軟組織收縮和椎間結構,使得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腦部供血量得以有效改善[18-19]。
本研究表明,麻黃葛根湯結合電針可有效的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療效。而研究組治療后腦血流參數(shù)、椎-基底動脈血流均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血流流變學指標較對照組有了更大幅度的降低(P<0.05),提示麻黃葛根湯結合電針可有效改善腦血流和椎-基底動脈血流,提高腦部血氧供給量。
綜上所述,麻黃葛根湯結合電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確切,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腦血流和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提高治療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