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博物館是進行兒童教育的重要場所。它是一個通過物理、視覺、模型和其他的表達形式,提高兒童的理解力、擴大感官體驗、激發(fā)想象力、發(fā)展與人交往的社會能力的場所。另外,兒童博物館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經(jīng)驗性和學習性的特點。
關鍵詞:兒童博物館;特點;設計
中國古代住房短缺,人們的住房只能滿足基本需求。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對住房空間的功能和形式要求越來越多。展示性場所作為經(jīng)濟與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一些特定主題和某些特定事物的場所是當前的主流,兒童博物館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兒童在社會上具有獨特性和自身條件的可塑性、認知世界的奇特性,因此兒童博物館的設計對于促進兒童的學習至關重要。
1 兒童博物館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兒童教育包含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博物館兒童教育屬社會教育,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2015年我國實施《博物館條例》后,博物館開始越來越重視兒童區(qū)域的設立,陸續(xù)建成兒童的科技館、探索館、博物館。隨著博物館對教育功能的重視,開始提倡針對每一個群體的特點分眾化教育。
兒童博物館是為兒童提供教育的非營利組織。根據(jù)國際兒童博物館協(xié)會的定義,兒童博物館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場所,讓孩子在這個場所中學習,獲得知識,滿足兒童發(fā)展的需求,主要是創(chuàng)建一個教育平臺,通過物理場景、模型和其他表達方式以及聲音、燈光、顏色和其他藝術手段,激發(fā)兒童想象力,開闊兒童視野,增加與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心智水平。兒童博物館在國外發(fā)展了將近100年。在美國,各種規(guī)模的兒童博物館有300所左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其他國家,如加拿大、韓國、日本也建有兒童博物館。在中國,兒童博物館的發(fā)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兒童博物館僅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建立。兒童博物館有其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和要求,展覽和設計還應考慮孩子的特征。
2 兒童博物館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2.1 兒童博物館的研究意義
兒童博物館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并發(fā)展其獨立探索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補充和擴展學校的知識。兒童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擴展。海恩博士說:“家庭教育不僅包括主動教育活動,還包括許多無意識的隨機行為。這兩種行為向孩子傳遞不同的信息,這就使孩子感到困惑?!眱和┪镳^不僅是理論教育的延伸,而且是素質(zhì)教育的延伸,它不僅關注知識的類型和發(fā)展,而且關注知識的傳遞方式,從而為所有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它所表達的不僅是知識,還包括如何去做人。對于兒童來說,這種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兒童博物館的工作是教孩子們?nèi)绾卧谕嬷邪l(fā)現(xiàn)世界之間的差異,這是一個積極的學習過程,將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
2.2 兒童博物館的研究價值
錢學森曾經(jīng)問過:“為什么我們的學校不能培養(yǎng)出出色的人才?”在中國的教育中,尤其是考核教育的唯一標準是對考試結果過度關注,而對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考沒有關注。換句話說,分數(shù)成了評定教育效果的一切,最重要的是要強調(diào)死板學習,多做題。但是,精英教育所需的辯證思維沒有被重視。如今全球化的影響更為明顯,這種情況下,所有事物都會聯(lián)系在一起,就像蝴蝶效應一樣,無數(shù)的例子證明,我們的文化正在慢慢融入世界,無論是否接受,這都是事實。但是,在傳統(tǒng)文化繼承發(fā)展方面,我們僅僅做到了繼承,實際上并沒有發(fā)展?!拔幕诤稀痹诋斀駮r代背景下需要發(fā)展和整合。文化傳承的基礎是傳承,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去發(fā)展,這是立體的空間概念,不能與時間和社會分開。如果兒童博物館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教會孩子去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影響他們的思維、閱歷,那么將會對中國的文化傳承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可以有效地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代代相傳。
3 兒童博物館的展覽設計要求
3.1 展覽設計要貼近兒童生活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有經(jīng)驗的孩子應該被認為是有用的,而不管他們的社會需要如何,就把它融合在一起,將它放在孩子的腦海中。實踐表明,兒童博物館如果使用成人的視野和成人的思維設計展覽,那么兒童對此不太感興趣。因此,兒童博物館的展覽設計需要接近兒童的生活,展品應從兒童場景中選擇,并以兒童熟悉的方式展示。
3.2 展覽設計要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兒童的心理和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兒童的認知水平低下,而且兒童沒有經(jīng)驗,他們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兒童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皮亞杰(Piaget)的長期研究表明,兒童的發(fā)展心理被分為許多連續(xù)的獨特階段,每個階段的發(fā)展順序是固定的,每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發(fā)展,同時又為下一個階段奠定基礎,兩個相鄰的發(fā)展階段存在一些重疊,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準備期和一個完成期。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理論對兒童博物館的建議是:展覽設計應基于不同兒童年齡的特征。
3.3 展覽設計要遵循教育心理學原理
兒童博物館的設計與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特征完全匹配,就是一個好的設計嗎?有必要知道,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因此設計應注重“學習先于發(fā)展”的原則。根據(jù)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的說法,如果教育活動中設置的教學困難程度稍微高于當前兒童的認知水平,那么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將會更好。教育活動必須要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到,在有一定難度的同時,也不會降低他們的熱情。在兒童博物館的設計展覽中,這種教育理論很重要。吸引兒童的展覽項目應對兒童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兒童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博物館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輔助工具,兒童博物館是由展覽廳、物品、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課堂。教育心理學是對心理教育活動進行研究的科學,是對教師心理和學生心理的研究,以及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要求和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諸如架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等理論的出現(xiàn)增強了該領域的活力,并極大地影響了兒童博物館的設計。從人道主義角度看,兒童博物館主要強調(diào)了環(huán)境對學生情感的影響。設計師需要考慮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簡單、舒適的環(huán)境。架構理論強調(diào)舊知識結構的不斷擴展以及與新的知識結構的有效整合。因此,兒童展覽的設計應該簡單易懂,將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合作學習”和“溝通與交流”在架構體系中至關重要。
3.4 在展覽設計中運用典型性符號
典型性符號表示的含義在文化社會中很常見。例如,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長城”一詞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城墻,而是代表中國5000年的文化?!伴L城”一詞已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典型標志的含義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思想之中,在文化中得到廣泛使用,并構成了符號與含義之間的條件反射。將典型性符號設計用在兒童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中,會極大地渲染氛圍并增強展覽效果。例如,在博物館的展廳展示鄧小平的基本陳列“我是中國人的兒子”,鄧小平說,“我是中國的孩子,我愛我的國家和人民”,它有助于產(chǎn)生很好的展覽效果。
4 結語
重視從兒童開始的文化建設是中國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需要。精準的文化植入,要求在兒童博物館的籌劃階段關注群體的特殊性,尊重發(fā)展規(guī)律。展示的內(nèi)容需要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促進知識的拓展。設計師在工藝、聲、光、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以創(chuàng)造出舒適而令人愉悅的沉浸式互動空間為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苑.兒童博物館敘事性體驗展示空間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9.
[2]吳敏潔.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兒童博物館空間設計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8.
[3]胡琳.試論兒童博物館特點及展覽設計要求[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1):110-114.
[4]魏潔.設計社會學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J].藝術百家,2009(S1):41-42+84.
[5]孫姍姍.秦淮燈彩數(shù)字化品牌建設探析[J].藝術科技,2020(2):59-60.
[6]孫姍姍.秦淮燈彩品牌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研究[J].品牌研究,202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