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
說起榜樣教育,大家都很熟悉。德智體美勞五育中,都有榜樣教育的身影。但若說哪個領域中榜樣教育“能見度”最高,大家也許都會首推德育。
一提到榜樣,我們總會首先聯(lián)想到雷鋒、王進喜等道德榜樣。事實上,現(xiàn)實中德育的實施多半也是借助榜樣事跡介紹,由此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優(yōu)良品質(zhì),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換言之,榜樣教育在德育中至關重要,對此,人們似乎都無異議。但榜樣為什么要做好事?如何認識和把握榜樣教育的本質(zhì)?如何更好地進行榜樣教育?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并不明朗,不利于我們從理論上廓清榜樣教育的內(nèi)涵,也無益于榜樣教育的合理開展。
以往,榜樣教育都是強調(diào)“學榜樣,做好事”(比如,“學雷鋒,做好事”),初衷是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來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去做好事,但久而久之,可能會給學生這樣一種印象,準確地說,是一種“錯覺”:因為榜樣在做好事,所以我們才要做好事。那么,如果榜樣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再做好事,我們還要不要做好事?我們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做好事?
為了解答上述的疑問,我們有必要去解析榜樣做好事的動機。一般而言,榜樣在做好事時,往往是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好的,比如,尊老愛幼、守信踐諾、保家衛(wèi)國等,所以才會主動地去做,而不是因為看到其他榜樣在做好事,所以才去做好事,更不是因為想成為榜樣才去做好事。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把那些因為模仿和學習榜樣才去做好事的人稱為榜樣,否則榜樣就會太多、太泛,我們也不會把那些為了成為榜樣而有意去做好事的人稱為榜樣,否則就可能是在提倡“假惡丑”。
就學習榜樣這件事而言,我們一定要透過現(xiàn)象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僅僅因為要學榜樣才去做好事,或許只是學到了榜樣的皮毛,更直接地說,這種做好事的動機與榜樣做好事的動機背道而馳。進一步而言,學榜樣的精髓,即是在深刻地理解榜樣做好事的動機后,去自發(fā)、積極和主動地做好事。質(zhì)言之,我們之所以做好事,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好的,是有價值的,“自成目的”(趙汀陽:《論可能生活》(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頁),所以我們才去做。
概而言之,在今后的德育實踐中,我們開展榜樣教育的思路應調(diào)整,要從以往的“學榜樣,做好事”慢慢地轉(zhuǎn)為“事情好,就去做”。唯此,才能不負榜樣之貢獻,也才是真正地將榜樣的精神發(fā)揚光大。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強調(diào)榜樣教育思路的轉(zhuǎn)變,并不是對之前舊思路的絕對否定,而是旨在拓寬人們的思路,讓人們認識到榜樣教育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和實踐意義。究其根由,讓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去理解“事情好,就去做”的道理頗有難度,在此背景下,以“學榜樣,做好事”的思路去引導他們做好事,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識水平的提升,我們就可以嘗試以“事情好,就去做”的思路去引導學生做好事。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