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
小貝是名國學愛好者,每次在電視上碰到詩詞或歷史節(jié)目都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自己也能去參賽。為此,他平時沒少做準備,一直注重積累、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最近,市里開展了一個名為“歡樂國學院”的活動,小貝第一時間報了名,過五關(guān)斬六將之后,他脫穎而出,挺進決賽。小貝興奮極了,做夢都想捧回金燦燦的獎杯。
決賽這天終于來到了。一大早,電視臺門外就來了不少人,小貝還看到了跟自己一起入圍決賽的另外兩名小選手,一個是眼睛大大的小男孩,看上去比小貝還要小一點,另一個是梳著馬尾辮的小女孩。小貝和爸爸媽媽說了“再見”,和其他兩名小選手走進了電視臺。哇,夢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演播大廳原來是這樣的。他一邊四處打量,一邊跟著工作人員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主持人在大家落座后宣布了競賽規(guī)則:“本活動采取搶答制,進入本次決賽的三位小選手要認真聽題。答對了,你們坐的小車向前進一步;答錯了,就會后退一步。累計積分最高者將得到‘小狀元的稱號。”聽了主持人的話,小貝打起了一百分的精神。
李白的下酒菜
大屏幕上出現(xiàn)了這樣幾句詩: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這時,主持人的聲音響起:“這幾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梁園吟》。請問,這里的佐酒菜‘鹽是我們常說的食鹽嗎?”
小貝一聽題目,原本還有些緊張的心情不由得放松了:這題也太簡單了吧?李白作為詩仙,見多識廣,又酷愛喝酒,他喜歡的下酒菜,怎么會是普通的鹽呢?想到這兒,他伸出手要按按鈕,可還是慢了一步,只聽“滴”的一聲響,旁邊的“大眼睛”已經(jīng)按下了按鈕,毫不猶豫地說:“不是食鹽?!?/p>
小貝還在懊悔自己出手慢,卻不料“大眼睛”坐的車向后退了一步。這可把“大眼睛”驚得目瞪口呆,連周圍的人也都驚訝地望著評委老師——難道他答錯了?
果然,評委老師很遺憾地說:“李白詩里的這個‘鹽還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鹽。在古代,鹽的生產(chǎn)成本高,運輸成本也高,比較缺乏,所以很珍貴,一直是國家專賣,是稅收的重中之重。正是因為稀缺,史書上還有‘民皆淡食的話。那時候,販賣私鹽是暴利行為,類似今天的販毒,抓住那就是殺頭的罪?!?/p>
“同樣,在外國,鹽也很珍貴。這從英語單詞中就能看出,薪水salary就是由鹽salt轉(zhuǎn)化來的。據(jù)說,古羅馬軍隊發(fā)薪水時,士兵就會說:‘嗨,買鹽的錢來了!因為鹽很貴重,所以古羅馬軍隊有時還發(fā)一點鹽當作軍餉?!?/p>
聽了評委的話,小貝和現(xiàn)場觀眾拼命鼓掌,就連“大眼睛”也心悅誠服地點頭。主持人也來做總結(jié)了:“食鹽在現(xiàn)在很普通,可是在古代卻非常貴重,甚至可以當貨幣用。所以啊,李白喝酒時用鹽當下酒菜,那可是一種享受。大家學歷史,不要想當然,要把自己放到當時的環(huán)境去考慮。”
喝口“有文化”的醋
主持人說完后,第二題出來了,只見大屏幕上寫著:在傳說中,文字是由倉頡發(fā)明的,酒是由杜康發(fā)明的,那么黑塔發(fā)明了什么呢?
黑塔發(fā)明了什么?小貝腦子轉(zhuǎn)了起來。這時,主持人念出了選項:“請選擇:A.茶B.醋C.油D.煤。”下意識地,小貝按響了按鈕:“答案是B。”“說出你的理由?!薄耙驗槲覑鄢源祝铱吹竭^醋瓶子上寫有‘黑塔陳醋。”小貝有點不好意思,這下大家都知道自己愛吃醋了。果然,聽了他的回答,現(xiàn)場眾人都笑了。
好在,他的小車在大家的笑聲中向前走了一步,他高興地跳了起來。主持人也笑了,說:“這位小選手的答案是正確的,不過理由卻不是那么完美。還是請評委老師給大家說說吧。”
“傳說酒是杜康發(fā)明的。杜康的第二個兒子叫黑塔,他在作坊里幫父親釀酒,釀酒時他覺得酒糟扔掉很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過了二十一日,這天酉時,他打開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他嘗了一口,發(fā)現(xiàn)這液體酸甜兼?zhèn)洌兜啦诲e,就儲藏起來作為調(diào)味漿。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呢?黑塔冥思苦想后,就用‘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叫‘醋。”
大家聽后,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哦”的聲音。這時,評委老師又補充說:“南北朝時,食醋的產(chǎn)量和銷量就已經(jīng)很大了,農(nóng)書《齊民要術(shù)》曾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制醋經(jīng)驗和成就,從上古到北魏時期,共記錄了22種制醋方法?!?/p>
“慢慢地,還產(chǎn)生了一些跟醋有關(guān)的詞。比如剛剛這位小選手說的吃醋,還比喻一個人嫉妒。另外,擺架子、裝腔作勢是‘拿糖作醋;形容一個人裝出一副文雅有禮貌的樣子是‘酸文假醋;敘述事情或轉(zhuǎn)述別人的話,故意夸大,添上原來沒有的內(nèi)容是‘添油加醋。這些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哦,醋里還包含這么多文化呢,小貝又長見識了。
原來它們都是進口的
接著,第三題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這次的題目是:下列蔬菜哪個是國外進口的?A.菠菜B.茄子C.黃瓜D.以上都是小貝滿心想著要再接再厲,可是看了選項后,不由愣住了:菠菜、茄子、黃瓜都是常吃的菜,哪個也不像是遠道而來的貴客呀?正在猶豫之時,一直沒有答題的“馬尾辮”按響了按鈕:“答案是D,以上都是?!?/p>
“馬尾辮”剛說完,小車就向前走了一步。主持人對她表示祝賀后,又說:“請你說說理由?!薄袄碛删褪俏也粣鄢允卟?,而我媽媽是營養(yǎng)師,每次她都跟我說,你別看這些菜普通,覺得不好吃,它們可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從國外引進的呢?!薄榜R尾辮”爽快地答道。
大家聽了都笑了,主持人也笑著說:“好吧,你這個答案來自生活。咱們請評委老師再給大家科普一下。”“我們今天吃的蔬菜,其實很多是古時候從域外傳過來的。絲綢之路開通后,大量的蔬菜傳入中原地區(qū),比如從尼泊爾傳入了菠菜、榨菜,從印度傳入了黃瓜、茄子。到了明朝時,由于歐洲人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開辟了新航路,更多的作物傳入我國,比如玉米和番茄,都是從美洲傳來的?!?/p>
“另外,小選手們留意一下,我們今天吃的蔬菜瓜果中帶有‘番字的,一般是明清的時候傳入我國的,因為那時候我們習慣稱外國為‘番;如果蔬菜中帶有‘胡字,那一般是唐朝時傳入我國的,因為那時候我們稱外國為‘胡。不要小看小小的蔬菜名,它能折射出歷史的大背景,大家學習歷史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些。”
這么說來,我不喜歡吃的胡蘿卜也是從國外來的了?小貝心里想,既然是遠道而來的貴客,那我就試著多吃一點吧,反正媽媽也總說胡蘿卜有營養(yǎng)。
尖椒炒土豆絲都吃不上
第四輪的題目:小明有一天穿越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想吃一盤尖椒炒土豆絲,請問他能夠如愿以償嗎?
這小明有點追求好不好?怎么也得吃尖椒炒雞蛋、尖椒炒羊肉啊。小貝心里嘀咕著,差點把正事給忘了,等他想起來要按按鈕搶答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一步,被“馬尾辮”搶先了:“不可能,他要的菜,沒有一個條件是具備的?!?/p>
“說說你的理由?!敝鞒秩苏f?!笆紫龋饨肥抢苯返囊环N,辣椒和土豆那時候還沒有引進到中國呢,它們都是明朝后期才來中國的。其次,春秋戰(zhàn)國時,不光是這些做菜的原材料不具備,連炒菜的鍋和炒法都沒有出現(xiàn)。炒菜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現(xiàn)的?!?/p>
聽了她的回答,大家不由得鼓起掌來,評委老師也表揚她說:“看來這位小選手還是個‘學霸呢。我再稍微補充幾句。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飪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烹飪方式。有統(tǒng)計表明,中餐菜里80%左右都是炒菜。然而在中餐歷史上,炒菜的出現(xiàn)卻比較晚,這是因為炒菜不光需要鐵鍋技術(shù)的發(fā)展,還需要油料的普及。唐朝之前,油料沒有大量出現(xiàn),只有少量的動物油。另外,食材的種類也很關(guān)鍵。唐朝之前,人們都以肉食為美,素菜種類不多,宋朝時,素菜才開始多起來。而素菜的最佳烹飪方式是炒,炒出來的蔬菜比較美味,這就讓炒菜越來越受歡迎。還有,宋朝之后炒菜流行也跟當時肉類缺乏有一定關(guān)系,特別是明清,人口壓力大,普通民眾很少能吃到肉,所以炒菜就比較普遍了
隨著這道題的搶答結(jié)束,“馬尾辮”已經(jīng)是第一名了。小貝有點著急:我得集中精神,好好答題才行。
古代也有食品添加劑
新的題目來了:“我們都知道,現(xiàn)代食品中多數(shù)含有添加劑。那么,在中國古代,食物中有食品添加劑嗎?”
看到題目,小貝趕緊啟動腦子里的“搜索引擎”,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對應的知識點,只好沮喪地等著其他選手發(fā)言。落后的“大眼睛”有點兒著急了,他飛速地按響了按鈕:“我的選擇是‘沒有。食品添加劑不都是化學合成的嗎?古代化學不發(fā)達,因此,沒有食品添加劑?!?/p>
“這個同學的回答貌似有道理,不過……”
主持人剛說到這兒,“大眼睛”的座椅就向后退了一步?!巴郏 贝蠹叶俭@呼一聲,替他感到惋惜。
評委老師說:“我們現(xiàn)在有必要來普及一下食品添加劑的概念,然后再討論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食品添加劑?!?/p>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色香味的品質(zhì),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物質(zhì)或者天然物質(zhì)。雖然作為一個科學概念,食品添加劑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客觀來說,中國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的歷史一樣長。”
“比如‘鹽字,本意就是在器皿中煮鹵。早在距今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過煮鹽的器皿。而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那時候的人已經(jīng)開始用蔗糖酶釀酒。周朝的時候,人們已經(jīng)開始用肉桂調(diào)香。按《食經(jīng)》記載,古人已經(jīng)將發(fā)酵技術(shù)運用到了饅頭的蒸制上,為了控制發(fā)酵的口感,用食用堿,也就是俗稱的‘堿面來調(diào)節(jié)。此外,古人還用亞硝酸鹽制作臘肉。亞硝酸鈉又叫硝鹽,早在宋朝,我們的祖先就把它用于臘肉制作。這是因為,肉制品中容易滋長一種叫‘肉毒梭菌的毒菌,而添加了亞硝酸鹽的肉制品,就不會滋長這種菌了。酶,堿面,硝鹽,按照今天的分類就是所謂的增味劑,膨松劑,防腐劑,換個名字就成了食品添加劑。”“還真是?!毙∝惏蛋迭c頭。
想要吃雞不容易
“好了,下一題:現(xiàn)在有一種流行的‘吃雞游戲。那么在古代,吃雞是容易的事兒,還是不容易的事兒呢?”主持人邊問邊指向大屏幕:“漢朝的小明在考試中得了滿分,媽媽為了獎勵他,到食品店給他買了一塊羊肉還是一個雞腿呢?
請你選擇?!薄拔疫x擇羊肉,因為那時一般人吃不起雞腿。”小貝終于抓住機會,侃侃而談,“我在書上看到過,在很早的時候,雞非常珍貴,甚至專門有伺候雞的官職叫‘雞人。在一些重大的祭祀場合,雞都是一種珍貴的祭品。雞肉之所以這么貴重,主要是因為當時雞是放養(yǎng)的,生長慢,產(chǎn)量低。漢朝時,一只雞36錢,而羊肉一斤只需要6~10錢。所以在那時,吃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位小選手說得沒錯?!痹u委老師肯定了小貝的答案,繼續(xù)補充,“直到南北朝時,賈思勰(xié)在《齊民要術(shù)》中才開始提倡圈養(yǎng)——把雞關(guān)起來,減少消耗,加速育肥,增加產(chǎn)量,這才讓雞肉走向了百姓的餐桌。”
主持人聽得頻頻點頭:“唐朝時孟浩然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詩句,宋朝時陸游寫過‘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句子。從中都可以看出,唐宋以來,用雞肉待客開始變得普遍。而且從此以后,中國誕生了許多雞肉的美食,比如江蘇的叫花雞,四川的口水雞,廣東的白斬雞,新疆的大盤雞,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彪S著主持人最后一句話說完,小貝的小車向前走了一步,大家都給他鼓起掌來?,F(xiàn)在的局面變成了小貝和“馬尾辮”并駕齊驅(qū),“大眼睛”暫時落后。
抗拒不了的火鍋
“本來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是現(xiàn)在有兩名小選手并列第一,我們再來一場加時賽吧。不少人都喜歡吃火鍋,那么中國古代人吃火鍋嗎?如果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主持人問。
火鍋,那可是小貝的最愛啊,他記得曾經(jīng)有人講過,火鍋是蒙古人發(fā)明的,是為了方便行軍打仗時吃飯用的。可是,在這之前中國是不是就已經(jīng)有火鍋了呢?他猶豫不決。
“滴”,“馬尾辮”按響了按鈕:“火鍋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美食。如果將火鍋理解為用鍋燒水涮食物吃的話,那么中國火鍋的歷史就非常悠久了。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jīng)有火鍋了,但那時準確的叫法是‘火鼎。漢朝時候還出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在‘九宮格的火鍋。到了宋朝,人們開始用火鍋涮肉吃,不過涮的不是牛羊肉,而多是兔肉。”
“馬尾辮”說得很好,也許是注意到大家驚訝的目光,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最喜歡吃火鍋了。有一次媽媽說,只有我了解了火鍋的歷史才會帶我去吃火鍋。我就做了很多關(guān)于火鍋的‘功課?!痹瓉?,做個“吃貨”也能學知識。
評委肯定了“馬尾辮”的回答,補充說:“火鍋從先秦時期就存在了,不過類似于現(xiàn)代的火鍋是蒙古人發(fā)明的:他們在外面行軍打仗時燉羊肉很麻煩,所以就將羊肉切成薄片,再放進沸騰的水里涮一下。漸漸地,這種方法就在中國流行起來了?!?/p>
最后一道題結(jié)束了,小貝是第二名,不過他也心服口服。畢竟人家掌握的知識多,是靠實力取得的第一名。他以后要更加努力,爭取也能捧回金燦燦的“小狀元”獎杯。
跟著小貝,我們也經(jīng)歷了一場虛擬的饕餮盛宴。原來,吃的話題這么有意思,里面還有這么多歷史文化知識。其實,我們的小貝同學就是依據(jù)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構(gòu)思了這個關(guān)于“歡樂國學院”的故事,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創(chuàng)作,投到了《學與玩》今年開展的“少兒科學文藝論壇”活動。這個論壇都有哪些活動呢?不妨掃描二維碼多多關(guān)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