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麗
黨的政治建設:歷史演進與現(xiàn)實啟示——基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分析
王坤麗
[南開大學]
黨的政治建設是關于以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為目的、內在地包含著制定黨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及為保持和執(zhí)行黨的綱領、政治路線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思想。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建設在歷次黨代會上呈現(xiàn)出顯性在場與隱性在場的交替演進,十二大、十四大及十九大是黨的政治建設顯性在場的情況,而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及十八大則是黨的政治建設隱性在場的情況。黨的政治建設這種歷史演進的特點對于推進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更好地理解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要求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黨的政治建設;黨代會;顯性地場;隱性在場;新時代黨的建設
黨的十九大指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1],為此,新時代黨的建設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并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黨的十九大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這既是對以往黨的建設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又體現(xiàn)了黨對執(zhí)政黨建設規(guī)律的深化。在此背景下,以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為切入點,去探討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演進及其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的作用,對于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強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對于黨的政治建設的確切概念,學術界目前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也尚不多見,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基于自己的研究視角,對黨的政治建設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莊福齡、王順生認為,黨的政治建設主要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的建設,其中,確定黨的性質和宗旨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前提;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2]張蔚萍、張列軍認為,《〈共產黨人〉發(fā)刊詞》是一篇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在此文中,毛澤東論述了黨的政治路線相關內容,并認為其與黨的建設發(fā)展密切相關,提出了將二者相結合的原理。隨后,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政治路線,毛澤東又寫了《論政策》一文,系統(tǒng)地闡述了黨在各個方面的具體政策和斗爭策略。[3]張書林則認為,黨的政治建設是關于黨的政治主張、政治戰(zhàn)略、政治策略、政治綱領、政治路線方針政策策略等在內的結構體。[4]董樹君、蔡常青則從更宏觀的視角指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為實現(xiàn)政治主張、確保先進性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其主要內容就是制定和執(zhí)行黨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和方針政策。[5]
從上面對于黨的政治建設的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制定黨的政治綱領及政治路線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為了順利執(zhí)行黨的政治綱領和路線,黨還必須制定一些方針策略。也就是說,黨的政治建設內容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包含綱領、路線、方針策略在內的有機整體,需要從整體上推進。其中,黨的政治綱領是黨的政治主張的基本概括,是統(tǒng)一全黨思想和行動的旗幟。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綱領,為黨指明了一定時期的方向、任務和道路。而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保持和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所必須的經(jīng)常性工作。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見圖一)。
圖1 黨的政治建設內在邏輯結構
基于以上對黨的政治建設內涵的理解和界定,以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為切入點,去探討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整體建設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演進。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文本梳理,大致可以將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演進過程總結為顯性在場與隱性在場交替出現(xiàn)(見表一)。從表中可以看出,顯性在場出現(xiàn)了三次,分別在黨的十二大、十四大及十九大。隱性在場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常態(tài)模式,分別出現(xiàn)在黨的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及十八大,共計出現(xiàn)5次。從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來看,并未發(fā)現(xiàn)黨的政治建設完全不在場的情況,這也充分說明了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然,還需要說明的是當以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為研究對象時,遵循著以大會報告為主的原則,但與此同時,由于黨的建設與黨章密切相關,且每次黨代會都會對黨章進行修改。因此,歷次黨代會通過的黨章也在我們研究的范圍之內。
表1 黨的政治建設在改革開放后歷次黨代會的演進情況
表格來源:作者自制。
所謂顯性在場,是指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明確提出了“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或在論述黨的建設時使用了“政治建設”這一詞匯,或雖沒有明確運用“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但在黨的建設中用了大量篇幅對黨的政治建設進行論述?;诖?,筆者認為在黨的十二大、十四大、十九大中,黨的政治建設表現(xiàn)出顯性在場的情況,下面將展開具體的分析。
首先,黨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開,胡耀邦在大會上作報告,該報告的最后一部分論述了黨的建設,并強調當前黨的建設必須重點解決好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問題。在回顧黨的歷史時,胡耀邦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是否正常,首先是黨中央和各級領導機構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確實是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問題?!盵6]隨后,在紀委向全黨向大會作報告時,明確指出:“必須把維護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政治紀律,促進全黨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盵7]與此同時,在十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中,強調了在加強黨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因此,在黨的十二大上,黨的政治建設的顯性在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其次,1992年10月,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代表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該報告在論述黨的建設部分時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風險危機前所未有,黨的政治、作風、思想、組織建設等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的發(fā)展均面臨嚴峻考驗。[8]隨后,十四大報告又指出:要進一步發(fā)揚黨內民主,提升黨的執(zhí)行力度和強度,強化制度建設、構建自上而下的紀律機制,有效保障黨組織及黨員干部的民主權利。[9]由此可知,黨的建設的總體布局在十四大時就成了集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之結構。[10]特別是報告在論述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時,作出了“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11]的論斷,并進一步要求“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自覺維護黨的團結和中央的權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12]。因此,我們可以說,黨的政治建設明確地出現(xiàn)在十四大報告之中,并納入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列。不僅如此,在十四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對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增加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一項,并將其放在首位。由此可知,在十四大通過的各種報告中,黨的政治建設始終貫穿其中,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建設。
最后,黨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作報告??v觀整個報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黨的政治建設是其論述的極其重要的內容并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一是在論述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時,指出“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13],這不僅明確提出了“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而且還將其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中;二是在論述黨的建設具體措施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了首要位置,突出強調了政治建設在其中的極端重要性。與此同時,還進一步論述了新時代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任務及辦法,這就為系統(tǒng)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三是在論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堅持的“十四條”基本原則時,首條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并進一步指出:“必須增加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盵14]由此可知,黨的十九大將黨的政治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這既是對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進一步完善,又是對執(zhí)政黨建設規(guī)律的進一步深化。
可以看出,黨的政治建設在以上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具有一些相同的特點:一是對黨的政治建設表現(xiàn)出高度重視的態(tài)度,如黨的十三大多次強調“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也多次指出要保持全黨在政治上的統(tǒng)一。而黨的十九大更是將黨的政治建設提升為黨的根本性建設;二是都將黨的政治建設納入到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中。黨的十二大及十四大通過間接的方式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而黨的十九大則明確的、直接地將黨的政治建設納入到黨建總布局中來;三是報告在論述黨的建設時,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以上三個特點,筆者認為黨的政治建設在上述三次黨代會上表現(xiàn)出顯性在場。
所謂隱性在場,是指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既沒有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也沒有對其大篇幅詳細論述,更沒有將其納入到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來。但對于黨的政治建設之精髓卻貫穿始終,體現(xiàn)在黨的建設方方面面?;诖耍覀冋J為在黨的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及十八大中,黨的政治建設都呈現(xiàn)出隱性在場的情況,此時黨的政治建設退居幕后但仍在進行,并成為黨的建設的隱性部分。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進行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對新時期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在北京召開,在大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是對黨的政治建設的進一步深化。隨后,在關于黨的建設這部分內容上,報告指出:“黨的建設問題,從來都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新時期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執(zhí)行?!盵15]緊接著,報告又指出:為適應改革大勢,解決由此帶來的眾多問題及挑戰(zhàn),我們亟需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尤其在思想、作風、組織建設等方面要大力改革。[16]與此同時,黨的十三大報告還指出要強化黨的制度建設。由此可見,黨的十三大實際上形成了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的“四位一體”總布局。1997年召開的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江澤民代表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并認為“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盵17]隨后,在論述關于黨的建設這部分時,報告延續(xù)了十三大提出的“黨的建設歷來與黨的歷史任務、黨的政治路線密切相關”的論斷,并進一步明確指出:“全黨要按照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盵18]由此可知,黨的十五大雖沒有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但黨的政治建設的相關內容始終伴隨十五大全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十五大同時也將黨的制度建設排除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中了。
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指出:在任何形勢、任何挑戰(zhàn)下,我們都要牢記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綱領,且要毫不動搖地將其貫徹執(zhí)行。[19]這就牢牢把握了黨的政治建設的方向。在闡述黨的建設內容時,報告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盵20]由此可知,黨的十六大又回歸了黨的建設“四位一體”的總布局。黨的十七大針對新形勢新變化,就如何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了系統(tǒng)規(guī)劃。在談到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時,十七大在原“四位一體”黨建格局中增加了反腐倡廉建設,由此形成了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大則在十七大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了黨建格局,并指出要“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反腐倡廉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組織建設”。[21]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黨的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及十八大中,黨的政治建設都呈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這5次黨代會都沒有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而且在黨的建設這一部分,也沒有對其相關內容進行詳細地闡述;二是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都把黨的政治建設排除在外;三是這5次黨代會都貫穿著黨的政治建設的相關內容,且黨的政治建設之精髓在報告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正基于此,筆者認為,在上述黨代會中,黨的政治建設呈現(xiàn)的是隱性在場。
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黨建的核心一環(huán),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呈現(xiàn)出顯性與隱性在場的交替出鏡,這其中既有現(xiàn)實的必然性,也體現(xiàn)著我們黨對執(zhí)政黨建設規(guī)律的經(jīng)驗總結?;仡欬h的政治建設在改革開放后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歷史演進,對于深入理解政治建設的內涵、切實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向縱深發(fā)展無疑具有現(xiàn)實啟示。
從改革開放歷次黨代會來看,無論是顯性在場,還是隱性在場,黨的政治建設從來沒有缺席,始終貫穿黨的建設全過程,這就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一貫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正如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指出的:“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講政治是突出的特點和優(yōu)勢?!盵22],并進一步指出“共產黨不講政治還叫共產黨嗎?”[23]對于政治問題與腐敗問題的關系,習近平也明確指出:“干部在政治上出問題,對黨的危害不亞于腐敗問題,有的甚至比腐敗問題更嚴重?!盵24]正是基于這種深刻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格外注重政治問題,并反復強調政治紀律、政治規(guī)矩的極端重要性,提出政治紀律作為基礎,是黨紀中最為核心和最為根本的一條法紀,每一位黨員都必須遵守。[25]而黨的十九大更是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了黨的建設首位。由此可見,在任何時期我們都需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
從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來看,黨的政治建設存在著顯性在場與隱性在場的交替出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可以得出黨的政治建設是與黨面臨的形勢密切相關的。如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這種思潮極力鼓吹資產階級的自由和民主,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陰謀活動。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進行了打、砸、搶、燒等活動,造成了一些局部的動亂。其實,這場所謂“89風波”,實質上是要從根本上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因此,在旗幟鮮明地平息了這場政治風波后,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黨的基本路線和十三大的決策是正確的,絕不因為發(fā)生這場政治風波而動搖?!盵26]這一點反映到黨的建設上,就出現(xiàn)了十四大提出的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增加全體黨員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當然,黨的十四大對政治建設的強化,也與黨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有關,即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xiàn)了蘇聯(lián)劇變和東歐解體,國際上丑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歷史的思潮也大勢盛行。正是在這種國際國內雙重形勢的作用下,“我們對黨的政治建設有意識地加以強化,并將這種強化的結果體現(xiàn)到十四大報告中”[27]。
黨的十九大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黨的建設首位,也與黨面臨的形勢密切相關。首先,在黨內,一些黨員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甘愿越過政治紅線去挑戰(zhàn)法紀權威。其中目無上級、兩面三刀的人有之,任人唯親、誅鋤異己的人有之,自恃強大、口無遮攔的人有之,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的人有之,斷章取義、誹謗他人的人有之,籠絡人心、賄賂選票的人有之,官官相護、黨同伐異的人亦有之。[28]鑒于此,十九大突出強調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地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其次,十九大召開于我國發(fā)展重大歷史變革時期,第一個百年目標加速沖刺,第二個百年目標接踵而來,社會主義發(fā)展機遇挑戰(zhàn)并存,這些均對黨的建設特別是政治建設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最后,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及“兩個相互否定”的思想有所抬頭,十九大突出黨的政治建設也是對這些思想的積極回應。
從中我們可知,越是形勢復雜、困難重重,黨就越要縱深推進政治建設,特別是對處在歷史轉折期、關鍵期的黨來說,政治建設工作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黨的政治建設歷來同黨的團結統(tǒng)一密切相關,可以說,黨的政治建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保持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集中統(tǒng)一。黨的十七大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決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自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盵29]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黨內部分干部存在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現(xiàn)象,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以黨的政治建設去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多次強調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指出:“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盵30]因此,在黨的政治建設上,我們不要迷失了方向,一定要以黨中央為核心,時刻牢記黨的政治建設是為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服務的。
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點來推進黨的政治建設:首先,黨章是黨內的根本大法,要以黨章為根本,引導全黨自覺地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及維護黨章;其次,要以民主集中制為載體去推動黨的政治建設,一方面要切實維護黨員的民主權利,保障黨員的監(jiān)督權、選舉權及知情權,另一方面在涉及指導思想、政治路線及重大原則問題時,必須堅持集中的原則,保持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高度一致;再次,要充分利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有力武器,對于有問題及違反黨內政治生活原則的同志,就要敢于板起臉來批評;最后,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只有領導干部帶頭樹立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核心意識,才能形成示范效應,不斷提高全黨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
我們知道,顯性在場與隱性在場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建設在歷次黨代會的演進規(guī)律。那么,這也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即黨的政治建設到底是隱性在場好呢?還是顯性在場好呢?換句話說,我們該如何處理好黨的政治建設與黨的其它方面建設的關系呢?基于對黨的政治建設內涵的理解及對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的考察,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黨的政治建設作為總開關,直接關系著黨的發(fā)展,對黨的其它方面建設有著指導統(tǒng)領作用。因此,我們有理由旗幟鮮明地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一概念,并將其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中。正如學者張書林認為,黨的政治建設必須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存在于黨的建設布局體系之中。[31]
當然,對于黨的政治建設與黨的其它建設的關系,黨的十九大給予了明確的答案,即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建的靈魂,并認為其作為根本性建設領導著黨建工作的全過程??梢哉f,這既是黨對政治建設所具有作用的深刻總結,也是黨對自身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把握,更是黨對其所肩負歷史使命的清醒認識。我們有理由認為,在新時代條件下推進黨的建設,不僅要將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中,還要強化其統(tǒng)領作用,要以黨的政治建設帶動黨的其它方面建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擁有強而有力的領導力量;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13][3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莊福齡,王順生.毛澤東思想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張蔚萍,張列軍.毛澤東建黨學說史(上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4][10][27][31]張書林.黨的政治建設:歷史演進與存廢博弈[J].攀登,2015 (03):18-24.
[5]董樹君,蔡常青.重視政治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J].紅旗文稿,2017(17):4.
[6][7][15][16]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上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8][9][11][12][17][18][19][20][26][2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下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黨的十八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22][23][24][25][28]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專項項目“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18VZT004)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