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一本好書》是由實力文化和騰訊視頻聯(lián)合打造的場景式讀書節(jié)目,于2018年10月在江蘇衛(wèi)視及騰訊視頻平臺同步播出?!兑槐竞脮访恐芤黄?,在播放一個半月后,便在豆瓣上斬獲9.3的高分[1]?!兑槐竞脮芬罁?jù)各大讀書網(wǎng)站、國內外高校圖書閱讀榜單選取12本中外經(jīng)典圖書,由趙立新、黃維德、潘虹、王勁松等實力派演員以舞臺話劇的形式將書中最為精彩、矛盾沖突最激烈、最具有沖擊力的內容進行演繹,以圖書作者的口吻與觀眾進行交流,充分調動讀者對于文本的情感體驗,同時塑造了圖書文本的具體情境,給予觀眾最真實的場景體驗。在“第二現(xiàn)場”,由文學建樹高的學者、作家等以對話的形式進行解讀。逼真立體的空間場景、嘉賓的對話場景、演員的表演場景等所傳達的情感,激發(fā)觀眾進行體會與思考并形成心理場景,觀眾在四重場景的共同作用下進行著場景式閱讀的實踐。正如《一本好書》的導演關正文所言,該節(jié)目采用視聽手段是為了讓觀眾以“閱聽”“閱圖(景)”的方式看到好書、發(fā)現(xiàn)好書,為大眾打造閱讀的“試衣間”;激發(fā)觀眾思考與閱讀的興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而回歸紙本圖書閱讀才是該節(jié)目的宗旨[2]。事實上,關正文實現(xiàn)了他的理想?!兑槐竞脮吠瞥龅摹对铝僚c六便士》《三體》《萬歷十五年》《人類簡史》等經(jīng)典圖書,在合作的西西弗書店賣到脫銷,也使得這些圖書頻登熱搜與圖書銷售榜前十?!兑槐竞脮返膱鼍笆介喿x模式何以引起觀眾共鳴、促進閱讀興趣、實現(xiàn)閱讀推廣與動員?本文以儀式理論為視角對《一本好書》的場景式閱讀進行思考與闡釋。
“場景”一詞原指拍攝的場地和布景[3],也可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即特定時空下發(fā)生的行動,或是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4]。而后“場景”一詞逐步引入其他學科領域。例如,在出版學科領域,杜鵑指出場景閱讀是借助VR/AR設備,從“看”到“進入”書本,再到浸入式體驗,層層螺旋上升變化,讓受眾與書籍的內容深刻交融,在特定的場景中完成的閱讀活動,同時也蘊含基于空間、行為及心理的種種氛圍[5]。然而,筆者認為僅將場景閱讀定位為借用VR/AR設備未免過于狹窄,因為廣義的閱讀包括一切對主體上的外部世界及其意義的解讀[6],即從一切形式的信息載體中,如文字、聲音、景象、肢體動作、行為痕跡,獲得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與認知[7]均可稱之為閱讀。正如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指出,閱讀書面上的字母(文字)只是它的諸多面相之一。天文家閱讀天空,建筑家閱讀土地,動物學家閱讀動物痕跡,音樂家閱讀音符,心理學家閱讀夢境等[8]6-7。可見閱聽、閱圖(景)均是閱讀的不同樣式。閱聽包括對話、聽講座、聽音頻等;閱圖(景)包括看靜止的圖片及動態(tài)的畫面。例如,看畫展、視頻、真人活動場景。筆者認為場景式閱讀是指在由一定的實物、人物組成的特定空間下,個體獲得對外部世界體認與意義認知的閱讀實踐,能調動閱讀實踐個體的視覺、聽覺、觸覺、知覺等感官,是一種閱聽與閱圖(景)相融合的復合型閱讀行為,需要閱讀實踐個體臨場并在場景中實現(xiàn)信息獲取與接受。能夠實現(xiàn)場景式閱讀的情境有:(1)交流式情境,如交談、讀書會、真人圖書館、講座。(2)表演式情境,如電影、電視、演出。其實在近年來的文化綜藝節(jié)目中不乏優(yōu)秀的場景式誦讀、閱讀的節(jié)目,如《朗讀者》《見字如面》《信中國》《一本好書》,這類節(jié)目以電視為媒介,通過場景渲染、嘉賓的多重解讀、演員的精彩演繹,進一步激活觀眾的內心情感與文化符號,形成群體內部的情感共振而獲得許多觀眾的認可、青睞與熱捧,引發(fā)全民熱議并帶動了閱讀、朗讀等讀書活動。
1.2.1 儀式
儀式(Ritual)指按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集中起來的安排或程序[9]。狹義儀式指發(fā)生在宗教崇拜過程中的正式的活動,包括宗教活動、節(jié)目、游行、游戲和問候等事件。廣義儀式不但指任何特殊的事件,而且指所有人類活動的表現(xiàn)方面,任何人類行為都具有一種儀式的維度[10]352。在儀式理論的知識譜系中,儀式主要指向以下方面:作為社會組合形式的框架;作為象征符號和社會價值的話語系統(tǒng);作為表演行為和過程的活動程式;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表述[11]。以交流式情境的場景式閱讀看,人與人之間的言語交流可以認為是個人社會實踐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表述,雙方在言語交流中提煉象征符號、文化符號和社會價值,交流雙方只有在言語交互中獲得共同認識與情感認同,交談才可以持續(xù)進行,講述人與傾聽者之間形成志趣相同的群體,成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組合。正如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所言,交際性交流有“儀式”的內涵。以表演式情境的場景式閱讀看,表演式即蘊含著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的活動、節(jié)目等。閱讀實踐個體在由器物、音樂、圖片、人物、表演程式等構成的畫面中形成集體意識、凝聚共同信仰與實現(xiàn)情感共振,從而維系具有共同體的社會組合。例如,在諸如祭祀、祈福等宗教活動中,通過具體的祭祀物品、神像、巫舞、祝禱言語等形成展演場景,信徒在其中獲得或表達對圖騰的崇拜、對自然的敬仰等,而這些想象的共同體正是維持信徒團結的文化基礎與情感紐帶。因此,儀式能將社會個體聚集到一起,個體在儀式中能夠體驗到作為群體成員的身份并感受到維持群體團結性的集體意識[10]353。對于場景式閱讀《一本好書》節(jié)目而言,它是作為一種表演行為和過程,按照“圖書介紹——話劇表演——第二現(xiàn)場探討”的程序進行,觀眾可從演員、嘉賓的語言中實現(xiàn)閱聽也可從場景畫面中實現(xiàn)閱圖(景)。《一本好書》中閱聽、閱圖(景)相融合的程式安排,是為了突出圖書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并向觀眾傳輸。觀眾對節(jié)目中所傳遞的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則可聚合具有共同認知的人們持續(xù)參與其中,進而構成認可、喜愛《一本好書》節(jié)目的社會組合框架,最后達成共同行動。比如,共同選擇繼續(xù)觀看《一本好書》、不約而同購買圖書閱讀等。為此筆者認為,《一本好書》是一種儀式,與傳統(tǒng)的圖書閱讀相比,它是具有儀式化的閱讀實踐行為。
1.2.2 傳播
美國傳播學者羅森布爾(Eric W.Rothenbuhler)認為任何形式的儀式都是一種傳播,而且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12],從這個角度看,作為儀式的場景式閱讀是一種傳播方式。而閱讀作為一種人類實踐活動,其本質是一種傳播方式,是個人在信息載體中獲取知識與吸收信息的過程,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擴散的途徑。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閱讀樣式,例如,在以人為媒介、聲音為載體的口語時期,先民信息的獲取與傳遞,文明的保存及傳承依賴于“聽”。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指出,閱讀最早期的實例是一種聽覺而非視覺的感知過程[8]57??梢姡喡犠怨乓詠肀闶菍崿F(xiàn)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聲音傳輸?shù)木窒扌裕让裉剿魃眢w以外的實物來傳遞信息,結繩記事、圖騰圖案等,即先民通過“閱圖”獲取信息。隨著影像、影音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可從電子屏幕中獲取信息,閱圖實踐也從靜態(tài)的圖片轉變成動態(tài)景象?!兑槐竞脮方柚娨曔@一大眾媒介作為節(jié)目的呈現(xiàn)形式,觀眾從場景中獲得信息,因為場景中的表演符號、語言符號、音樂符號、器物符號等等均可通過電視媒介向觀眾傳遞圖書中最精彩的內容、作者的心理活動、文本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價值。因此筆者認為,《一本好書》打造的場景式閱讀是閱聽、閱圖(景)的融合,是借助大眾媒介進行閱讀動員、知識傳播的方式。
從場景式閱讀的屬性看,場景式閱讀不僅具有儀式的功能,同時也包含傳播的功能。在相關研究中,關于儀式功能的研究延伸至社群維持與再造社會秩序。正如劉建明指出,儀式是一種戰(zhàn)略行動,有助于促進社會團結,防止相互攻擊,驅除可能影響共同體和諧的危險因素[13]?!兑槐竞脮吠ㄟ^將各種不同的符號呈現(xiàn)在場景中,以圖書的思想價值為基礎,通過程式化的表演及情感渲染對圖書文本的符號與意義系統(tǒng)進行編碼?!兑槐竞脮吠怀鰞x式性的同時也在有節(jié)奏的程式安排及不同符號的呈現(xiàn)中激活了觀眾的心靈體驗,這不僅有利于感召觀眾,同時也促進《一本好書》觀眾集體意識的達成及群體內部的相對穩(wěn)定。而場景式閱讀又具有傳播的功能,借助于大眾媒介《一本好書》傳播的空間維度更廣,時間維度更快。此外,《一本好書》通過話劇的形式表現(xiàn)圖書文本,給予觀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的信息獲取體驗,相比文本閱讀更簡單且易理解,因而受眾面更寬。場景式閱讀的儀式功能與傳播功能的結合使《一本好書》在播出后帶來強大的社會效應,從所推薦書籍頻登熱搜、熱議及售馨的結果中可知《一本好書》的傳播效果,以及促進群體情感共鳴的效果。《一本好書》通過場景渲染、節(jié)目程式強化了閱讀的儀式感,發(fā)揮了群體聚合功能,達到了實現(xiàn)閱讀動員的目的。
《一本好書》是以電視媒體策動的場景式閱讀節(jié)目[14],是表演嘉賓的誦讀、展演行為,以及構建的場景所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價值與觀眾認知的碰撞、接收、吸收及轉化的互動過程,也是主持人、講述人與觀眾交流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關系形成了群體認同。因此,場景式的電視閱讀節(jié)目的核心是——一系列象征行為、文化符號所構成的儀式下的互動[14]。
在儀式理論中,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認為,以往人類學科研究中的“儀式理論”偏重于儀式的概念及其社會功能,如前文提到的促進集體意識的形成、維持社團穩(wěn)定等,但沒有研究者將視角放在對儀式之所以能形成這些功能的發(fā)生機制之上。為此,他在社會科學學科的框架下,從微觀社會學角度再度豐富了“儀式理論”,提出互動儀式鏈理論(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他認為,微觀層面的社會互動儀式不僅普遍存在,而且循環(huán)往復一直進行。例如,會話式互動儀式……思想是內化的會話[15]3。這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是一種儀式,因為參與人際交流的個體之間有共同關注的話題,并共同創(chuàng)造一種會話的實在,具有共同的情感。此外,思想是內化的會話也是一種互動意識,個體諸如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覺醒、自言自語等內省行為,或象征、文化符號內化及思考過程,是一種自我符號互動儀式,屬于內部儀式和自我團結的儀式[16]。
互動儀式鏈強調的是個體能夠在他人、事件、場景、文字、圖片、視頻等一系列符號中引起相互關注與情感連帶的社會際遇,因此符號資本與情感能量是互動儀式鏈的最重要變量[14],這是構建群體共同認識及共同心理、維護群體組織與秩序的重要驅動。對于場景式閱讀《一本好書》而言,“場景”是基于一定的空間及其中的實物、人物等因素構成的總和?!皥鼍啊笔菆鼍笆介喿x的關鍵點,而場景中又包含各種符號,有實物的、語言的、情感的、文化的。實物的、語言的符號觀眾均可以在場景式閱讀的實踐中直接獲得,而情感的、文化的符號則是通過節(jié)目中一系列的程式安排,不斷帶動觀眾情緒,使觀眾在思想內化中獲得。因此,構成場景式閱讀的要素有:空間、程式、符號與情感。其中“符號”隱藏在場景及程式中,空間是承載“符號”的容器,一系列程式的安排是強化“符號”的手段,觀眾在反復出現(xiàn)的“符號”中進行思想內化,實現(xiàn)情感能量的不斷增強,最終可達共情。這便與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的構成一致,如圖1所示。
圖1場景式閱讀《一本好書》的互動儀式鏈
互動儀式鏈包含儀式形成的條件、實施的過程與達成的結果3個階段。形成條件階段包括四個要素:(1)有共在場域,能實現(xiàn)群體聚焦;(2)設有屏障排除局外人;(3)具有相同關注的焦點內容;(4)具有形成共享情感的條件?!兑槐竞脮返难堇[場域及排他性是聚合認知相對趨同觀眾的空間基礎,在這一空間下觀眾聚焦于同一節(jié)目內容又為觀眾之間形成共享情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實施路徑階段,是要將已具備的“情感共享”的條件變成現(xiàn)實,即通過一系列的程式安排、節(jié)奏強化刺激觀眾情感。最后結果的達成是前兩個階段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本好書》通過程式的安排為觀眾呈現(xiàn)了多樣化圖書表現(xiàn)符號,觀眾在這些符號的不斷刺激下共享情感得到極大的強化,最終出現(xiàn)情感能量,并結合自身的文化資本、人生經(jīng)歷等進行思想內化、自我符號的互動,從而達成共同認識或共同行動,實現(xiàn)回歸紙本閱讀、點燃閱讀的火種,達到動員全民閱讀的效果。從圖1可見,下畫線的“情感”一詞貫穿互動儀式鏈的始終,3個階段層層遞進,第一階段是第二階段的實施基礎,第三階段是前兩個階段的升華??铝炙沟幕觾x式鏈著眼于儀式效果的發(fā)生機制,那么《一本好書》作為儀式的場景式閱讀在空間(場域)、程式中如何生產(chǎn)符號,如何形成情感能量,如何達成儀式效果呢?
2.2.1 共同場域:身體沉浸與共同焦點
一切互動均是在一定情境中發(fā)生的,互動與情境密不可分,且情境構成了人類的歷史,也是互動儀式鏈的基礎[15]1。情境在《一本好書》中首先是作為能讓觀眾“身體共在”或能帶來“身體臨場感”即沉浸感的演播廳;其次,情境是由人物關系、器物、圖像、音樂等形成的場景;再次,情境是場景中各要素所揭示的內容主題、象征意義及文化價值。最后,情境也是觀看者通過場景、主題內容、文化意義所內化形成的文化認同和內心情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情境或稱心境。“身體共在”同一場域是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的基本因素,原本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面對面同在一個場域。但是,隨著電子媒介及網(wǎng)絡信息革命時代的來臨,“身體臨場”在互動儀式鏈條中得到了延伸,網(wǎng)絡中的虛擬身份——肉身(身體一)與個體思想身體(身體二)的結合——技術的身體(身體三)[17],即網(wǎng)民在虛擬網(wǎng)絡空間沖浪,觀看視頻、發(fā)起彈幕參與討論也是觀眾同在電子媒介空間。在《一本好書》的場景中,是互動儀式鏈中“身體共在”的表現(xiàn),更為精準的表述是觀眾具有“身體臨場感”。身體同在同一空間、同一場景的觀眾是因為共同關注《一本好書》節(jié)目并認同節(jié)目形式、圖書內容與文化意義而集聚在一起。
從情境的第一層意義看,《一本好書》采用了360度沉浸式舞臺、數(shù)控冰屏等新型舞臺技術,從而加強了圖書戲劇化表達的視覺呈現(xiàn),提升了視聽效果。鏡頭在舞臺及觀眾席之間切換,即便是通過電視、電腦觀看的觀眾也可以在鏡頭中捕獲現(xiàn)場觀眾觀看時的表情:或是沉醉、或是感動等等,能讓電視、電腦前的觀眾具有空間卷入感,仿佛置身其中。電視媒介通過時空結合為受眾帶來虛擬在場的儀式感,進而強化集體記憶形成情感共鳴[18]。從情境的第二層意義看,《一本好書》所推薦的12本圖書,每本圖書戲劇化表達的場景布置各不相同,但卻緊扣圖書中的場面描寫,在表演場景中有人物角色的對話,有作者內心獨白,有影像圖文穿插,有不同音樂的渲染,以呈現(xiàn)圖書中的情節(jié)與情感。栩栩如生的戲劇場景容易讓觀眾沉浸,具有很強的代入感且引人入勝,觀眾在信息接收與理解層面更容易走進圖書作者的心里,極易達成共情狀態(tài)。從情境的第三層意義看,《一本好書》借助電視媒介將圖書有聲有色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表演者的語言、表情及肢體符號,不同場景空間,均向觀眾傳達了圖書的主題內容,如《月亮與六便士》由趙立新演繹,呈現(xiàn)的是理想在現(xiàn)實中的掙扎;《萬歷十五年》由王勁松以第一人稱演繹萬歷的一生,一出場他說:“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一生下來就得當皇上,就得背負著天下、就得是讓天下所有人都滿意的神一樣的孩子。”在這句話中觀眾感受到了作為孩子、作為皇帝的無奈,從小被束縛與嚴厲管教,從小就被要求承擔責任,但是人們忘了他還是一個孩子。萬歷的人生給了觀眾“人生是否需要被約束完成成長還是在追尋自我中自由發(fā)展”的思考。觀眾身體共在同一文化情境中,共同關注相同的節(jié)目主題,而且所選主題均跟“人”相關,因此能夠建立受眾在認知和感受時的情緒層次,引發(fā)情感共鳴。從情境的第四層意義看,前面3種情境已然使觀眾達成認知共享與情感共鳴,在最后一個心理層面的情境中,觀眾將在場景式閱讀中獲取的象征意義、文化內涵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進行關聯(lián)思考。在個體心理空間中,個體經(jīng)歷雖有不同,但始終是圍繞其在場景閱讀中接收到的主題信息來思考,因此他們仍然具有共同關注點。當心理層面對節(jié)目推薦圖書高度認可時,極有可能引起觀眾行為的改變?!兑槐竞脮穬x式的結果是所推圖書登上熱搜、售馨;在彈幕、論壇、微博中有許多觀眾表示,“我一定要去看書”“這本書買了很久了,是時候拿出來看了”“不能讓我的書再蒙灰了”。
2.2.2 多元程式:視聽敘事與情感刺激
互動儀式鏈的發(fā)生與形成需要程式化的安排,或有節(jié)奏的程序,只有通過一系列程式化的行為才會產(chǎn)生成功的儀式,進而出現(xiàn)良好的儀式結果。個體之間通過儀式可以形成一種瞬間共有的實在,從而再獲得與認知符號相關聯(lián)的成員身份感和情感能量[15]3。而《一本好書》的節(jié)目形式作為表演行為和過程的程序,本身就是一種儀式的體現(xiàn),它的儀式結果是由多元程式對觀眾不斷強化情感刺激聚合而成,有效的程式設置能夠增強群體認同與個人參與[14]。該節(jié)目推薦圖書的程式安排是由圖書背景介紹、演員現(xiàn)場演繹、嘉賓現(xiàn)場解讀3個步驟連貫而成。
第一步,背景介紹,是通過圖片與文字展現(xiàn)圖書的基本內容,以旁白的形式介紹圖書的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觀眾隨著旁白語言、圖文等符號漸入圖書內容,對圖書有大致了解與即時提高的興趣,就如觀看電視連續(xù)劇的片頭一樣,是一種進入閱讀、觀看的儀式,是情感刺激的第一步。第二步,現(xiàn)場表演,是演員通過對話、身體語言、情態(tài)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使圖書的文本意義“可視化”??梢暬奶幚碜屓宋镄蜗蟾吁r活,觀眾對于作者及書中人物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例如,《月亮與六便士》中有衣著光鮮亮麗還未為理想而離家的思特里,也有為理想走出家門落魄于小酒館里破履爛衫的思特里,人物前后的反差讓觀眾思考如何面對“理想與面包”的取舍;王洛勇將《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描述“阿里薩再見心上人”復雜心情的大段文字用12秒的表情、肢體動作進行演繹,生動的場景能讓觀眾在表演者的情緒表達中產(chǎn)生情緒沉浸?!袄硐肱c面包”“愛情”作為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亦更有利于觀眾在情緒沉浸中達到共情。場景式閱讀的視聽化敘事是借助于不同媒介的融合,全方位調動觀眾的聽覺、視覺神經(jīng),通過人類社會中常見的“議題”,激發(fā)觀眾思考與獲得情感認同。第三步,嘉賓解說,是由主持人與兩位嘉賓組成了私密的談話空間,但是經(jīng)過電視媒介的包裝后,私密空間轉變成公共空間。主持人在其中提出與圖書思想內容相關、緊扣現(xiàn)代人對生活與情感等共同關注的議題,并引導話題的推進。在專家解說環(huán)節(jié)將圖書中的思想內核、文化意義進行語言編碼,將圖書中最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向讀者講述,充分激起觀眾的觀看欲望與探究心理。第二現(xiàn)場嘉賓解讀起到升華的效果,在講解中嘉賓并不局限于解讀圖書,而是會穿插與圖書相關的其他故事情節(jié)、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等等,讓讀者在解讀中不斷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與經(jīng)歷,暫時從圖書的戲劇演繹中抽離出來,去思考圖書中更加深刻的文化意義,在嘉賓的言語中尋找自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認同?!兑槐竞脮穼⑽膶W文本轉換成基于電視媒介的視聽敘事文本,打造環(huán)形舞臺,結合聲光畫技術,利用遠景、近景、特寫、長鏡頭、時空轉化等表現(xiàn)手法,運用電視語言元素對經(jīng)典圖書進行視聽的、場景的、戲劇的展現(xiàn),不僅增強了觀眾的臨場感,同時所有的程式不斷通過各種象征及文化符號有節(jié)奏地對觀眾進行情感刺激與強化,也讓觀眾在程式中獲得共享的情感與文化意義。
2.2.3 互動驅力:情感能量與符號資本
互動儀式是際遇者由符號資本與情感的交換而進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動。在互動儀式過程中,情感能量與符號資本是重要的驅動力[15]4-5。在互動儀式鏈中存在互動市場,參與者利用情感能量與符號資本進行互動,其本質是一種價值生產(chǎn)與交換[15]6。從情感能量看,在《一本好書》中主要體現(xiàn)為情感喚醒、情感互動、情感共鳴、情感極化四個方面。從符號資本看,在《一本好書》中主要體現(xiàn)為經(jīng)典符號、場景符號、語言符號、文化符號4個方面,見圖2。觀眾在場景中獲取“符號”,在“符號”再現(xiàn)、互動中積聚情感能量。
圖2場景式閱讀《一本好書》互動儀式鏈之情感能量發(fā)生機制
情感喚醒是互動儀式情感能量的第一發(fā)生機制,主要通過經(jīng)典圖書、圖書內容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來實現(xiàn),即經(jīng)典符號。經(jīng)典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讀者多、通俗性、跨時代性、言近旨遠的啟發(fā)教育性,還往往包含人類生活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兑槐竞脮吩谘堇[圖書上選擇具有話題性的、符合大眾理解層次的文學文本,因此節(jié)目受眾面廣,為傳播效果奠定基礎。在第一程式階段旁白形式的圖書內容提要及寫作背景介紹,能夠喚醒已閱圖書觀眾的記憶,也能激起未閱圖書觀眾的興趣,此外亦能促進未讀完圖書觀眾的期待。情感互動是互動儀式情感能量的第二發(fā)生機制,主要通過觀眾沉浸場域、認真觀演、舞臺聲光畫、場景切換、圖書視聽化敘事及演員表演來實現(xiàn),即場景符號。在表演場景一極,場景渲染、演員的精彩表演,能讓讀者快速進入圖書情境,且容易被人物角色感染情緒。在觀眾一極,在情感喚醒激發(fā)觀看欲望的基礎上,場景沉浸及表演場域中釋放的情感、信息被觀眾接收,觀眾隨著故事情節(jié)變化而形成情感交織,如憂傷、期待、同情、喜悅、興奮等,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回應與互動。情感共鳴是互動儀式情感能量的第三發(fā)生機制,主要通過設置議題、共同焦點來實現(xiàn),即語言符號,包括第二程式——表演與第三程式——議題。在表演中,演員通過語言、情態(tài)、肢體等展現(xiàn)圖書最具矛盾沖突的話題,如《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理想與面包”,《萬歷十五年》中的萬歷身份“皇帝與孩子”,《霍亂時期的愛情》遇見以前的戀人“是見還是不見”等等,圖書中或許難懂的情節(jié)全部通過“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展現(xiàn),這些話題幾乎與普通人息息相關,這容易調動觀眾的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關聯(lián)自身經(jīng)歷,聯(lián)合自身文化資本對這些話題進行吸收融合與轉化,達到情感共鳴。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中當參與人得不到情感回報時,就會轉向其他收益更多的互動儀式[15]6。在《一本好書》中主持人在“第二現(xiàn)場”拋出圖書議題,如果議題與觀眾接收到的信息、思考的方向基本一致,觀眾就能獲得情感回報、認可與鼓勵,進一步加強觀看渴望,有利于情感共鳴收獲情感能量。情感極化是互動儀式情感能量的第四發(fā)生機制,主要通過“第二現(xiàn)場”的嘉賓解讀實現(xiàn)情感升華,即文化符號。《一本好書》的文化符號體現(xiàn)在嘉賓的語言交談、特殊型的知識或專長之中。在“第二現(xiàn)場”有史航、蔣方舟等作為解說嘉賓,這些嘉賓自身就具有較高的文化地位與文化資本,他們的解說傳遞出來的文化符號對于觀眾而言具有很高信任度,對觀眾在《一本好書》形成的情感共鳴中再度進行情感補償,達成共同認識與集體認同,實現(xiàn)情感極化,這樣成功的互動儀式,新的符號便會創(chuàng)造出來并達成共同行動——閱讀紙本圖書的渴望。綜上,情感能量與符號資本是《一本好書》節(jié)目效果,也是作為儀式的場景式閱讀效果得以最終達成的驅動力,促進群體成員形成了共同價值觀[14]、共同標準或達成統(tǒng)一行動。
《一本好書》在知識爆炸,讀者信息焦慮、信息速食、閱讀缺少耐心的情況下,構建了大眾閱讀的“試衣間”,打造講解圖書的“演講臺”,因此它一經(jīng)播出,便產(chǎn)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兑槐竞脮纷鳛閳鼍笆介喿x,是電視媒介與閱讀動員、知識傳播相融合的產(chǎn)物,是閱聽與閱圖(景)的復合型閱讀行為。從人類學角度看,它是
一種儀式;從傳播學角度看,它是媒介傳播;從功能看,《一本好書》打通了觀眾與節(jié)目各要素之間的情感連帶、內容焦點,形成了互動儀式鏈條,給觀眾帶來了情感能量與集體認同且基本達成統(tǒng)一行動——回歸紙本閱讀,實現(xiàn)了閱讀推廣與動員的最佳效果。場景式閱讀的實踐為我國“閱讀推廣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即“場景”作為一種要素在閱讀推廣與動員中的應用。正如范并思先生所言,在閱讀推廣應用性理論的研究中,閱讀推廣的環(huán)境設計目前在我國還比較缺乏,需要大力推進[19]。而《一本好書》打造的場景式閱讀為閱讀推廣環(huán)境設計的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本,為此,場景式閱讀或將“場景”嵌入閱讀推廣值得閱讀推廣機構進一步實踐與探討。需要指出的是,《一本好書》的場景、視聽敘事反映的是后現(xiàn)代的視覺符號的生產(chǎn),它的受眾廣、傳播效果好反映的是后現(xiàn)代人們的文化消費特征,即視覺性的聲光畫、影音視頻更容易吸引現(xiàn)代人的注意力。然而,場景式閱讀中圖書文本的視覺呈現(xiàn),縮短了讀者對于圖書文本認知與思考的過程,感官刺激、視覺消費取代了理性的文學審美。在《一本好書》的場景式閱讀節(jié)目中,場景的渲染、情感的烘托讓觀眾直接沉浸于“形象性感知”,弱化了其對于文本文字的“話語性感知”,而形成一種淺性理解,進而直接接受來自于《一本好書》節(jié)目中對于圖書文本的共同認知,而消解閱讀實踐個體的個性化閱讀認知。為此,從讀者個性化閱讀審美角度正確審視場景式閱讀的價值,亦是“場景式閱讀”選題的一個思考方向。厘清場景式閱讀的價值與利弊更有利于“場景”與閱讀推廣的有效融合,筆者將在后續(xù)研究中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