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據(jù)統(tǒng)計,我國未成年網民有1.75億,32.9%的孩子在學齡前就開始上網,小學生在節(jié)假日日均上網時長超過3小時的為8.5%,小學生玩手機游戲的比例達到51.1%。
小學生自制力差,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網絡素養(yǎng)是必修課。
我把之前設計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題的班級系列項目式學習放到線上開展,由此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感受網絡的積極作用。
我先從中國節(jié)氣入手,從清明開始,我發(fā)布了項目式學習方案。孩子們分組活動,有制作清明節(jié)氣介紹的,有錄制踏青、蒸面燕、做青團、做彩蛋的小視頻的,還有自己當主播,錄制清明節(jié)氣詩歌音頻、視頻的……當他們興奮地把自己利用網絡搜集的資料發(fā)給我后,我把這些制作成微信,在學校公眾號上推出。孩子們興奮得不得了。通過這樣的項目式學習,融合多個學科,感悟有詩、有畫、有趣、有色、有意的自然之道。
借著這次活動,我在網上召開了“正確利用網絡,我有妙招”的主題班會。學生都紛紛表示,之前感覺上網就是聊天、打游戲,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網絡為我們的節(jié)氣研究提供了這么多便利。而且,孩子們在抖音上發(fā)布的節(jié)氣微視頻獲贊無數(shù),這也讓大家看到了,網絡也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好平臺。
就這樣,因為參與項目式學習,孩子們上網的內容和方式有了極大改變。
網上大量經典的影視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于是,我領著孩子們觀影。上學期,我們利用課余時間看了三部電影,從電影《花木蘭》中,我們感受到了責任擔當;從電影《小鹿斑比》里,學習愛與創(chuàng)新;在電影《百鳥朝鳳》中,體會文化的傳承。
而在班會課上,網絡上下載的片段成為鮮活的教育資源。例如,在生命教育主題班會上,通過播放“蜉蝣的一生”這一微視頻,學生特別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暫與珍貴。
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習作教學中,我運用微視頻,指導學生細致觀察,習得寫作方法。例如,指導場面描寫時,播放櫻木花道投球視頻,學生很自然地領悟到特寫鏡頭和側面烘托的作用和妙處;通過播放動畫片《駱駝和羊》,學生感悟動作描寫的妙處,為后期提示語的訓練做準備。
孩子們都喜歡刷朋友圈,我就專門開設了微信公眾號,記錄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在“心靈攝影師”欄目中展出“最美的瞬間”“留住秋天”等活動掠影,孩子們?yōu)檎掌渖衔淖?,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在自然而然中獲得習作的靈感,豐富了習作的話題;學校舉行拔河比賽,我用手機拍下了學生拔河的視頻,學生看完視頻后感嘆:“真精彩,比在現(xiàn)場看比賽還帶勁,但如果有一段解說詞會更加吸引人?!睘榇?,學生紛紛嘗試給這一段視頻配解說詞。
以前,學生漫無目的地刷圈,現(xiàn)在,感興趣的話題和任務驅動著他們在快樂中學習。
我通過抖音給孩子們錄各種視頻,有孩子的才藝表演,還有班級特色活動,每個人都成了主角,不僅收獲了點贊,更重要的是收獲了滿滿的自信。
沒有誰能置身網絡之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在網絡的天地里,我采擷各種資源,揚新媒體之長,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提升學生網絡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碼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