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江 高海生 李志勇
研學旅行作為育人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是近年國內教育、文化特別是旅游學界廣為關注和熱議的話題,但從關注的視角、觀點和方法看,仍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把研學旅行簡單理解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秋游”現(xiàn)象,忽略“學”與“游”的關系,從而造成研學旅行教育要素和育人體系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學旅行的實踐走向。因此,明晰研學旅行的教育屬性,探討其要素構成與考核機制,具有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
一、研學旅行的本質屬性
研學旅行是立足實踐、體驗與互動相結合的教育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的研究性、探究性的學習,其本質是一種校外素質教育活動,即通過旅行游覽的認知、體驗、感悟過程,獲取有益的知識。不可否認,研學旅行的實施過程,是以走出校園、走向戶外、面向社會為前提的,無疑需要旅游要素的支持,但這些要素僅是實現(xiàn)研學教育活動的必備條件或保障,而非研學旅行活動的目的。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科書是學生校內學習期間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而研學旅游是獲取書本以外的知識,是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歷史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鄉(xiāng)土情懷教育的有效方式,從而增強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因此,研學旅行與一般意義上的旅游活動有著本質區(qū)別,教育性是研學旅行的本質屬性。
研學旅行是對傳統(tǒng)游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以及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求知思想等,均體現(xiàn)了獲取社會知識、學以致用的教育價值取向。在歐洲,16世紀中葉興起的“大游學”活動,便是以社會考察和教育為目的的旅行求知活動。在日本,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活動已有130多年歷史,其目的是讓學生走向戶外,親身接觸社會,感受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和文化,并在旅行中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友愛精神。在我國臺灣,一直將“食農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課程體系,這種活動的基本方式便是讓學生走出校園,積極推行面向人與自然、生存食物來源的教育活動,基本立意是鼓勵引導學生廣泛開展食物來源、種植、培育、收割、加工及食品加工的勞作活動,以期達到自食其力、尊重勞動、懂得勞作進而投身社會建設的目的。
“十三五”以來我國積極推行的研學旅行,是面向中小學教育現(xiàn)狀而實施的一種素質教育改革模式,是校內課堂教育向校外社會教育延伸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研學的主體是中小學生,研學的組織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研學的實施過程是有計劃地組織研學課程,研學方式必須集體開展,研學的目的是教育,即走向社會、融入自然的研究性與體驗性校外學習,是實踐育人、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顯然,只游不學的游覽參觀活動,并不符合研學旅行的教育本質。
二、研學旅行的要素構成
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按照“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這一根本要求,準確把握研學旅行的構成要素。筆者認為,研學旅行的要素體系如圖1所示。
首先,制定科學可行的研學旅行教育方案。即圍繞中小學不同學段的特點,在學期安排、課時與學分、教學計劃、組織實施等方面,形成完備的研學旅行教育課程體系,以體現(xiàn)研學旅行教育的科學性、計劃性和規(guī)范性。
其次,建立多類型的研學旅行教育基地。即充分依托當?shù)氐臍v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圍繞傳統(tǒng)文化、歷史建筑、人物事跡、鄉(xiāng)土風情、地質風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資源內容,組織文化、旅游、教育專家,通過系統(tǒng)考察,規(guī)劃建設適合學生集體學習、體驗、科普或互動的校外研學實踐基地或營地。
第三,編制研學旅行教材。與學生常規(guī)學習使用的課堂教材不同,研學旅行教材當由研學基地組織專家編寫,其體例、內容既能體現(xiàn)教育特有的規(guī)律和要求,還能擺脫純粹書本的束縛,充分體現(xiàn)課本形態(tài)的現(xiàn)場體驗、社會知識、歷史知識和互動活動等內容,而并非簡單的、一般知識性的景點概述,更不是常規(guī)的旅行線路和導游詞等資料的羅列、堆積與編排。
第四,合理配置研學基地設施與服務。依據(jù)研學旅行教育的內在要求,圍繞多類型研學旅游基地資源與人文地理環(huán)境特色,規(guī)劃設置不同于一般游覽線路的研學線路,配置研學教學活動的場地、標識、設施,培養(yǎng)高素質的研學基地導師,并配備符合學生特點的食宿條件與安全服務等設施。
第五,合理設計研學項目。研學項目不同于校內各科目的課程、課間活動、課外勞動等項目,必須依據(jù)研學基地教材內容,按照課程化的模式,進行按學段、分課時、差異化的合理設計。從研學旅行活動的形式看,知情類、體驗類、科普類、互動類等項目,應作為研學旅行項目設計的主要類型;從研學旅行教育的方式看,參觀、講解、報告、討論、心得總結等,是研學旅行項目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三、研學旅行效果考評
研學旅行教育效果的考核評估,既是推行研學教育的應有環(huán)節(jié),也是決定研學旅行能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研學教育活動具有非常規(guī)性和開放性,其效果考評,無論形式上的合理性,還是內涵上的科學性,都難以像校內課程的課堂考核那樣易于把握。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研學旅行效果考評體系的開發(fā),另一方面又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而是要在關注實踐發(fā)展中不斷完善。筆者認為,研學旅行效果考評,宜以研學活動中的學生表現(xiàn)為核心,圍繞不同的標準,構建由研學基地導師、學校帶隊老師以及研學小組內部互評組成的考核體系,從而形成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兼?zhèn)涞脑u估機制。
研學基地導師對學生的考評,宜側重學生在研學基地現(xiàn)場活動中的表現(xiàn),其中,活動紀律、行為規(guī)范、環(huán)保意識、研學態(tài)度、參與程度等應作為重要指標。
學校帶隊老師對學生表現(xiàn)的考評,應涵蓋行前、行中和結束的整個研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參與意識、主動意識、問題意識、團隊意識,以及學生的思想、認識、態(tài)度等方面的變化,是考核的核心內容。
研學班級小組間的互評,可作為研學教育效果考核的重要參考。學生小組互評,宜側重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創(chuàng)意能力。
各學段的考核形式和檔次等級也應與常規(guī)的校內課程考核有別。其中,在考核的形式上,通過采取小學階段提示方式、初中階段交流方式、高中階段研討方式,進行區(qū)分考核。在考核的檔次劃分上,針對研學過程中不同學段的學生表現(xiàn),可采取優(yōu)、良、中、合格、不合格5級等次。需要說明的是,研學旅游教育是學校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不論哪個層面的考核,其標準重在研學過程中的學生行為規(guī)范和認知,特別是針對研學內容的考核,不宜因學生回答錯誤或不準確,作為不合格的判定標準。
(第一作者系該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該院研究員,第三作者系該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