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蔓
摘 ? 要: 本文借鑒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以模糊法和具象法實現(xiàn)詩歌意境再現(xiàn)為切入點,從風格、句法和詞匯三個維度對中國古典詩歌《天凈沙·秋思》的兩種譯文的及物性作對比分析,認為,譯者須對原詩歌及物性系統(tǒng)中的“過程類型”“參與者”“環(huán)境成分”作具體分析,在目標語中找到“形合”和“意合”的最佳平衡點,選擇恰當?shù)姆g路徑,實現(xiàn)原詩歌的意境再現(xiàn)。
關鍵詞: 及物性系統(tǒng) ? 意境再現(xiàn) ? 《天凈沙·秋思》 ? 模糊譯法和具象譯法
1.引言
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且是屬于全世界的文化瑰寶。翻譯詩歌要凸顯原詩歌的意境,賦予原詩歌文字以味道、色彩、節(jié)奏和生命。
系統(tǒng)功能語法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學理論(黃國文,2000),其中及物性就是一種語義系統(tǒng),通過語法手段將人們在所處環(huán)境中所見所聞和所作所為的經(jīng)驗范疇化,并分成若干“過程”(process)(Halliday,1994)。這種范疇化包含三種成分:“過程”(一般通過動詞詞組體現(xiàn))、“參與者”(一般通過名詞詞組體現(xiàn))和“環(huán)境”(一般通過副詞或介詞短語體現(xiàn)),其中,環(huán)境成分可空缺(徐林,1987)。韓禮德把參與者在環(huán)境中的經(jīng)驗分為六個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胡壯麟等,2008)。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及物性可為中國古典詩歌譯文的文本分析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2.詩歌意境再現(xiàn)的及物性實現(xiàn)路徑
詩歌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是作者在詩歌中通過形象描寫具體的景物,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境界。詩歌意境再現(xiàn)的及物性是指能夠恰當?shù)貍鬟_原詩的意境,使原詩和譯文的過程類型在神韻上達到最大限度的對等。目前,學界有兩種達成詩歌意境再現(xiàn)的典型路徑,即模糊譯法和具象譯法。
模糊譯法是用適當?shù)哪:Z言翻譯原詩中相應的模糊意境(強瑛,2011)。例1:
在例1中,譯文還原了原詩的模糊性。原詩和譯文中皆沒有出現(xiàn)解釋性的語言具體描寫鳥兒和云,說明在譯文中沒有出現(xiàn)環(huán)境成分的增譯現(xiàn)象。修飾詞“高”和“閑”對應翻譯修飾前面整個小句,譯者沒有選擇運用描述性過程,保持了原詩的“物質過程:參與者是“鳥”和“云”;動作過程通過“飛”和“去”兩個動詞體現(xiàn)。由此可見,此譯文運用模糊譯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詩的審美意境。
具象譯法是指原詩中的模糊意境通過具體語言和描寫手法被具象化地展示出來。例2:
在例2中,如果運用模糊譯法將原詩譯成:“往往在逃避命運的路上,卻與之不期而遇?!比鄙僬芾韺用娴拿鑼?,導致譯文在傳達意境時喪失一些原本的韻味(強瑛, 2011),加大讀者的閱讀難度。相比之下,借用《論語·季氏》中的古語體翻譯的譯文則更完整地傳達了原詩中的意境:有時,不要太過于祈求事態(tài)的發(fā)展如你所愿,順其自然就好。此譯法使讀者更容易通過譯文理解原詩,因為譯文不僅通過歸化法使原詩更貼近讀者,而且用具象譯法正確還原了原詩中隱含的意義。
3.《天凈沙·秋思》意境再現(xiàn)的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系統(tǒng)的過程類型都有各自賦予句法結構展現(xiàn)方式。在翻譯中,過程展現(xiàn)方式的轉變和“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的增減可通過上述兩種路徑發(fā)生變化。現(xiàn)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及物性為理論框架,從整體風格、句法、詞匯三個層面對Tr. Wayne Schlepp和翁顯良的譯文的意境再現(xiàn)作分析,探討詩歌英譯中不同翻譯路徑對原詩意境再現(xiàn)程度的影響。
3.1意境再現(xiàn)的風格層面及物性分析
《天凈沙·秋思》原詩歌風格的顯著特點在于靜態(tài)的“存在過程”,詩歌整體圖式畫面感的表現(xiàn)力很強。“存在過程”構成了詩歌的主要部分,原詩語言簡潔凝練,符合中國詩歌語言風格。根據(jù)解構語義中的延異論和痕跡論,因文本受時間、地點等因素影響,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被解構和重組,意義模糊未定,難以預測(王寅,2018),詩人為處于不同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讀者留以充分的解讀空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領略詩中的情懷和意蘊,結合實景解構和重組原詩,讓原詩歌意義不斷延展。
從語言風格看,Schlepp的直譯使參與者之間的分裂感明顯,目標語讀者很難理解原詩并感受意境,但它在傳達典型的中國古典詩詞結構并列形式方面忠實于原詩。譯者以靜述靜,即以模糊譯模糊,再現(xiàn)了原詩風格,不僅準確地表達了節(jié)奏美和韻律感,而且體現(xiàn)了詩歌內涵豐富的模糊美,實現(xiàn)了意義延伸。
從結構風格看,翁顯良將《天凈沙·秋思》譯為散文(見表1),將“存在過程”轉變?yōu)榫唧w動態(tài),忽略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固有風格,削弱了詩歌固有的模糊性語言特征的藝術感。姚振軍(2004)指出翻譯意象詩時,應嚴格將原文放在首位,譯者的自我理解和想象應少量介入。
3.2意境再現(xiàn)的句法層面及物性分析
《天凈沙·秋思》原詩由五節(jié)構成,包括“存在過程”和“物質過程”兩個過程類型,Schlepp譯版和原詩的過程類型一致,翁顯良譯版主要由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組成,具體分析見表1。
翁譯對前兩小句進行了具象改寫,過程類型都發(fā)生了轉變。在第一句中,兩小句皆為“物質過程”,具體限定了原詩中景物之間的關系。后半部分“The day is about done”屬于超額翻譯,將“昏鴉”中的表狀態(tài)的“昏”一字具象化。此小句與泰戈爾的詩歌When day is done的意義傳遞相似,強調“時光已逝”,“be done”只強調了時態(tài),此小句被視為“物質過程”,將模糊時間點的特定現(xiàn)象延長為涉及具體“一天”的時間段,使原句的靜態(tài)意象具體動態(tài)化。翁譯第二句是一個“關系過程”的描寫,通過將原詩存在物“小橋”和“人家”轉換為關系成分中的識別者,作為句子中的被強調成分是句子的語義重點?!皁ver a sparkling stream” 作為環(huán)境成分是對“a tiny bridge”的補充說明,存在物轉換為環(huán)境成分使“小橋”和“流水”兩者關系具象化,使“流水”的意象弱化。這改變了原詩“存在過程”中的并列關系,使意境再現(xiàn)程度與原詩有所出入。
Schlepp譯保留原詩“物質過程”,“be doing”結構保持了動態(tài)感。在Schlepp譯最后一句中,環(huán)境成分“with breaking heart”和“at the skys edge”增加節(jié)奏感,凸顯“天涯游子”的寞落感?!癢ith breaking heart”僅凸顯“one”的內在情緒,“at the skys edge”通過外在環(huán)境呼應內在情感。無動詞的句子凸顯了介詞“at”的作用,且完整保持了原詩的“存在過程”。韓禮德(1994)將介詞歸入動詞類(verbal),并稱為零動詞(minor verb)。根據(jù)介詞的動詞屬性,Schlepp用 “at the skys edge”修飾“one”的存在狀態(tài),沒有增加動詞,還原意境,既保持了原詩的“存在過程”又保留了兩者之間的模糊關系。反觀翁譯,“斷腸人”和“天涯”之間被填塞了其他意象,相互聯(lián)系,“天涯”這個抽象模糊的意象通過增譯的小句“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將距離具象實體化了。
3.3意境再現(xiàn)的詞匯層面及物性分析
在詩歌翻譯中,對模糊詞的保留或進行具象化轉譯都會對全詩意境的呈現(xiàn)效果產生影響。
在原詩中,從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存在物的并列呈現(xiàn)的呈現(xiàn)方式實現(xiàn)了模糊美。在Schlepp譯中,前三小句中的名詞短語被翻譯成對應的英語名詞短語,保持了偏正結構,使小詞具有韻律美,傳達意境之美,用詞層面的形式對等非常明顯。翁譯中參與者數(shù)量明顯減少,多被轉換為環(huán)境成分,具象化了意象之間的關系。
從詞匯層面看,翁譯文主要以兩種具象化手段對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進行調整:參與者單復數(shù)的轉換和增添環(huán)境成分作為連接作用。
在翁譯前幾個小句中,動作發(fā)出者“crows”和環(huán)境成分中的“trees”的復數(shù)形式是具象化的表現(xiàn)形式,“昏鴉”和“老樹”都沒有清楚地反映出具體的數(shù)量,反映出模糊的呈現(xiàn)方式。Schlepp譯中這兩個名詞既無冠詞又無復數(shù)形式的譯法,保持了原詩表達。翁譯中則暗含了一群烏鴉在一片樹林中飛翔的意義,很難表現(xiàn)出原詩的孤寂感。一旦對原詩模糊意境的勾勒體現(xiàn)出具體的視覺化現(xiàn)象,就會具體化原詩意境。環(huán)境成分“on the far bank”屬于超額翻譯,重組了原詩意境,通過明確距離的遠近具象了原詩的空間組合。此外,增譯副詞“Yonder”和環(huán)境成分“the far bank”為被識別者,“a tiny bridge”和“a pretty little village”為識別者,所有參與者的關系被具體聯(lián)系起來。翻譯中出現(xiàn)增譯的環(huán)境成分越多,對原詩朦朧意境的描寫就越細節(jié),意義延展性削弱。
4.結語
本文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及物性出發(fā),分析了《天凈沙·秋思》英譯本意境再現(xiàn)的兩種路徑實現(xiàn)效果。譯者可通過對原詩及物性的分析,深入把握原詩的過程類型及相關參與成分表達的深層意思,選擇恰當?shù)姆g路徑,在“形合”和“意合”中找出最佳平衡點,還原原詩意境。為了更準確地傳達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譯者在過程類型、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上要盡可能接近原詩。語言也是一個“灰色系統(tǒng)”,其中包括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但語言具有模糊性是絕對的。我們可通過語言中的已知因素,運用邏輯推理、系統(tǒng)結構分析和關系論證等方法,預測未知因素(王寅,2018)。在翻譯中,為保證目標讀者的預測空間,控制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相對應的數(shù)量是必要的。所以,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及物性為理論框架分析或完成翻譯,將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通過“過程”“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三方面展示,有利于譯者恰當?shù)剡x擇翻譯方法實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的意境再現(xiàn)。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顧延齡.馬致遠《天凈沙》英譯賞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3(02):14-16.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黃國文.功能語法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強瑛.美感之豐厚與純化——試論文學翻譯中模糊語言對于藝術意境的再現(xiàn)[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01):169-170.
[6]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18.
[7]文殊.詩詞英譯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8]聞一多.英譯李太白詩[M]//聞一多全集卷三.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2.
[9]徐林.Halliday《功能語法導論》介紹(上)[J].國外語言學,1987(01):17-24.
[10]許淵沖.新編千家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姚振軍.“原始語言”與詩歌翻譯中的“意象對等”[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