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泮泮 胡述博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駐馬店463000)
由于我國已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群占比不斷升高,而且隨著社會生活及工作壓力不斷加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中風發(fā)病率升高且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1]。中風具有發(fā)病急、進展緩慢等特點,動脈粥樣硬化為其主要誘發(fā)原因,臨床癥狀包括頭痛、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以及眩暈等,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仍可出現各種后遺癥,導致患者活動受限并影響其正常生活及工作,因此,給予中風患者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2]。本研究將中風后偏癱患者214 例作為研究對象,評價和分析患者應用康復理療與黃芪九物湯加減聯合治療的干預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214 例中風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107 例。觀察組男 57 例,女 50 例;年齡41~86 歲,平均(63.45±6.19)歲;偏癱病程 1~17 個月,平均(6.13±0.74)個月。參照組男 59 例,女 48例;年齡 40~87 歲,平均(63.17±6.06)歲,偏癱病程1~18 個月,平均(6.08±0.71)個月。兩組患者病程及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結合臨床癥狀及病史等確診;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意識障礙者;合并重度代謝功能障礙或者免疫功能障礙者;由于腦外傷或者腦腫瘤而導致意識障礙者[3]。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控制血壓、糾正酸堿及電解質失衡、抗感染、調脂、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同時提供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及康復訓練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4]。
1.2.1 參照組 給予康復理療,包括電針治療及針灸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電針療法?;颊哐雠P位,取穴足三里、氣海、極泉、腦戶、三陰交、委中、尺澤、神庭、氣海、頭臨泣以及懸顱等進行針刺,電針傾斜30°刺入穴位,深度4~5 mm,快速捻轉,頻率110~240 次 /min,留針 30 min,自弱至強,避免超出患者耐受度。(2)體針療法。選取0.35 mm×40 mm毫針進行針刺治療,取患側絕骨、足三里、合谷、曲池、太沖、陽陵泉、環(huán)跳、外關、肩井等穴位進行針刺,對進針部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使針尖與皮膚保持15°,迅速刺入皮膚(深度1.0~1.2 寸),直至帽狀腱膜下肌層部位,然后采用提插手法并進行中強度刺激,短暫捻針(30~60 s),得氣后留針(20 min),采用迎隨補瀉手法行針,針刺頻率為1 次/10 min。吞咽困難患者加刺廉泉、天突穴,語言障礙患者加刺啞門、廉泉穴。(3)頭針療法。取患側百會透曲鬢穴,常規(guī)進行皮膚消毒,選取0.30 mm×50 mm 毫針進行針刺治療,毫針與頭皮保持15°夾角進針,直至帽狀腱膜下,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捻轉法,針刺頻率為1次/10 min,得氣后留針(30 min),詢問患者主觀感受,避免引發(fā)疼痛。治療頻率均為1 次/d,4 周為一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 個療程[5]。
1.2.2 觀察組 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黃芪九物湯加減治療。組方:黃芪10 g、茯苓10 g、牛膝10 g、防風5 g、獨活(酒炒)5 g、白術 5 g、黨參 15 g、鹿角膠 5 g、甘草10 g、生姜片3 片、大棗2 枚;合并語言障礙者加遠志9 g,合并高血壓者加菊花9 g、石決明6 g。加水煎藥,取汁 400 ml,分早晚 2 次服用,200 ml/次,4周為一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評估臨床療效。顯效:肌力≥Ⅳ級,CT 檢查顯示腦出血灶吸收≥60%,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有效:肌力≥Ⅲ級,CT檢查顯示腦出血灶吸收40%~59%,臨床癥狀減輕,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提升;無效:臨床癥狀、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均無明顯變化或者病情加重。臨床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前及治療后2 周、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應用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及Fugel-Meyer(FMA)評定量表評估生活質量與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各項觀察指標總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及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13%,優(yōu)于參照組的85.9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FMA 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2 周、4 周、8 周,觀察組FMA 評分與Barthel 指數評分均較參照組高,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治療后8 周FMA Barthel 指數觀察組參照組組別 n 治療前FMA Barthel 指數治療后2 周FMA Barthel 指數治療后4 周FMA Barthel 指數107 107 t P 52.73±5.04 52.19±5.03 1.028>0.05 45.35±7.87 46.03±7.69 1.205>0.05 64.45±5.03 56.29±4.78 3.759<0.05 55.20±6.45 51.76±6.39 5.023<0.05 64.45±4.76 57.65±4.59.4.753<0.05 62.34±6.59 57.03±6.51 5.311<0.05 70.23±4.53 62.14±4.09 4.963<0.05 69.73±6.74 60.12±6.59 6.041<0.05
中醫(yī)學將中風歸于“卒中”范疇,腦絡空虛導致風邪入侵、陽化風動、氣血上逆,經脈不通而成,中風后由于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出現各類后遺癥。中風后偏癱乃表實本虛之證,即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血瘀氣滯痰阻等,臨床應以活血補氣為治療原則[6]??祻屠懑熆杉ぐl(fā)肢體潛能,增強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同時還能夠促進血管新生,增加腎上腺素及乙酰膽堿等神經遞質分泌量,加快神經功能改善和恢復,使骨骼肌活力及耐受力得到增強,進而提高肌力,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7]。
黃芪九物湯方中黃芪固表益氣,同時還具有保肝及降血壓的療效;茯苓養(yǎng)心安神、利水消腫;牛膝強筋骨、補肝腎、通經祛瘀;防風解表祛風;獨活止痛通痹;白術燥濕健脾;黨參益氣補中;鹿角膠養(yǎng)血益精、溫補脾腎;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大棗與生姜相配,可調和脾胃;甘草調和諸藥。諸藥聯用有助于促進細胞代謝及生長,有助于緩解偏側肢體肌肉萎縮,促使肢體肌群功能得到提高[8]。本研究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參照組,治療后2 周、4 周、8 周觀察組FMA 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康復理療與黃芪九物湯聯合治療效果更加確切,有助于促進氣血通行并濡養(yǎng)臟腑組織,通過有機整合藥物效應以及穴位刺激效應的方式充分發(fā)揮藥物治療作用以及穴位整體調節(jié)作用。綜上所述,為中風后偏癱患者提供康復理療聯合黃芪九物湯聯合治療的方式病情改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