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學校的教學模式也隨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學校的校園網絡,多功能教室、電子圖書館、各種各樣的多媒體設備等都為信息化教學模式打下了最堅固的根基,并且為基礎化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逐漸意識到信息化教學起到的巨大作用,從而在教學中不斷地引進各種新的信息化教學方法。當然,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也并非易事,不是簡單地將基礎教案按部就班地轉移到PPT上,加上幾張圖片、幾段視頻就敷衍了事,而是應該將基礎的教學內容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豐富性、多元性、直觀性、快捷性以及互動性等優(yōu)勢融合在一起,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力量,來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簡要探討了職教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
【關鍵詞】職教語文教學;信息技術;科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4-0105-02
【本文著錄格式】張軻.職教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的探索[J].課外語文,2020,19(24):105-106.
一、職教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義
(一)弘揚個性
目前,網絡對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度是很大的,這種吸引來自于網絡對于每一個人的尊重以及極大限度的寬容。在網絡上,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網絡空間,按照自身的喜好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對于學習而言,同樣,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和書籍進行閱覽、思考、探究等,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自身的性格。
(二)發(fā)展特長
在學生時代,學生所進行一系列的學習都是為了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查缺補漏,那么,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就顯得尤為重要。單純地就語文學習來說,不斷地提高聽、說、讀、寫等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積累知識,在實用、應用、夠用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發(fā)揮空間,逐漸使學生學有所長,健康發(fā)展。
(三)協(xié)作學習
新時代教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協(xié)作學習,將網絡的信息化資源應用到學習當中,網絡中所包含的資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輔助學生學習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將信息化資源與學習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二、信息技術下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一)重視度不高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對于信息化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明顯不高。日前,還是有很多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不能將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效結合在一起。這就導致了學生不能準確地理解文化知識,并且不能完整地接受并消化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
(二)信息化資源選擇不當
眾所周知,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在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中,語文教學是可以非常多元化的。但是目前,有很多教師在選擇及利用網絡信息化資源時,缺乏一定的藝術性,并沒有根據(jù)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或是教學目標去選擇可利用的資源。這種情況下,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占用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三)信息技術流于形式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也變得更加豐富。但是如此之多的信息技術,也會讓學生應接不暇,很容易讓語文教學被各種各樣的材料局限住。如此一來,學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并理解這些材料,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
三、職教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途徑
(一)善用信息技術,使學生更好地去品味課文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是在讓學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礎上,簡單地借用圖片或聲音,將某種語言信息傳授給學生。這種方式不能準確地表達文章的全部內容,甚至影響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此時,教師應該巧妙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聲音、圖片、音頻、影像等手段將作者想要傳達的文章情境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真聽、真看、真感受,縮短學生與文章之間的距離。如今的語文教材,是比較有生活氣息的,對于學生開拓思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紙制的書本教材,畢竟與現(xiàn)實生活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差距的,教材背景也不能完全反映當下的時代背景。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書本教材的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善用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呈現(xiàn)學生所學知識的時代背景,從而促進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學習散文時,就要求學生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筆下的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細細地品味文章中的韻味,從而深刻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深刻寓意。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等,這一類散文表面看起來作者描述了美不勝收的景色,但實際上作者一般都是借物抒情,將深深的情感借助景色與物體表達出來。那么,面對這一類散文的學習,如果要從本質上去體會文章的韻味,欣賞作者筆下的美景美物,從而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就需要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圖片、音頻、影像等一系列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學生沉浸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更能有效地以鑒賞的目光去理解文章。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收集與作品相關的素材讓學生欣賞,并通過適合的音頻和圖片予以輔助,去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唯美、秋天里飄舞的落葉、置身于奇妙的空中樓閣、親眼所見白雪皚皚的冬景。發(fā)達的網絡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上能發(fā)揮極大的作用,為沉悶的課堂創(chuàng)造意境,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品味課文。
(二)恰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當代的語文教材中大量引用名家作品,但是由于這些名家所處的時代與當代存在差異性,所以學生不能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文章內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文章的研究與理解。對此,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運用信息技術,對于文章所涉及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同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來加深學生對于所學文章的理解程度。語文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整合信息技術與教學時,能夠完整、準確并且客觀地將教材知識傳授給學生,將學生的興趣與教學的重要性結合起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去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如在學生學習同名散文胡適的《我的母親》和羅曼加里的《我的母親》時,可以恰當?shù)厥褂镁W絡信息技術,進行兩篇文章的對比學習。首先,教師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收集關于西方文化的素材,讓學生在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去比較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區(qū)別,從而理解兩篇文章的文化背景。然后教師需要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欣賞兩篇文章的朗誦,感受兩篇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調,這能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和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接著再對文章中的關鍵點進行探究,如:兩位作者筆下的母親之間的異同、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等問題,讓學生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去了解兩篇文章的真正含義。由此可見,網絡信息技術恰到好處地運用,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三)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中,課后學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后學習是對于課堂學習的鞏固、復習及補充,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將信息化技術用到語文課堂中,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知識內容,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探討,總結歸納,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去搜集與所學文章相關聯(lián)的內容進行學習,可以是與文章相同題材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像山那樣思考》為例,教師在課堂講授完成之后,可以以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去找出《沙鄉(xiāng)年鑒》這一文章進行閱讀思考,因為兩篇文章所表達的寓意相同,皆是對環(huán)境問題產生的思考,那么在學習《沙鄉(xiāng)年鑒》的過程中,更能加深學生對于所學文章《像山那樣思考》所表達的深刻含義進行深層次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應該面向現(xiàn)代化趨勢,走在時代的前端。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是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的。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信息技術只是用來輔助教育的,不能夠替代教育而存在,二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教育事業(yè)。作為新時代的職教語文教師,所擔負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必須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文化,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潛心鉆研學科教學,掌握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切入點,因材施教,靈活多變,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研究與選擇,物盡其用,在充分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工作的同時,又不會讓學生對其產生依賴感,如此,才能實現(xiàn)職教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洪軍.如何促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推廣應用[J].中小學電教,2015(12).
[3]胡娜娜,遲文超.淺析職業(yè)院校語文教學[J].職業(yè),2016(11).
[4]段奇.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漢字文化,2018(15).
作者簡介:張軻,女,1977年生,新疆石河子師范學校語文老師。