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泉
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古詩詞教學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觀念,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這四個層級遞進的過程。
古詩詞承載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古詩詞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yǎng),可以從詞的變化、句式的變化、語氣的變化中把握語言節(jié)奏;可以開拓思維,用聯想和想象、比較歸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鑒賞優(yōu)秀作品和品味語言,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二、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模糊。很多教師對古詩教學目標把握不好,有時候目標設定過于簡單,有時候目標設定又過于復雜甚至出現偏差,這樣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2.教學方法單一。很多教師為了趕課堂進度,完成教學計劃,只注重詩句翻譯、分析手法情感,教學方法單一。
3.忽視傳統(tǒng)文化價值引導。由于古詩詞作者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對時代背景了解甚少,加上古詩詞內容簡短而意蘊深奧,學生往往很難理解,而教師也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教學。
三、改進策略
1.語言建構與運用?!罢Z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通過不斷積累、借鑒他人逐步掌握文字的運用規(guī)律,并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運用的能力。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形成古詩詞的知識體系,在各個環(huán)節(jié)注重知識銜接,如在學到陶淵明《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可以幫助學生回憶“菊”這個意象,對比陶淵明筆下的菊與李清照《醉花陰》中的菊有何不同。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八季S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使辯證思維、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等獲得發(fā)展。古詩中意象豐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來引領學生發(fā)揮想象。
以往的詩歌教學中,教師較為注重感性思維,剖析文本、鑒賞情感,而辯證思維往往被忽視。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時決不能忽視辯證思維。例如《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會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探討這首詩的多重主題,即春江月夜景觀、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夫妻分離的感懷。但是否真的存在這么多主題是需要經過層層推理辯證才能得出的。
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知識不能只局限于一點,鼓勵學生利用已有圖式去大膽想象,擴展思路。比如,教學《定風波》時可以讓學生回憶曾經在大雨中行走的感覺,接著引導學生體會蘇軾面對這種情況時那種灑脫樂觀的情感,再通過簡單的追問開拓思維方式,促進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皩徝黎b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情”與“境”中通過豐富的情感體驗來發(fā)現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審美想象,領悟人生哲理,審美情趣也逐漸高雅起來。
鑒賞可從三個方面進行:畫面美、音韻美、意蘊美。如《山居秋暝》中從“明月松間照”可以看到一幅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攀上天空,月色透過松樹的翠枝,星星點點灑落下來的畫面。
4.文化傳承與理解?!拔幕瘋鞒信c理解”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內容,學生理解借鑒不同民族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每一首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后往往包含強烈的背景色彩,作者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等都可以影響著古詩的內容和情感。把作者的生平閱歷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年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程度。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作者通過文字意象想要傳達的思想和精神。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種意境開闊,自由不拘的樂觀曠達;李商隱《錦瑟》中面對仕途失意、生活困頓的無限惆悵等都需要去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