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一
【摘要】高年級學生的課題研究重在真思考、真投入、真研究,重視課題匯報后的答辯活動,它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思辨的有效平臺,同時也是開啟新一輪深入研究的助推器。研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獲得研究的資料與證據(jù),促進學生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激發(fā)學生從被動研究邁向主動研究的意識。
【關鍵詞】高年級 小課題研究 綜合與實踐
繼《帶領低年級學生做課題研究》《指導中年級學生做課題研究》之后,學生進入高年級,他們完成的課題研究內容依然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如課內的長方體截面的研究,課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發(fā)展變化),必做與選做相結合(每學期必做課題兩個,選做課程一至兩個)。筆者的角色由引導者、組織者為主向合作者為主轉變。通過兩年的實踐,筆者感受到:高年級學生的課題研究重在真思考、真投入、真研究,激發(fā)學生從被動研究邁向主動研究的意識。
下面筆者以一個“人物研究”的課題為例,來談談和高年級學生一起做研究的收獲與體會。
附小每年度都有一個致敬榜樣的主題課程研究,在六年級時我們研究朱自清先生。本次的研究定位在用課題研究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加了解朱自清本人或朱自清作品。
筆者先于學生做了一些功課,就選題而言,想到三個切入點:(1)可以先了解朱自清生平,而后對其生平進行輸出,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進而進行再研究。(2)朱自清一生有多少作品?這些作品涉及哪些文體?數(shù)量分別是多少?(3)朱自清的作品中哪些廣為流傳?流傳的原因是什么?
筆者拋出問題之后,學生展開討論,提出他們感興趣的選題,選題很是豐富:
1.朱自清作品的影響力。
2.朱自清的朋友圈。
3.朱自清游蹤。
4.朱自清作品不同時期的風格。
5.朱自清的家庭與其作品有什么關系。
6.通過他人寫朱自清,了解朱自清的品格。
7.通過朱自清的作品研究朱自清的內心喜好。
8.朱自清一生的生活質量如何。
9.朱自清哪個年齡段的作品最多。
10.朱自清對社會有哪些貢獻。
之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進行選題,并自由結組,選出組長進行研究,研究時間為一個月。這一個月里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和教師溝通,當然更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獲得自己研究的資料與證據(jù)。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學生在低年級種下的研究意識,在中年級積累到的研究方法,到高年級都發(fā)揮了作用,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很快。
一個月后,筆者開始組織學生匯報答辯,答辯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思辨的有效平臺,同時也是開啟新一輪深入研究的助推器。在高年級我們將答辯的環(huán)節(jié)放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下面選取三個答辯案例,呈現(xiàn)學生的思考。
案例1:《重走朱自清先生走過的路》
研究的問題:把朱自清從出生以來去過的所有地方,以當時的交通工具看他的出行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師:你們怎么確定從北京到天津的時間?
生:我們查從北京到天津要多長時間,朱自清的文獻中找不到相關線索,但找到了同時期魯迅有從北京永定門站到天津西站的記錄,是185分鐘。
師:朱自清從北京到西南聯(lián)大,是和學生一起走還是乘坐了其他交通工具?
生:我們沒有查到文獻的記載,因為組里有同學姥姥當時已在清華,就請姥姥幫助了解其他人當時的情況,確認他沒有走路去西南聯(lián)大。
師:你們怎么確定,朱自清是從上海去的倫敦?
生:有兩個理由:一是當時輪船能到國外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上海到倫敦,一條是上海到俄羅斯。二是我們查到一篇文獻,王子云《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這篇文獻的作者是與朱自清同船到倫敦的,共42天。
師:這么久,他們怎么不坐飛機?
生:第一,朱自清去世兩年后,中國的民航公司才建立。第二,飛機在當時是很昂貴的交通工具,一般人坐不起。
生(補充):我是研究朱自清一生物質生活如何的,通過我的研究可以知道,他一生并不富裕,他應該不會去坐飛機的。
師:你們怎么確定歐洲五國的路線?
生:這個確實沒有查到先后順序,但我們通過文獻知道,他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游遍五國,這樣,我們就按地理位置進行了一個最優(yōu)化的設計。比如有火車有船的,我們選了船,主要原因是,乘船可以有大段時間做事情,而那時的火車總是一站一站停,中間會下來換車,這樣不利于朱自清做事情,而且火車比輪船要貴。
師:你們得到的結論是,他這一生去的地方,用在路上的時間總共是兩年多,是嗎?
生:是的,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是靠推測,比如北京到長沙、到昆明,不是走著去,而是乘火車。
師:如果你們的研究能把現(xiàn)在再走這些路用我們目前的交通工具需要多長時間和朱自清所花的時間有個對比就更好了。
生:確實。
這個答辯持續(xù)了40分鐘,明顯感受到學生認真地做了研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讀了大量文獻。能做出這樣的研究,一是選題的切入點好;二是肯下功夫鉆研,想辦法尋找證據(jù);三是有結構化的思維,圍繞一個主旨目標,結構脈絡層層深入,通過研究假設與合情推理,呈現(xiàn)出大家看得見中的看不見。
案例2:用現(xiàn)在的交通工具走朱自清走過的路
答辯環(huán)節(jié)聚焦幾個問題:1.匯報呈現(xiàn)了朱自清在國內走過的城市,但缺少了北京到上海,實際是有的;2.查閱的火車票里有動車又有臥鋪是怎么回事?3.乘坐汽車,車速為什么限定到70千米/時呢?算花費的時候加入高速費嗎?4. 開車用時和飛機用時的算法不一樣,匯報中把飛機轉機的時間算入總時間,而把高速連開四個小時需要休息的時間沒有加上。5.匯報時邏輯不夠清晰,到底是想最省時間還是最省錢,二者沒有區(qū)分好。
生:我們知道朱自清是1932年第一次出國,1932年以前在國內的足跡我們算了,之后的沒有計算;動車和臥鋪這件事情,是我們的問題,沒有歸類好;車速的限定是因為,我們查百度地圖,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jīng)]有高速,這樣車速會慢下來,就取了一個平均值。
很多時候,能說清楚的事情定是想明白了。答辯活動會促進學生想明白自己要表達什么,比如案例2,其實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每一步的標準是什么講清楚。比如,我們匯總的是1932年以前在國內的足跡,這些足跡的出處是《朱自清傳》還是直接借鑒了案例1的結果。第二個標準是交通工具的不同,以時間來衡量,這個時間客觀存在的都算,主觀上能解決的不算。如果以省錢為標準,可能汽車就不走高速,省高速費,火車也選最便宜的票價,飛機選有折扣的時間段來買。答辯后這個組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二次研究。
案例3:朱自清的朋友圈
答辯環(huán)節(jié)聚焦了三個主要問題:1.研究的結論與研究的過程不符。結論說朱自清是個什么樣的人,所以交到這些朋友,但研究過程并沒有提供相關支持。
2.確定的朱自清的好朋友有五個人,是怎么確定下來的?是逐步篩選還是別的什么辦法?
3.匯報中,有幾個硬傷,比如和魯迅在三年里有四次見面,還有在8月30日拜年,這樣明顯的錯誤不應該出現(xiàn)。
這個組的回應是基本查閱百度,沒有找到其他相關資料。
聚焦一個問題做研究,文獻的查閱必不可少,而查閱什么文獻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關于朱自清的朋友圈,有一位學者在喜馬拉雅APP上有10集的播報,可以根據(jù)研究的問題進行篩選,便有了依據(jù)。再者,查閱到文獻之后的整理與再輸出也很重要,因為要說明問題的事例需要有選擇,也要通過自己的推理與分析對研究問題產(chǎn)生一些聯(lián)想與猜測,這樣才能讓大家看到獨有的分析與結論。
和學生一起研究,我們邊做邊總結,關于如何做好小課題研究我們梳理了幾點共識:
1. 關于選題
可以新也可以小,避免大而空,要在一條線索上深入研究,還可以是研究后產(chǎn)生問題的再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產(chǎn)生新問題的過程,而對新問題的再研究,可以讓課題走向深入。
2.關于問卷的設計與發(fā)放
(1)設計的題目一定要圍繞目標,避免選做題,盡量避免主觀問答題,可以采用多選題,否則會為后續(xù)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帶來很大麻煩。題目中如果有年齡劃分,注意不要有重疊分類。
(2)問卷的發(fā)放要隨時隨地,而且要根據(jù)自己的調查人群進行分類,如果要看男女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有何差異,分發(fā)的時候就在數(shù)量上有設計;如果只針對大學生做,就要去高校。
(3)問卷的整理要分類:有效問卷和無效問卷。對于明顯出現(xiàn)錯誤的問卷,不再收錄到整體數(shù)據(jù)中整理,可以在后記中呈現(xiàn)分析。
3.關于文獻的查閱
(1)百度上收集到的文獻僅僅是初步了解,有一些是否科學客觀,還無從考證。
(2)要到知網(wǎng)查閱學術文獻,在讀文獻的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相關聯(lián)的線索。
(3)要閱讀相關出版書籍,正式出版的讀物可信度更高。
(4)對文獻的篩選與再加工都很重要,有用的提取,沒用的不留,有關聯(lián)有啟發(fā)的再深入查找。
4.關于研究報告的撰寫
(1)研究過程要翔實,證據(jù)要充足。
(2)表述內容要界定清晰,制定標準很重要。
(3)總結有對問題提出的反饋,也有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反思以及研究方法是否合適的思考。
在高年級和學生做課題研究兩年,筆者深深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我們相互啟發(fā),共同思考研究一個問題,成為一個師生共同學習體。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激發(fā)了研究的熱情,促進了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同時也為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打上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